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综合复习(一)(解析版)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第7讲综合复习(上)
学习目标1、复习本学期课内现代文的相关知识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现代文整体阅读能力,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题目讲解完之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


前次课重点知识:课内唐诗复习
课后巩固:诗歌练习(建议用时15分钟左右)
二、互动探索
1、预习作业
知识复习
2、(教法指导:结合选文,与学生探讨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进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上帝分别给两人一粒种子,并许诺:三年后,谁培育出世上最大的花朵,足以让我坐在天堂上观赏,谁就能获得飞翔的机会。

甲立即揣着种子出发。

他发誓要找到世上最肥沃的土壤,最优良的气候条件。

乙没有出发。

因为他觉得脚下的土地蛮不错,随手将种子埋入土中。

一个月后,种子发芽、长大、开花了。

那花很平常,既不大,也不奇。

乙没有放弃,而是精心培育、守护。

第二个月,他收获几十粒种子。

然后,他将种子全部埋入附近的土地中。

此时的甲,已走了很远。

乙的种子们又开花了,依然是平常的花朵,但出现一些变种,颜色也更加多样。

乙很兴奋,他估计奇迹就蕴藏其中。

不久,他收获了数袋种子。

为了更广泛地播种,乙爬上附近的山头,用箭将种子射向四面八方。

两年过去了,甲走遍天涯海角,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土地,因为再好的土地都有些可疑,似乎仍有更神奇的土地在遥远的地方召唤他。

因此,他的那粒种子一直揣在怀中,无处发芽。

而此刻乙所在的地方,已是漫山遍野的花朵了,这些花朵形态各异,多姿多彩;虽然没有一朵堪称大花,但乙不感到失望,因为种花本身的乐趣令他欣喜不已。

第三年春到,上帝在天堂大门边,看见世上有一朵硕大无朋的花,乙正在这朵花中忙忙碌碌。

上帝还看见甲依然揣着种子到处奔波,像个投机分子。

师:读了以上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对待学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知识名称:期中考试复习(上)
【知识梳理】
一、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常见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A、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

B、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
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拿它点缀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过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流可籍,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元初的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地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国魂将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么?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作者陈之藩选自《读者》有删改【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

河北霸县人。

1924年,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②郑思肖(1238—1317),宋朝末年著名的诗人、画家,福建省连江县人。

1、选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2、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3分)
3、十几岁在外面漂流,“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却经常“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选文的结尾,既说“身不可辱”,又说“身可辱”,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4分)
2、以“失根的兰花”比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

3、参考答案:(4分,各2分)三点中答对两点即可。

(1)交代了地点和事情的起因。

(2)作者由眼前美国校园里来自中国的花联想到自己漂泊海外的境遇,引出下文。

(3)美国校园里的美景无法安慰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他炽热的爱国情怀。

解析:仔细读题,我们要从“全文”来解答这道题。

首先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作者是因为看到了美国校园的景色才想起了祖国的兰花;其次,从环境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看,它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就表现在引出下文,关键是咱们的学生能不能答出引出什么样的下文,这是难点;最后,环境是为刻画人物而服务,为主旨而服务。

(检测1难度一般,检测2稍难。

可根据学生的程度酌情选用。


(教学建议:学生合作完成,由教师根据学生程度选择检测1或检测2,由学生讨论确定小组长,由组长分配题目,并最终汇总答案,组长指定分析解题思路,)
检测1、
朋友
①小儿今年四年级。

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
B.“洗手”、“刮脸”、“换上”等动作表现出海尔曼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决心。

C.“最大”、“一下子”、“插在”写出了海尔曼毫不犹豫,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D.换上“去教堂穿的西服”及“最新的白外套”,表明今天的手术特别,值得铭记。

5、谈你对最后一段画曲线句含义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1、玷(2分)
2、夸张(1分)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坚定有力和他精神的感召力强(1分),表现了海尔曼的爱国主义精神(1分)。

3、(1)“一天夜里”(1分) (2)海尔曼给偷他东西的小偷做手术。

(2分).
(3)“又一天”(1分)
(4)“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恩怨。

”(1分)
(5)仁慈(1分)、宽容(1分)
(6)海尔曼用手术刀刺死了盖世太保的性命。

(2分)
(7)“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1分)
4、D(3分)
5、海尔曼牺牲自我的勇敢壮举,使人们对这个仁慈宽容的医生更加崇敬和爱戴,所有的波兰人民都在哀悼他(2分);同时激发出了人们强大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志和力量(2分)。

一、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的方法
巩固1、
记忆中的樱桃树
①窗外的雨,潺潺的下了一夜,思绪总在无边的雨夜里游离。

靠在床头,沉暗的灯光点燃夜幕的微亮,想念着远方的母亲……
②空茫的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便下起倾盆大雨。

我和几个幼小的弟弟便躲在房檐底下,透过屋檐飞泻的雨帘向外张望。

水花四溅,雨雾茫茫,走廊外的风越刮越猛,旋起了地上飘落的残叶,卷起了院墙边
下节课主题:《期中考试复习(下)》
预习作业: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①将往见伊尹②,令彭氏之子御③。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④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

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⑤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

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

③御:驾车。

④贱人:普通百姓。

⑤下:使……下车。

1、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非汝所知.也()(2)譬之良医善.药也()
2、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_____ 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 _________的国君。

(3分)
参考答案:
1、(1)知道,懂得,明白(2分)(2)好,好的(2分)
2、那么我一定会喜欢它并努力吃这个药(3分)
3、彭氏之子认为伊尹只是个普通百姓,商汤不必降低身份去见他。

(2分)
4、敬重人才,思贤若渴,礼贤下士(3分,如写贤明、谦虚、心系国家等得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