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讲解: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c.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3.作业设计:
(1)课后让学生撰写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重点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讲解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通过讲述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4.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结合课后作业、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理论素养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场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视频观看:
推荐学生观看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国的崛起》、《中国近代史》等,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6.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家庭学习氛围。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综述,要求涵盖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字数在6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如《鸦片战争史》、《林则徐传》等,了解战争的更多细节,拓展知识面。
2.提问方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从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详细讲解资本主义扩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等原因。
2.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役、事件,突出战争的过程。
3.掌握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历史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b.运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2.教师批改与反馈:收集学生练习,及时批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掌握《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二、学情分析
3.思考题:
(1)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将这些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以及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成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2.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资本主义扩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等;分析两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3.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和深度。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缺乏深入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和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能够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理解。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讲解: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c.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3.作业设计:
(1)课后让学生撰写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重点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讲解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通过讲述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4.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结合课后作业、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理论素养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场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视频观看:
推荐学生观看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国的崛起》、《中国近代史》等,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6.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家庭学习氛围。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综述,要求涵盖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字数在6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如《鸦片战争史》、《林则徐传》等,了解战争的更多细节,拓展知识面。
2.提问方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从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详细讲解资本主义扩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等原因。
2.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役、事件,突出战争的过程。
3.掌握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历史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b.运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2.教师批改与反馈:收集学生练习,及时批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掌握《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二、学情分析
3.思考题:
(1)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将这些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以及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成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2.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资本主义扩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等;分析两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3.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和深度。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缺乏深入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和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能够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