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媒理论的“自下而上”更新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城建设NO.10 2023
93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基于触媒理论的“自下而上”更新策略研究
周淳祺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存量建筑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

城市触媒理论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了切入点。

文章以上海田子坊街区为例,从更新历程、触媒元素的选取及空间演化、城市更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触媒理论引导下的“自下而上”更新策略,探究了此种更新方式的特征、潜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未来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触媒理论;历史街区更新;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0-0093-03
DOI:10.19301/ki.zncs.2023.10.029
Research on "bottom-up" renewal strategy based on catalyst theory
ZHOU Chun-qi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level, the renewal of "stock building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catalyst theory provide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renewal of historic blocks. Taking Tianzif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ottom-up" renewal strategy guided by catalyst theory from the aspects of renewal process, catalyst element selec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urban renewal system, etc.,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of this renewal metho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newal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atalyst theory;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urban renewal
1 城市发展现状
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转化为“S”形曲线,当城镇化率在30%~60%区间内,城市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随后城镇化速度会逐步放缓,并呈现稳定状态。

面对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的情况,如何对现有城市存量建筑和街区进行更新成为研究热点。

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和风貌建筑存在被破坏的情况,部分历史街区出现了文化流失,呈现空心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推倒重建会加速街区文化流失,降低其活力。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历史街区更新与历史延续之间的关系,找到发展与传承的平衡,促使城市历史街区顺应时代发展同时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更新的关键。

文章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以上海田子坊街区为例,从街区更新的背景及历程、触媒元素的选取及空间演化角度探求“自下而上”城市更新体系的特点及潜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城市更新理论
2.1 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
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颁布,随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更新理论,如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体的有机更新理论、人居环境概念等[1]。

上述理论和概念的提出表明城市更新体系正在逐渐趋于完善。

2.2 城市触媒理论的产生及研究现状
城市触媒指策略性地在城市设计中引入新元素,新元素不会颠覆性改变城市中现有元素,而是激发城市活力,使城市产生渐进性、持续性变革[2]。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设计及规划更新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后被引入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领域。

目前,
收稿日期:2023-06-24
作者简介:周淳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城市空间更新、智慧城市建设。

引用本文:周淳祺.基于触媒理论的“自下而上”更新策略研究[J].智能城市,2023,9(10):93-95.
智城建设
NO.10 2023
94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国内对于城市触媒理论探索主要包括触媒物质空间载体的选取、城市更新多元参与决策机制等。

3 上海田子坊的城市触媒式街区更新3.1 田子坊城市更新历史背景
田子坊街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街区内存在大量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3]。

田子坊在兴建初期,其建筑类型主要为里弄式住宅。

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大量人口的涌入,一些户主将住宅拆分出租。

在部分具有经济能力的住户搬离后,余下的部分使用者为老年人和租户,居住空间进一步被压缩[4]。

田子坊街区的居住环境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生活需求,需要进行街区更新。

3.2 田子坊城市更新历程
田子坊街区的城市更新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城市触媒的产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辐射阶段。

田子坊城市更新阶段划分如图1所示。

3.2.1 田子坊街区城市触媒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的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转型,田子坊街区大量的工厂和手工业作坊闲置,原本经济活动繁荣的街区失去活力,工人和居民逐渐搬离田子坊,规划者开始考虑将田子坊废弃工业厂房变更为创意产业空间。

吴梅森在1988年以文化商人的身份进驻街区进行扶持,随后一些著名艺术家也相继入驻泰康路210弄[5]。

由于艺术名人的集聚效应,田子坊街区逐渐吸引了一批艺术家,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文化公司、艺术名人的入驻作为田子坊街区的现代触媒元素为街区增添了活力并提供了人流流量,街区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城市更新。

3.2.2 田子坊街区城市触媒的快速发展
在初期触媒元素的引入与刺激下,田子坊街区
的文化艺术活力逐渐被激发,商业投资者也开始入驻田子坊。

除了文化创意工作室外,附近的纸杯厂旧址也开始兴建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设施。

由于大量的投资者涌入街区,废弃的工业厂房和小作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部分业主搬出田子坊并将自己的住宅出租给投资者。

在此阶段,城市触媒元素的效应迅速发挥作用。

3.2.3 田子坊街区城市触媒的辐射
随着田子坊文创产业的发展,其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发展。

街区无法整体动迁,内部产业迅速发展,因此周边区域闲置的建筑相继翻新,成为青年旅馆、餐馆等配套服务设施。

城市触媒元素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区域起到了辐射作用且范围不断外溢。

3.3 田子坊触媒元素的选取及空间演化
城市触媒元素的载体分为有形和无形[6],触媒元素按照类型又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

在对历史街区进行更新时,可以依托街区内现有的有形或无形触媒载体,引入新的功能,使街区焕发活力。

3.3.1 点式触媒的选取
田子坊街区在更新的第一阶段将废弃厂房升级改造成为文创空间作为触媒元素的有形载体。

文化名人的入驻作为无形的载体,为街区更新提供了原动力。

在触媒元素类型方面,名人进驻的建筑为点式触媒,多数位于主要临街面。

文化名人的影响力与临街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导致触媒元素对周边建筑的辐射能力较大,多个点式触媒呈现点式辐射并逐渐扩大作用范围。

3.3.2 线式触媒的形成
点式触媒在呈点式辐射的同时也影响了自身所处位置的街道空间,融合了附近区域的空间功能并增补了新功能。

部分原始触媒周边的住宅建筑由于地理位置临街,具有一定的人流流量,在点式触媒的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为活力空间。

部分点式触媒通过街道的形式相互连接成线,形成具有文创性质的创意街道,点式触媒发展成为线式触媒。

田子坊街区的触媒元素作用进一步扩大。

3.3.3 面式触媒的演化
在田子坊街区更新的后期,以文创街道为代表的线式触媒迅速发展,街区内多个街道共同发挥作用,结合散落的点式文创建筑空间形成面式触媒。

此阶段,周边区域受到田子坊街区更新的影响,原本闲置的建筑功能被置换和升级,配置了配套的服务设施。

田子坊的街区更新,
经历了从点式触媒发
图1 田子坊城市更新阶段划分
智城建设NO.10 2023
95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展到线式触媒再扩散到面式触媒的渐进式过程。

在更新过程中,街区从临街面到内部巷道再到周边区域依次被激活。

3.4 “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体系
大拆大建形式的“自上而下”更新方式对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发展会造成一定破坏。

相较传统的“自上而下”更新体系,田子坊街区由于城市发展背景,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更新体系。

3.4.1 “自下而上”更新体系的阶段特征
“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在初期会呈现持续性波动。

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会使整个区域的内部系统如区域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住户行为等发生变化,导致区域内部发生波动并逐渐从无序向有序转化。

在田子坊街区更新中,上海的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导致废旧厂房空置,激发了区域内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及住户行为心理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区域内部的波动趋于有序,街区形成了以文创产业为主的新格局。

内部系统经历持续的波动后会达到爆发期,区域内会发生大量的自发更新行为。

以田子坊为例,在文化名人入驻街区后快速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进驻,街区内部的文创空间呈爆发式增长,大批住户将自家房屋出租用作商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更迭与变化,内部系统由于外界的刺激产生改变,街区更新步入再发展时期。

大量商户入驻田子坊街区后,在统一调控和外部区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业态,吸引了更多的品牌入驻,激发了街区内部再次更新[5]。

以田子坊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更新体系在经历从波动到爆发,进入瓶颈期后会再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进入新一轮的发展。

3.4.2 “自下而上”更新体系优缺点
对于历史街区,居民对于区域内部的历史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认同感[7]。

“自上而下”的更新体系通常会对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重建,在此过程中会忽略区域内居民的心理感受及实际需求。

相较“自上而下”的更新体系,“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更新模式更能够调动区域内居民更新改造的积极性,提高居民的参与性,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自下而上”更新模式是居民自发形成的,在更新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支撑,导致城市更新缺乏高效性与规范性。

3.4.3 “自下而上”更新体系改进措施
(1)加强政策支持。

针对自发更新的无序性特征,可以通过相关的支持政策引导。

将自发更新与“自上而下”更新模式相结合,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如在香港南丰纱厂的业主自发更新中,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更新改造优惠政策,要求将改造后的部分空间用于文创及社区服务[7]。

通过微介入的形式,达到业主、部门、社会共赢的效果。

(2)完善监督机制。

针对“自下而上”更新模式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更新体系。

第三方监督组织能够为自发式更新提供技术支持,起到协调沟通的作用,提高自发更新的效率,保证其规范性。

(3)提高公众意识。

在“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体系中,公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市民的参与意识决定了街区更新能否顺利推进。

因此,应重视市民的城市更新知识教育,从侧面提高民众参与意识,保证“自下而上”更新模式的顺利推进。

4 结语
文章以上海田子坊街区更新为例,从城市触媒作用过程、触媒元素选取及空间演化方面分析了城市触媒理论如何在历史街区更新中进行应用,探究了触媒元素作用下形成的“自下而上”更新体系的特征及其优缺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齐洋毅,鞠伟.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J].
建筑与文化,2020(12):146-147.
[2] 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
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 陈肖,谷人旭.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
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J].上海房地,2019(11):30-36. [4] 孙施文,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区更新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
学刊,2015(1):39-45.
[5] 徐一鹤,许熙巍.历史街区自组织更新的演进与发展特征
研究——以广州恩宁路、长沙化龙池、上海田子坊为例
[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
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 [6] 黄言.“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J].经
济研究导刊,2017(25):107-108.
[7] 王成芳,崔佩琳.“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与实施机制探
讨——基于香港三个案例思考的借鉴[J].华中建筑,2022, 40(4):104-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