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与“他心通”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与“他⼼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提出了“通⼼”的理论、⽅法和技术,已经撰写了四本关于“通⼼”的书,其中有三本已经由出版社公开出版。
尤其是我⼤量举办“全⼈⼼理学·通⼼⼯作坊”,以及培训“通⼼辅导师”,时不时有⼈提出这样的问题:“通⼼”与佛学的“他⼼通”有什么关系?我在《通⼼的理论与⽅法》等书中,已经谈到了“通⼼”与佛经中关于佛陀“捻花微笑”的典故等关系,并且做了发挥。
但关于“通⼼”与佛学中“他⼼通”的关系,还没有更详细地思考和论述过。
涉及到“他⼼通”论述到佛经应该有不少,下⾯搜集到了⼀些,我的思考和体会在每句话的下⾯。
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如果去掉佛教中神话的部分,通⼼的理论和⽅法与佛学中的“他⼼通”是相通的。
“他⼼通者。
⼀念能知三世⼀切众⽣⼼念所欲。
”
No. 1739 新华严经论 (卷18) T36, p0839c
——许⾦声:通⼼理论是⼀种是以⼼理学为主的跨学科的理论,不是⼀种宗教。
尽管通⼼理论也从世界主流宗教中汲取了⼤量的养分,但它是讲究实证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精确性等的。
关于佛学关于转世、三世等说法,我⼀直持开放性态度进⾏学习和体会,但并不在通⼼理论中涉及和讨论。
或者说,通⼼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今世”的⼈与⼈的关系,即我们与我们所认识的其他活着的⼈的关系。
在⼴义的通⼼理论中,我们也把⼀个群体、组织以及社会的⼼理作为通⼼对象来研究。
例如,我所提出的“普遍⼈格”的概念。
⾄于“他⼼通者。
⼀念能知三世⼀切众⽣⼼念所欲。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成佛者对于⼈类⼼理的认识,或者说关于⼈类⼼理普遍规律的掌握。
我研究的“通⼼”的概念,不仅包括了解、知道他⼈,⽽且还包括哪个⽤有效的⽅法影响他⼈。
或者说,是完整的“渡⼈”的⾏为。
“修他⼼智者。
若于深禅定中。
发他⼼智。
即能知六道众⽣⼼及数法。
种种所缘念事。
是为他⼼通。
”
No. 1925 法界次第初门 (卷3) T46, p0678c
——许⾦声:如何修“他⼼通”?南怀瑾先⽣也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就是修禅定。
不过,就我的通⼼理论看,完整的通⼼⾏为,必须满⾜“通⼼的黄⾦三要件”,即:1、清晰⾃⼰。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修禅定,主要是在“清晰⾃⼰”这个环节,只是主体性,还不是“主体间性”。
他⼼通中⼀切众⽣⼼⼼数法悉如实知。
问⽈。
此通为直知⼼。
亦知所缘。
依如毘昙唯知他⼼不知所缘。
若知所缘则前⼈作意攀缘我⼼。
我缘彼⼼便有⾃⼼变照之过。
故唯知⼼不知所缘。
No. 1851 ⼤乘义章 (卷25) T44, p0863a
经常指⼩乘萨婆多部(即说⼀切有部)的论藏。
如《阿毗达磨发智论》,《六⾜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之诸论⽽⾔
他⼼通中不同有七。
⼀上下不同。
依如毘昙有三种度不知其⼼。
⼀者⼈度。
下⼈不知上⼈之⼼。
⼆者根度。
钝⼈不知利⼈之⼼。
三者地度。
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
成实法中唯说⼈度及与根度不说地度。
成实所说滥同⼤乘。
⼤乘所说诸佛菩萨依下发通。
亦能知于上地⼈⼼。
⼆宽狭不同。
声闻缘觉极唯知于⼀三千界众⽣之⼼。
诸佛菩萨能知⼀切。
三顿别不同。
诸佛菩萨顿能了知⼀切众⽣⼼⼼数法。
⼆乘不能。
四麤细不同。
声闻缘觉但知凡夫⼩圣麤⼼不能及细。
诸佛菩萨所知微细。
乃⾄佛⼼亦能知之。
五迟速不同。
诸佛菩萨于⼀切⼼欲知即知。
⼆乘不能。
多作⽅便⽅乃知之。
六虚实不同。
诸佛菩萨所知不谬。
⼆乘不尔。
所知容谬。
七时分不同。
声闻缘觉但知现在众⽣之⼼。
诸佛菩萨能知三世众⽣之⼼。
他⼼如是。
No. 1851 ⼤乘义章(卷25) T44, p0860b
——许⾦声:“有三种度不知其⼼。
⼀者⼈度。
下⼈不知上⼈之⼼。
⼆者根度。
钝⼈不知利⼈之⼼。
三者地度。
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
”极有启发。
做⼼理咨询、⼼理治疗,即是“渡⼈”,必须有⽐案主更多的修为。
相对来说,应该是“上⼈”、“利⼈ ”、“上禅定⼈”。
修他⼼通亦三种道。
⼀⽅便道。
亦先⼊定。
次观他⼼测其⼼想。
如是多返名⽅便道。
⼆⽆碍道。
由前⽅便熏发之⼒⼊定发慧。
⼀⽆碍道断障通壅三解脱道。
⽆碍道后⼀解脱道证除彼障。
后时欲知他⼈之⼼即能知之。
No. 1851 ⼤乘义章 (卷25) T44, p0859b
——许⾦声:这⾥的“三种道”,恰好对应“通⼼的黄⾦三要件”,即1、⽅便道。
——清晰⾃⼰,换位体验。
2、⽆碍道。
解脱道。
——有效影响。
只是分法有不同⽽已。
云何诸佛菩萨知⼼差别智通。
谓佛菩萨以他⼼智。
遍知⼗⽅⽆量⽆数诸世界中他有情类。
若有缠烦恼⼼。
若离缠烦恼⼼。
若有随缚有随眠烦恼⼼。
若离随缚离随眠烦恼⼼。
⼜遍了知有染⼼邪愿⼼。
谓诸外道⼼及有爱染⼼。
⼜遍了知⽆染⼼正愿⼼。
谓与上相违⼼。
⼜遍了知劣⼼。
谓⽣欲界诸有情类。
下⾄⼀切禽兽等⼼。
⼜遍了知中⼼。
谓⽣⾊界诸有情类诸所有⼼。
⼜遍了知胜⼼。
谓⽣⽆⾊界诸有情类诸所有⼼。
⼜遍了知乐相应⼼苦相应⼼不苦不乐相应⼼。
⼜能以⼀知他⼼智。
于⼀有情如是所有。
如
是体性。
如是品类。
如是⾏相。
如是分齐⼼起现前。
于⼀念顷并如实知。
⼜能以⼀知他⼼智。
于多有情如是所有。
如是体性。
如是品类。
如是⾏相。
如是分齐⼼起现前。
于⼀念顷并如实知。
⼜佛菩萨此他⼼通。
知诸有情诸根胜劣。
知诸有情种种胜解。
知诸有情种种界⾏。
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盘宫种种正⾏。
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卷37) T30, p0494c
——许⾦声:主要是指佛、菩萨能够了解众⽣的各种各样情况。
⼜如有⼆知他⼼者互相知⼼。
虽彼⼆⼈不往相问。
汝云何知我⼼。
亦不相答。
我如是知汝⼼。
⽽彼⼆⼈由串习⼒。
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
有情亦尔。
由串习⼒。
乃⾄⼴说。
此中知他⼼者。
谓得他⼼通者。
如彼⼆⼈虽不相问亦不相答。
⽽由串习⼒。
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
乃⾄百踰缮那外亦相知⼼。
有情亦尔。
虽⽆真实补特伽罗。
乃⾄⼴说。
No. 1545 阿毘达磨⼤毘婆沙论 (卷12) T27, p0056b
——许⾦声:佛教的所谓“串习⼒”,是指通过某种事物和⾏为的连续熏染,使另⼀事物和⾏为发⽣变化。
修⾏的⽬的,就是通过智慧的熏习,修出智慧的串习⼒。
这段话说的是修⾏者之间,可以通过修⾏,修出“⼼⼼相印”的状态。
他⼼通。
能知彼⼈⼼⾏差别故。
No. 1604 ⼤乘庄严经论 (卷13) T31, p0660b
——许⾦声:这个地⽅不是说有分别⼼,⽽是指能够区别⼈与⼈之间微妙的差异,才是“他⼼通”。
例如,对于双胞胎,⼀般⼈难以看出内外指差异,有他⼼通者,很快就能够看出。
诸有欲修他⼼通者。
先审观⼰⾝⼼⼆相。
前后变异展转相随。
后复审观他⾝⼼相。
由此加⾏渐次得成。
成已不观⾃⼼诸⾊。
于他⼼等能如实知。
No. 1562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 (卷76) T29, p0753b
——许⾦声:从通⼼理论看,强调的是通过清晰⾃⼰、了解⾃⼰,来了解他⼈。
此多发知他⼼通。
既藉⾊知⼼。
No. 1911 摩诃⽌观 (卷18) T46, p0130a
——许⾦声:由表及⾥。
他⼼通者。
有三种因缘所得两是⽅便。
⼀是正道⽅便。
⼆者⼀因天⽿。
⼆由天眼。
因天⽿故。
闻觉观声。
由此声故。
得知他⼼。
依天眼能见他⾁⼼孔中有⽔⽔相。
若⿊则知痴。
⽣黄则知贪。
⾚则知瞋。
青⽩则知善。
见缥⾊时知是⽆记。
因于⽿⽬⽅便故。
⽐知他⼼。
次正道者。
若欲得他⼼通。
须缘⾃⼼。
先修观⾏。
不⽤现在⼼观现世⼼⾃体不得⼀时见故。
以现在⼼能观过去⼼。
何以故。
可追缘故。
从远⾄近。
次第向后。
初则观⽆量念。
如是渐渐⾄⼀剎那。
乃⾄灭⼀剎那。
于⾃⼼观中⽽得⾃在。
然后取前⼈⼼作⾃境界。
以修观⾏。
初⼊观时。
须作愿⼼。
起要期意。
先须假想观前⼈⾝⾝相具⾜。
如是遣析除⽪⾁⾻三相都尽。
唯余⼼在。
细细修习。
缘前⼈⼼。
随其利钝。
远近奢促。
⾃能彻见。
如彼所缘。
我皆能见种种诸⼼故。
如他圣⼼。
虽过六根境。
亦能得见。
如来法⾝亦复如是。
虽⾮六识所见由⽅便正⾏。
所以能见。
故知是有。
不得同⽆。
No. 1610 佛性论 (卷3) T31, p0804a
——许⾦声:此说法把“天⽿通”、“天眼通”与“他⼼通”统⼀起来了。
“依天眼能见他⾁⼼孔中有⽔⽔相。
若⿊则知痴。
⽣黄则知贪。
⾚则知瞋。
青⽩则知善。
见缥⾊时知是⽆记。
”可以理解为象征和意象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