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畜牧兽医第40卷第1期2018年
5.3药物预防1~7日龄雏鸭用抗生素配合多矿盐饮水,以预防发生该病。
当鸭群有发病苗头时,可在饮水中加入浆膜速治(50g/瓶)(主要成分为10%氟苯尼考粉)+维生素C粉,给鸭群饮用,每天2次,连用3~5d,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5.4治疗对发病鸭群使用浆膜速治混饲(饮),每150kg饲料加入50g或每300kg水添加50g,连用4d。
也可用土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每100kg饲料中加入30%土霉素300g或10%磺胺二甲嘧啶500g,连用3~5d。
若发病鸭食欲降低,摄入的药量不足,可以采用拌料和饮水同时进行,也可用林可霉素或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连用3~5d,能有效控制病情。
6体会
6.1强化日常管理是前提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鹅等多种禽类发病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为养鸭业中雏鸭发病的重要疫病之一。
保持养殖场地清洁卫生,经常性进行带鸭消毒,每天定时清除粪便,定期对鸭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
保持适宜的育雏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对于受污染的水体要及时更换,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和鸭舍内的良好通风。
6.2建立严格防疫措施是关键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和封闭式饲养管理模式,门口要设立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药液,禁止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养殖场。
对鸭群实行疫苗免疫,定期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增强整个鸭群的免疫力。
6.3规范的饲养管理是保证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的消毒,育雏室的通风换气、干燥防寒,适宜的饲养密度、清洁卫生是控制和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
同时,饲喂优质全价饲料,添加足量的多维和微量元素,以满足雏鸭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从而有效提高雏鸭的抗病力。
一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报告
魏祥明福建省大田县广平畜牧兽医站福建大田366107
摘要2017年10月17日,某猪场发生一种以短时腹泻、高烧、咳喘为主要症状,剖检病变局限于胸腔和肺部,急性死亡猪呈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慢性死亡猪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的猪传染病。
经现场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7d后迅速控制了疫情,未再发病。
关键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治疗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18)01-0051-0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
病原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阴性,为多种形态的小球杆菌,菌体呈两极着色,有荚膜和纤毛,并能产生毒素,毒素是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
目前致病菌有
15个血清型,以1、5、11型致病力最强,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不强。
该菌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药杀灭。
主要通过带菌猪移动传播以及猪间密切接触后经呼吸道传染。
现将2017年10月大田县某猪场发生一起典型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我镇某猪场存栏生猪69头,其中能繁母猪8头、窝内仔猪24头,全群接种过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等病的疫苗。
2017年10月5日从外地调进16头体重约35kg小猪在场内独栋猪舍饲养。
10月17日,调入猪群发病,患猪表现腹泻、高烧、咳喘症状,使用恩诺沙星治疗效果不明显,到10月24日已经死亡9头,尚有23头猪发病,请求诊治。
2临床症状
2.1急性型患猪突然发病,体温42℃,心率增加,有短暂腹泻和呕吐,喜站立或犬坐而不愿卧地,精神沉郁,废食,后期呼吸极困难,急促腹式呼吸,咳喘,张口伸舌,耳、鼻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病程2~ 4d,临死前口鼻流血色泡沫样分泌物。
有的猪见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特别是初生仔猪多呈急性败血症,不出现明显症状就死亡,有的转为亚急性、慢性型。
2.2亚急性型患猪发病症状较缓和,体温40~ 41℃,病程达4d以上,若呼吸道症状会逐步减轻,可逐渐康复。
有的转为慢性型。
2.3慢性型患猪体温39~40℃,多由急性型或亚
51
福建畜牧兽医第40卷第1期2018年
急性转化而来,病程7d以上,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全身肌肉苍白,有的猪在驱赶、注射药物等应激条件下,会出现因心衰而突然死亡。
3病理变化
1)急性期死亡的猪,肺部呈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病变,喉头和胸腔内有黄色浑浊液体,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黏液,肺脏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双侧性肺炎,炎性灶表面被覆纤维素性物,心叶、尖叶和膈叶部呈紫红色病变,质地变硬坚实,界限轮廓清晰,切面似肝样变化而易碎,肺脏间质呈血色胶冻样。
2)慢性期死亡的猪,肺部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病变,见肺炎灶硬结或呈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周围纤维化明显,与胸壁、心脏黏连,胸膜显著增厚,继发细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
4实验室检查
4.1病原菌分离培养用棉拭子无菌取刚病死猪肺组织、气管分泌物、肺门淋巴结等样本,分别接种于5%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再用产生V因子的鸡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作十字划线,置于5%CO2的培养箱中,恒温37℃培养24h后,在葡萄球菌周围生长着完全溶血的菌落,呈表面光滑、圆形突起、边缘整齐、针尖大小,灰白半透明菌落,呈现溶血反应及“卫星”生长现象。
4.2染色镜检挑取菌落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线状或小球杆菌。
4.3生化试验将分离菌分别接种含有0.02%V 因子的尿素酶、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山梨醇、鼠李糖、阿拉伯糖等微量生化试管,37℃培养24h 后,结果尿素酶试验阳性,可水解尿素酶,发酵乳糖、葡萄糖、果糖,不发酵甘露醇、山梨醇、鼠李糖及阿拉伯糖。
4.4菌株血清型鉴定用平板凝集试验,将纯化培养的分离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制成生理盐水细菌悬液。
取1滴上述菌悬液分别与已知的APP1、3、5、7、9单因子标准阳性血清均匀混合,结果分离菌仅与APP5型阳性血清发生强烈的凝集发应,表明该菌株属APP5型。
4.5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对纯化培养的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20h后测抑菌圈直径:头孢喹肟36mm、头孢噻呋34mm、头孢拉啶31mm、氟苯尼考30mm等抗菌药高度敏感;泰乐菌素24mm、恩诺沙星21mm、甲氧苄啶20mm、强力霉素19mm 等药物中度敏感;对硫酸链霉素13mm、硫酸庆大霉素11mm、硫酸卡那霉素10mm、青霉素钾10mm 等药物不敏感。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特征性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从镜检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小球杆菌,分离株菌落呈现溶血反应及“卫星”生长现象、生长要求V因子和尿素酶试验呈阳性,可确诊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从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仅与APP5型阳性血清发生强烈的凝集发应,鉴定为血清5型。
6防治措施
6.1抗菌消炎患猪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每次剂量2mg/kg体重,2次/d,连用7d。
用药3d后病情明显好转,7d后患猪全部康复。
6.2对症治疗肌注氨基比林解热。
选用维生素
C、维生素B增强机体解毒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6.3药物预防每50kg饲料里加入10%氟苯尼考40g,全群连续饲喂7d。
停药5d后,再全群连续饲喂7d。
6.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减少应激;注意调节猪舍的温度,特别是产房采取保温措施,减少昼夜温差,降低湿度;注意舍内的通风,防止有害气体危害猪群;做好定期消毒,猪舍正常每周用0.1%消特灵消毒1次,发病时每天消毒1次;病死猪采用无害化处理,对患猪进行隔离治疗,淘汰无治疗价值患猪。
6.5接种疫苗用含血清5型菌株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仔猪在6周龄时首免,间隔3周后二免。
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期6个月。
7小结
1)分析此次发病原因是调入隐性带菌猪引起,因此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落实防疫消毒措施,如需补栏要从无病的规模场引进,凡从外引进的猪都要经过隔离和免疫。
避免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转移混群、拥挤、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诱发该病或加速病菌传播,使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2)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疫病蔓延。
猪采食和饮水正常时,采取注射与口服同时给药增强治疗效果。
此菌易产生耐药性,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尽可能采用药敏试验选取高敏感药轮换使用。
3)此病隐性感染猪多。
曾发病猪场在疫病平息6个月后,以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全群检疫,及时淘汰阳性猪,以防水平和垂直传播,逐渐净化猪群。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