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京华烟云》中的宿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家讲坛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高峰,“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是中国几千年的“国学文化”的“巅峰之作”。

鲁迅先生就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不管“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有多大,不管“红学”的争论有多么激烈,大家其实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那就是真正能够解读《红楼梦》之谜的金钥匙,最终还是在《红楼梦》文本当中。

也就是说,作者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作者“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就的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其中真味”,还是深藏在小说文本中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红楼梦》和《京华烟云》中的宿命
文/清宁
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京华烟云》,故事中的个体都无法左右命运,都只能无能为力地面对宿命。

林语堂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曹雪芹的宿命观,但与曹雪芹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消极地对待宿命,而是超脱一切,寻找人活着的相对意义。

一个属于自己的“贾宝玉”和“林妹妹”,这也确是实在的。

《红楼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林语堂就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作家之一,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质之以他毕生的写作经历和文学成就,应当承认,这幅对联并没有太多的夸饰成分,而是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博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双语作家,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洞悉和稔熟自不待言。

相比之下,虽然早年一直就读于教会学校,但经过后来在文化和文学实践中的一番“恶补”与长期浸淫,竟也能撷英咀华。

在这方面,我们且不说他围绕孔、孟、老、庄,以及武则天、苏东坡所作的持续译介或生动描述,即使单就其随意品评古典小说的文字来看,亦每每不乏高妙精彩之论。

当然,在中国古典小说的界域里,最让林语堂倾心折服、进而上升为一种浓烈的生命情结和重要的文学资源的,还是一部《红楼梦》。

关于这点,我们读林语堂的传记资料及作家本人的一些作品,不难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

1916年,林语堂来到清华园任英文教员。

有感于以往教会学校对中文的忽略,他开始认真在中文上下功夫,而这时候,《红楼梦》就成了理想的教材。

用作家在《八十自叙》里的话说就是:“我看《红楼梦》,藉此学北平话,因为《红楼梦》上的北平话还是无可比拟的杰作。

袭人和晴雯说的语言之美,使多少想写白话的中国人感到脸上无光。

”从那以后,《红楼梦》便成了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一部著作。

而正是这种持续的读“红”,使林语堂不仅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丰富了写作的材料和灵感。

他一生沉醉于《红楼梦》,在创作《京华烟云》之前,他本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然而考虑其背景与当时中国相距太远,才有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初衷。

《京华烟云》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生宿命的安排,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的艺术投影。

我们首先来看《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的形象,她是林语堂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她出身富贵之家,生活优裕,在父亲那里,她接受了“知识”的教育,严厉的母亲又给了她“世俗智慧”。

加上迷人的双眼、婉转娇弱的声调、神仙般的体态,既有薛宝钗的
46
贤德端庄,又有林黛玉的多情聪敏,还有湘云的豁达乐观,形体美、心灵美、人性美高度统一升华到理想美的境界。

如此完美的姚木兰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命运吗?不能!她也如同金陵十二钗一样,只能被动接受冥冥之中宿命的安排。

在《京华烟云》的第二章中,姚太太头天晚上梦见木兰不在身边,第二天木兰就因为兵乱与亲人失散。

搜寻几天而不得的情况下,姚太太找来一个瞎子为木兰算命,瞎子认为木兰的八字儿有福气,有双星照命,所以十岁时该有磨难,但因命好,有贵人相助,自会逢凶化吉。

不久,姚太太又在梦中找到木兰。

现实也正如种种好兆头所示,木兰果然有贵人相救,重返父母膝下,同时,她也因这次变故,按照宿命的安排,不由自主地放弃真正的爱人,一步步走进命定的婚姻。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木兰的命运正如她自己所说——“万事由天命,我的一生都是这样儿。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重读一遍《红楼梦》中有关宝钗、黛玉、湘云的判词与红楼梦曲:
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正册判词之四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可以说,宝钗、黛玉、湘云,甚至《红楼梦》中的“千红”“万艳”的人生轨迹,都难逃宿命的安排。

我们再来看看《京华烟云》中另外一位封建淑女——曼娘的命运:曼娘为平亚冲喜守寡。

对此,曼娘的梦也作出了解释:她是果园里的仙女,起凡心爱上青年园丁(即尘世的平亚),因此,双双被贬入凡尘,品尝爱情的甜蜜,承担爱的痛苦,也正因为仙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曼娘要承受更多更大的痛苦。

显然,这个神话故事与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前世今生颇为相似。

不难发现,《京华烟云》中宿命的安排与《红楼梦》如出一辙:姚太太的梦、算命瞎子的预言、曼娘的梦等与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曲、菊花诗、螃蟹咏等对人物命运的提示作用是一样的。

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京华烟云》,故事中的个体都无法左右命运,都只能无能为力地面对宿命。

林语堂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曹雪芹的宿命观,但与曹雪芹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消极地对待宿命,而是超脱一切,寻找人活着的相对意义。

林语堂把他的这种人生观复制到木兰身上,所以,木兰尽管有很多不如意,但总是积极寻找一种平衡,让人生继续前行。

同样的宿命论,《红楼梦》带给读者彻头彻尾的悲凉感,《京华烟云》给读者指明一条出路:在顺应中减少痛苦。

追索其原因,是由作家的整体生存状态与创作观之差别造成的。

曹雪芹由人生的繁华猛然跌至人生的颓败,借宿命论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林语堂生活优裕,这使他更多地具有达观的一面,而较少执着的一面。

因此,他提倡对待宿命以顺应为主,也正由于以顺应为主,他对宿命就会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从而达到一种不介意不深究的境界,从而使人生的痛苦程度大大减弱。

(编辑 遐飞)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