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 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回想我的课堂,是“热闹”的。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甚至会抢答,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但是,如果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课堂中有一些人是沉默的。

再仔细听学生们的回答,对于问题的实质,学生回答是混乱的。

所以,这样的课堂是有主体性认识吗?这是一个会学习的课堂吗?还能实现“润泽的教室”这个目标吗?
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课堂。

我把教学活动改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

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搭石》。

熟悉这篇文章的老师知道,我们在教学时一定会问这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叫“搭石”?记得刚入职的我肯定是这样教的:什么是搭石?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这个问题思维含量低。

还有这一种教法:欣赏课件中搭石图片,说说哪一张是搭石?这个设计没有语文味儿,与我们的学科实质是相违背的。

因为这样教更多的是对于图片的理解,而不是文字的理解。

我们的语文课需要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去。

于是,我开始反思,到底该怎么教。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下图哪幅图是文中所
描写的搭石?请你根据句子中的信息,作出判断和解释。

这就需要学生提取信息、解释信息、比较、判断、诠释理由、综合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渐渐的,我的课堂在倾听和主体性这些关键词的影响下开始转变。

我的语文课堂具备这些特点:具有可显得学习任务,具有可用的学习支架,具有可感的学习反馈,具有可融的学习环境,具有可见的学习成果。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