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读下面“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下列两题。
1.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
A. 2012年
B. 2010年
C. 2000年
D. 1995年
下图为“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该国在图示时间段内,人口最多的年份可能是()
A. 1970年
B. 1985年
C. 2005年
D. 2013年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3.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迁移原因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4.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下题。
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读“某国1~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列两题。
5.该国最可能位于 (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南美洲
下表资料来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6.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
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9.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生育率指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各省低生育率前十位:京0.7 067,沪0.73 665,辽0.74,黑0.75,吉0.76,津0.9 128,浙1.017,藏1.0 496,苏1.05 385,陕1.0 545。
完成下列三题。
10.我国生育率最低的地区生育率低的原因有()
A.城市化水平低
B.婚育年龄早
C.生育政策宽松
D.生育意愿弱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椐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人来自农村。
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人。
12.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
A.安徽
B.四川
C.黑龙江
D.江西
13.读右图,a、b、c分别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据此回答下列各两题。
14.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城市一年中的人口变化资料图”,回答下列三题。
15.有关④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
B.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C.迁出人口对该城市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D.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和家庭
16.读图,a、b、c分别对应图中0~14 岁、15~64 岁、65 岁以上三个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问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1》读“某国194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题。
缓解该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
B.提前退休
C.提倡早婚
D.鼓励外迁
因放开对东欧国家劳工移民的限制,德国人口2011年出现9年来首次上升。
目前德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2.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德国的人口增长现状符合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9.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表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状况有密切关系。
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表。
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20.英国等西欧国家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养老制度
B.医疗技术
C.婚姻生育观
D.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两国人口基数大致相当,则甲、乙两国中,近年人口净增数量较大的是________国;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是________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是________国。
(3)两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而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甲国:________;乙国:________。
2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地区根据其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30年后,人口将达到90万。
同时,现有耕地将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减少0.8万公顷,水资源因外调减少20 000万m3,规划新造林面积1.1万公顷。
下表为该地区现有部分数据统计表。
材料二该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资源消耗量。
(1)指出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资源因素,并简述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
(2)指出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资源因素,并说明对该资源利用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4.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经济增长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正面效应。
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人口发展可依次分为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三个不同阶段。
在上述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这种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
材料二: 下左图示意我国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 下右图示意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指出目前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人口红利”期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
(3)据预计,2010年至2040年将是中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也将是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你认为该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1900~2008年)
材料2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1900~2008年)
材料3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4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5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1、2、3、4,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
(2)从环境人口容量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该国东北迁移的原因。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读图,左侧分别是全国和黑龙江的人口死亡率,右侧分别是黑龙江与全国的人口出生率。
根据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黑龙江与全国同期的差异大小。
1995年相差2.6‰,2000年相差3.6‰,2010年相差2.4‰,2012年相差3.6‰,故2010年相差最小。
B对。
2.【答案】B
【解析】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零,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人口数量停止增长。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1985年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零,故此前人口数量一直增加,至1985年达到最高值;1985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人口数量开始减少。
3.【答案】A
【解析】人口迁移数最多的年龄集中在乙年龄段,青壮年为主,带动他们的子女随迁,甲年龄段与之相关性大。
选A正确。
4.【答案】C
【解析】人均耕地减少说明单位耕地上养活的人口增多,造成耕地的负担加重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5.【答案】A
【解析】该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应属于发达国家。
而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主要为发展中国家。
6.【答案】A
【解析】直接根据表格资料判断,世界人口迁出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迁入国以发达国家为主。
7.【答案】B
【解析】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
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
9.【答案】D
【解析】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应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D对。
人口老龄化、婚姻家庭、政治因素不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B、C错。
10.【答案】D
【解析】我国生育率最低的地区生育率低的原因有生育意愿弱,D对。
城市化水平低、婚育年龄早、
生育政策宽松的地区,生育率都高,A、B、C错。
11.【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a图老年人口、b图20岁左右青年人口、d图30~50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或年轻人迁出造成的。
12.【答案】B
【解析】读左图可知,图例表示民工流出省份>350万,位于四川省,故B正确。
13.【答案】B
【解析】少年儿童比重最大的国家人口增长最快。
14.【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海、西藏这三个地区的生物总量是105 100万吨,88 600万吨,10 000万吨,它们的承载力是23 000万人,22 000万人,1 000万人,因此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数据,④城市人口的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A对。
人口迁出多,不能表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B错。
迁出人口可能导致该城市发展人才流失,C错。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D错。
16.【答案】B
【解析】读图,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应是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最高的国家。
读三角坐标图,四国中,0~14岁人口比重最高的是②,说明该国人口增长最快,B对。
A、C、D 错。
17.【答案】A
【解析】该国目前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由此可能带来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所以,可以通过鼓励生育来提高该国的人口出生率,增加人口数量。
18.【答案】A
【解析】德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且出现负增长。
故A正确。
19.【答案】D
【解析】原始型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选D。
20.【答案】D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养老制度、医疗技术、婚姻生育观,所以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D对。
21.【答案】(1)乙乙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大于甲国(2)甲乙甲(3)计划生育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事业,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解析】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年龄结构有密切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推出一地或一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其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可能为传统型和现代型,而甲、乙两国人口基数大致相当,故可推测近年人口净增数量较大的是甲国,据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可推测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对策。
22.【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
(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解析】
23.【答案】(1)因素:耕地。
途径:在各类工程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的调入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等。
(2)因素:淡水。
调整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等。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计算出该地2030年人均耕地、森林、年径流量的值,人均耕地=(5.3万-0.8万)/90万=0.05公顷/人,人均森林=(7.9万+1.1万)/90万=0.1公顷/人,人均径流量=(290 000万-20 000万)/90万=3 000 m3/人,与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资源消耗量相比,可知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资源是耕地,最小的是淡水。
解决耕地资源紧张的途径可从资源的开源和节流、提高单产等方面分析。
第(2)题,通过前面分析可知,该地水资源具有优势,但在利用过程中仍然需要合理利用,如节约利用、防止和治理水污染、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
24.【答案】(1)少年儿童比重减少,青壮年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积极意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社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
(3)运用立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延长退休年龄。
【解析】(1)仔细读右图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图,注意不同年代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图例及比重差异及变化可知,0~14岁比重下降,15~64岁、65岁及以上年龄比重上升,所以少年儿童比重减少,青壮年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仔细阅读材料一,正确理解“人口红利”期的含义,结合含义分析其积极意义和易出现的社会问题;积极意义:由于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所以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由于生育率的下降,所以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社会问题:由于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那么青壮年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就会增大。
(3)结合中国国情,参照发达国家的常见做法可知,运用立法手段,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延长退休年龄,缓解可能出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25.【答案】(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美国: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容量下降。
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
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
我国: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清末民初连年遭灾,使华北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而东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
因而吸引大批中原人口迁入东北。
(3)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
【解析】(1)结合材料1、2、3、4可以判断,美国的人口特点: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
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美国南方人口向东北部迁移的原因:19世纪末,美国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容量下降。
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
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
中国华北出现大批人口向东北迁移的原因: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清末民初连年遭灾,使华北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而东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
因而吸引大批中原人口迁入东北。
(3)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