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
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半径。
2.掌握经纬线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3.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4.理解并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微专题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认识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纬线特点⎩⎪⎨⎪⎧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
越小
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 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 半球
20°W ~0°~160°E 为东半球,160°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
经纬
度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
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深度思考 下列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①地球上昼夜的产生 ②月全食现象 ③山顶看到日出时刻比山麓早 ④水往低处流 答案 ①②④①地球上昼夜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一半所致。
②月全食现象的产生取决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④水往低处流是重力作用的表现。
经纬度的判断方法 1.纬度的判断
(1)某地的纬度,就是该地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就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
不到北极星)。
(3)自南向北数值增大为北纬,数值减小则为南纬。
(4)同一经线上纬度相隔l°,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此,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致等于其直线距离除以111千米得到的商。
2.经度的判断
(1)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
考向一经线(度)和纬线(度)的判读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zhí)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
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①位于西半球
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
D.④位于南温带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知乙地位于(30°N,135°W),据此读图可得出结论。
第2题,在读出四地地理位置的前提下,结合已有条件确定答案。
思维警示准确把握地球仪上三个对称关系
赤道对称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如A点与B点、C点与D点。
地轴对称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
如A点与C点、B点与D点。
地心对称点也叫对跖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如A点与D点、B点与C点。
考向二与经纬度相关的计算
3.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
那么M地的纬度为()
A.66°N
B.67°N
C.23°N
D.24°N
答案 B
解析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因此两地纬度相差23°,则M地的纬度为67°N。
微专题二经纬网的应用
1.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经纬网的意义:定位置、定方向、定距离、定X围。
特别提示在判读经纬网示意图时,特别是判读正圆柱投影所得的经纬网矩形展开图时,一定不要被示意图中相互平行的经线迷住双眼。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纬线段在赤道处间隔最大,在极点处交会。
经纬网图的应用
经纬网图的应用是以经纬网图的判读为基础的,题型非常广泛。
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定方向、定距离、定X围和定最短航线是常见的内容。
1.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如图1中A在B的西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如图2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先确定A、B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再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如图3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
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3中AC。
(3)图3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3.定“X围”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X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X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中,四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4.定“最短航线”
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如图4所示。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
如图5所示。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
a.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
b.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如图6中的两段劣弧。
考向一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空间定位
1.(2014·某某文综)下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
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是由西南移向东北,这就说明,在选项所列四个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的条件下,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东北地区。
考向二利用经纬网确定距离和运动时间
2.(2010·大纲全国文综Ⅱ)下图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提示:sin45°≈0.71)()
A.1 300 km
B.1 800 km
C.1 000 km
D.2 100 km
答案 B
解析图中天然气管道在45°N纬线上大约占20个经度,而45°N纬线上每相差1个经度,距离约为111千米×cos 45°千米,故图中天然气管道长度为20×111km×cos45°(cos 45°=sin 45°),计算结果最接近B选项。
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
据此回答3~4题。
3.飞机飞行航线()
A.一直不变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北后向南
4.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A.8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20小时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甲乙两地在同一纬度、同一经线圈上,最近航线即沿经线圈航行并且经过北极点,从而可知其航行方向是先向北后向南。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知飞机8小时航行了60°,即航行距离为6 600千米左右;60°N纬线长为赤道的一半,两地相差180°,则两地在60°纬线上的距离为赤道的1/4,结合上题速度,可算出时间大约为12小时。
思维建模关于两地间最短航线的确定
两地间最短航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
(1)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②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需先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进行分析。
(2)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②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微专题三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定南北方向,纬线定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比例尺的缩放与计算
1.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 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 000,比例尺变大。
(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120 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 000=1/160 0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
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图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缩小后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2.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
(1)根据比例尺某某际距离:实际距离=两点间的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2)根据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两点间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考向一地图上的方向
1.(2013·某某文综)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
读图回答下题。
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汽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 C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①指向标,②“数字表示道路长度”,③断道施工;其次,审清设问要求:“距离最短”;再次,整合加工信息:依据指向标可判断科技馆位于A路口南方;计算由A路口向东、南、西三个方向的道路长度:向东:24+25+20+40=109;向南:33+20+23+27=103;向西:有两条线路可达——第1条:15+27+20+23+27=112,第2条:15+17+19+23+27=101;按题干要求,汽车应选择向西的路线(即向西的第2条线)。
思维警示解答有关确定方向的试题,首先确定是一般地图,是带有经纬网的地图还是有指向标的地图。
例如第2题中指向标,在确定可达线路的条件下,根据最短距离选择行驶方向。
在以后解答类似试题时,应紧密结合图文信息,准确利用指向标或经纬网等得出结论。
考向二比例尺的比较、计算与放缩
2.(2014·文综)下图(a)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b)为校园图局部。
读图,回答下题。
指示牌在图(b)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
方80 m处,气象站位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中②处。
3.(2010·某某文综)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
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答案 B
解析地形剖面图中,水平比例尺与原地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能够表示出剖面线上的最高和最低值为根据。
垂直比例尺越大,纵坐标越长,反映的起伏状况越
明显。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2题。
1.P点的地理坐标为()
A.(30°N,80°E)
B.(30°S,80°E)
C.(30°N,80°W)
D.(30°S,80°W)
2.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其坐标为()
A.(60°N,80°E)
B.(60°S,100°E)
C.(30°S,100°E)
D.(60°S,80°W)
答案 1.C2.B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可知,P点地理坐标是(30°N,80°W)。
第2题,同理可知M点的地理坐标是(60°N,80°W)。
根据“对跖点”的规律可知,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
由此可知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其坐标为(60°S,100°E)。
下图为“部分地区经纬网图”。
读图,回答3~4题。
3.C点在D点的()
A.东北
B.西北
C.西南
D.东南
4.从A点飞往B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东北再东南
D.先正北再正南
答案 3.B 4.D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C的地理坐标是(60°N,135°E),D的地理坐标为(0°,135°W),故C 点在D点的西北方向。
第4题,据图可知A点的地理坐标是(60°N,135°W),B点的地理坐标是(60°N,45°E),A、B两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故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经线圈所在的劣弧长,其方向是先向正北,过极点后再向正南。
5.南极某某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
昆仑站与某某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
答案 C
解析根据昆仑站与某某站的地理坐标可知,两地纬度相差11°02′37″,两地经度相差不大。
据纬度相差1°代表实地距离111km,故两地距离大约是1 221km,故选C。
6.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示四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则图中各线段比例尺大小是()
A.ab=cd>ac=bd
B.ab>cd>ac=bd
C.ac=bd>cd>ab
D.ac>bd>ab>cd
答案 B
解析图中各线段图上距离相等;四线段中,ac、bd实际距离为111km×5;ab、cd实际距离分别为111km×5×cos25°和111km×5×cos20°,即ac=bd>cd>ab。
据此推知各段比例尺大小。
7.将某教堂附近等高线分布图(比例尺1∶20 000)的比例尺增大1倍,则()
A.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1/2倍
B.同样图幅面积表示的实际X围是原来的4倍
C.教堂的布局在图中更加清晰
D.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更加密集
答案 C
解析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2倍;同样的图幅面积表示的实地X围是原来的1/4;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将更加稀疏。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
读图,完成8~9题。
8.若②图比例尺为1∶N,则①图、③图的比例尺依次为()
A.2∶N1∶2N
B.1∶2N2∶N
C.2∶N4∶N
D.1∶2N1∶4N
9.若甲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84cm,则①图的比例尺约为()
A.1∶3 000 000
B.1∶30 000 000
C.1∶300 000
D.1∶30 000
答案8.A9.B
解析第8题,两图面积比等于比例尺之比的平方,据此计算知①图、③图的比例尺分别为2∶N、1∶2N。
第9题,结合图示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55 km,根据比例尺公式即可计算出①图的比例尺约为1∶30 000 000。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
A.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B.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大多数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以北有高大山脉削弱冬季南下气流
11.戈达瓦里河河口与高韦里河河口的直线距离约为()
A.700千米
B.70千米
C.1 000千米
D.100千米
答案10.D11.A
解析第10题,结合经纬网知该区域为印度半岛,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形以高原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半岛以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削弱了南下冬季风势力。
第11题,戈达瓦里河河口与高韦里河河口的直线距离约6个纬度差距离,大约700千米。
2012年12月12日9时49分46秒“光明星3号”卫星在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的西海卫星发射场利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卫星的突然发射让世界愕然。
读图,完成12~13题。
12.朝鲜半岛的面积约为20万km2,在比例尺1∶10 000 000的地图上绘制出来,面积为()
A.2cm2
B.20 cm2
C.200 cm2
D.2 000 cm2
13.图2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①比例尺变为1∶2 000 000②每个点代表2 000人
③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12.B13.B
解析第12题,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比等于比例尺的平方,由题意,图上面积∶20万km2=1∶(10 000 000)2,可计算图上面积为20cm2。
第13题,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图幅面积变为原来的四倍,即比例尺为原来的两倍,为1∶500 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每点还是代表1 000人,人口密度不会变。
14.读下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低、中)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图中的大圆有________类;如果从甲沿图中的弧线飞行到乙地,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答案(1)东南东北
(2)东中北温带
(3)三是最短航线。
甲乙都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距离最短。
(4)(45°S,30°W)。
5 000 km。
解析第(1)、(2)题,结合图示经纬网分布特点,在判断甲、乙、丙、丁各自经纬度的前提下,确定其各自位置、相对位置及所处半球和热量带。
第(3)题,图示中有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三类大圆。
在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沿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同位于晨昏圈上,且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段,距离最短。
第(4)题,结合对跖点的含义判断丙的对趾点为(45°S,30°W)。
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可利用纬度1度对应经线长111千米计算为:(90°-45°)×111≈5 000千米。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分布图。
(1)长城站(62°13′S)、某某站(69°22′S)、昆仑站(80°25′S)、黄河站(78°55′N)四科考站中距极点最近的为________。
相距最近的两科考站之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2)黄河站位于某某站的________方向,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________方向。
材料二某人幻想从(24°S,59°W)入地,并始终保持直线前进。
(3)当他穿越地心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最可能看到下列哪种景观()
(4)当他以垂直地轴方向前进,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最可能看到上题四景观中的________景观。
答案(1)昆仑站 1 200(2)西北东南(3)A(4)B
解析第(1)题,昆仑站纬度最高,距极点最近。
四站中,某某站和昆仑站相距最近,大约有11个纬度差(经度差最小),距离约为1 200 km。
第(2)题,根据经纬网确定各站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3)题,图A为竹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景观;图B为仙人掌,仙人掌为干旱气候下的植物;图C为针叶林,是亚寒带植被;图D为椰子树,是热带植物。
(24°S,59°W)以地心为中心的对称点为(24°N,121°E),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竹林发育。
第(4)题,(24°S,59°W)以地轴为对称轴的地理坐标为(24°S,121°E),该地地处澳大利亚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适于仙人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