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大全)[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大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
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这些构景手段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比如开放性、规模性、参与性、科技性等,这使得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不同。
本文在研究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不同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自周朝始,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享乐而圈设的“囿”,而后发展为“苑”,继而发展为更为完备的“园林”。
园林审美风格随着社会文化、经济、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魏晋时期的宗教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园林设计,使园林设计偏重于幽深静谧之美;在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园林设计也同样呈现出大气恢弘的风貌景观。
但总体来说,古典园林亲山近水、崇尚自然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同时也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顺从自然的文化特征相吻合,呈现出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典园林美学特征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古典园林最初起源于“囿”,即对野外自然空间进行圈禁,为贵族提供捕猎、娱乐等活动的休闲场所。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虽然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风格上不断发生演变,但其根本的对自然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
在设计风格上不仅尊重自然,而且一直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眼光”来设计建造远离郊野的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生活范围之中,形成游于园林,居于自然的惬意生活环境。
(二)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需要一些造园手段来完成,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
利用假山、长廊、漏窗、树木、花卉等元素,经过巧妙搭配,形成造园手段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比如假山,常常被用于抑景手段,通过高大假山的遮挡,来为后面园林的景观造势,引起游客期待,而其本身又是整个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而长廊、漏窗更是漏景的重要手段,隔而不绝的手段使得空间产生一种有限与无限交替进行的错觉,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层次、空间大小,以使得游园者深陷其中,乐而忘返。
而树木、花卉等元素更是让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相互交融,自然之境跨越时空,与生活交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自然之中少人工建筑,多山水林木。
为顺应自然之美,园林设计中的建筑物依山林而建,掩映于植物之中,形成山间一屋,林间一亭的妙趣。
同时园林建筑多为观景而设,多建于驻足观景较好的位置,而其本身也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着自然之美。
比如小桥、小路要曲径通幽,讲求移步换景;水边香榭掩映成趣等等。
园林建筑遵循野趣,虽是人工建筑,却更是园林一景,通过楹联、匾额、石刻等手法,用
字、词、对联形成点题效果,园林小筑怡景怡情,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虚实相生、寄情于景,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自然之美在于自然之趣,即野趣之美。
自然中的树木花卉自生自长,受天地恩泽,无人为干扰,活得自在惬意。
而人工养殖的树木花卉往往缺少了这种自然野趣,常常被修剪整齐,加入人工雕琢,看似漂亮整洁,却因刻意为之反而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然趣味,少了自然灵性。
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养殖为使之能够表现出自然的野趣之美,在设计方面也会按照自然的方式增添一些随性而为,少一些刻意雕琢,来表现自然之趣。
在树木花卉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会运用一些培植方法,引导树木花卉像自然生长一样展现出“野生”的状态样貌。
二、现代园林特点
(一)开放性
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部分。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为私人服务的,皇家园林更是拒绝普通人进入,只有皇室成员能够享用,而寺院园林虽然能够进入,但其服务对象也多为香客,并非是大规模游览使用。
由此可见,古典园林是较为私密的私人空间,个人意趣占据主要支配地位。
而现代园林以公园、小区景观为主要体现方式,是开放性的场所,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参观游览,其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此现代园林是公共性场所,要以主流的审美观为主导设计,而且私密性较差,不适宜设计选用私密性较强的景观。
(二)规模性
传统园林由于是为私人服务,其空间不需要非常大,所以私家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占地空间较小,各种设施、建筑也只需要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即可,不需要设置过多的建筑、服务设施。
即便是皇家园林,除了在占地空间上满足皇家风范的要求,建筑设施上要体现出皇家的大气,但服务对象依旧是少量的皇室成员,规模依旧不需要特别大。
现代园林则不同,其是公共场所,使用人较多,因此不论是占地空间,还是建筑设施,都要具有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建设规模上相对较大。
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园林的游客量猛增,即便是普通公园园林,日参观量也在几百人上下,著名园林日参观量更是达到上万人之多,因此园林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
(三)参与性
古典园林主要为游览者提供休闲场所,娱乐性不是特别高,因此注重风景观赏、野趣盎然。
现代园林则是要为普通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功能上侧重于娱乐、休闲,因此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体验。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想要逃离高强度的生活,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体验,但这种“闲适”需要的不再是靠在水榭边看看书那么简单。
现代园林虽然开放度高,但现代人想要去休闲观赏依旧不容易,重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即便能去一次也仅限于休息日的一天或者两天,因此节省时间的参与性强的休闲放松的娱乐方式更受青睐。
(四)科技性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科技性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主题,也是各种设施建设中所要追求的重点。
科技在
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便利,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的身体。
园林建设中科技性元素层出不穷,比如模拟仿生系统既能够保护环境又具有科普功效,同时以科技的力量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保护也是现代人必须做的对地球的反哺义务。
再比如各种娱乐设施,参与度高的娱乐设施一般也是科技元素较高的设施设备。
门禁系统以及电子导游系统的开发在保护游客安全的基础上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
三、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一)适当扬弃
传统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与当代生态保护、绿色园林的造园观念是相契合的,将传统“自然”观引入现代园林建设中,有利于正确对待生态、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但现代园林的“自然观”又与传统园林美学有些不同,现代理念中侧重于“仿生”自然观,比如将垃圾箱设计成树桩的模样,既与环境相协调,又不破坏树木,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又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这种类似的“仿生”自然观体现了综合性规划的思想。
现代园林理念中更倾向于动态化的现代化系统建设,即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来对待,用现代更为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观念体现审美价值。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意境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核心审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几乎所有的构景手法都为“意境”服务。
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值得现代园林借鉴使用。
在构建意境美的过程中,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借鉴文化典故,寄情于景,突出景观的文化属性,比如杭州西湖,由于是著名爱情故事《白蛇传》的发生地,逐渐演变为爱情圣地。
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
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已不同于建造古典园林的士大夫们,现代园林意境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意境。
(三)空间场景突破
古典园林对空间的把控非常到位,注重层次性、无限性。
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借景、隔景等构景手段,将空间分隔为多个层次,并且借用外界空间来无限度延伸园林本身有限度的空间,就造成了视觉空间上的无限放大。
这种对空间的组织手法可以被现代园林所借鉴,但又与现代园林开放性特点有些不符,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
比如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做法,是隔景与借景的巧妙配合,讲求的就是幽深曲折,含蓄探究,然而放在现代园林中显然不合时宜。
首先,幽深的场所由于视觉的隐蔽,有可能造成不安全隐患,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安全需求。
其次,“幽深曲折”在空间上需要小巧玲珑,宜窄忌宽,不利于大规模游览的现代化园林要求。
最后,借景难以融合。
古典园林因地而借,将外部空间的建筑借景到内部空间,以达到放大内部空间的目的。
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为主,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缺乏野趣和意境,显然和园林的放松、自然的追求难以契合,所以在空间借鉴的手段上要以现代人的开放式布局为手段,扩大公众的参与度,来达到扩充空间的目的。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宝藏,它集艺术、美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学科门类于一身,是综合性非常高的艺术珍品。
古典园林不仅仅作为艺术品被东西方文化所膜拜,同时其深邃的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影响现代园林建设。
现代园林对古典园林的借鉴使得古典园林又重新具有了蓬勃
的生命力,在现代园林中继续为现代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段也不再适合现代园林使用,因此现代园林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同时要注意有所扬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来合理化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徐美叶.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3(2).
[2]丁灿,吴德政.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观念的扬弃[J].美术大观,2007(10).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中式园林的启示
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中式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
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
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
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
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现代中式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模仿”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现代园林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
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
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规则式的景观易
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
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是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一种升华。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
”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
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
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
“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
在现代中式园林中,水体景观重在创造空间,通过水体的蜿蜒曲折使得空间变“大”,或是建造小桥,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
水景形态上也是动静结合,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水景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典园林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
造园艺术体系。
不管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还是“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
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堆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时代变迁,地域文化融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美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置石和山石景观在现代中式园林环境中,置石一般和灌木或草本结合,山石多出现在较大的空地上,表现了石在环境中较强的造型能力,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想。
面临现代环境艺术中无限的发展机遇,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潮流主导,置石与山石景观展示出不衰的生命力。
但无论在石材选用、表现形式、处置办法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探索之中。
景石的布置和山石景观的营造,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
对景石的选材、山石景观的造型、意境的创造都要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深入自然,发现山石自然的精彩,创造出石材本身自然个性的一面。
在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无中生有,应和谐有序,有感而发,认识和掌握景石自然特征与环境协调关系。
根据景石不同特征可营造出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观艺术类型。
在继承古典园林堆山叠石艺术的同时,又宏扬传统的赏石置石鉴赏文化,发展其艺术成就。
置石与山石景观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及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挖掘、完善传统置石与山石景观艺术理论,使其成为可资借鉴并部分继承的财富,展望前景,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艺术必然会发挥其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融汇于新园林环境之中。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
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因此尊重自然
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
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
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现代中式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以古鉴今,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当园林环境和文化心理相互交融才能给使用者带来长久的记忆和真正的平静。
现代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以中国红、琉
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黑色,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现代中式园林景观空间。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
第三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运用论文
摘要:因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工作中更加讲求独特性和传统特征的凸显,这也是其在世界园林发展中占有独特地位的优势所在。
本文重点分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结合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以了解,明确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现代化思想的意义,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及休闲需求为目标,促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古典园林的独有魅力。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运用
1引言
中国本身就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逐步建立并趋向完善。
古典园林彰显出了古代文明,让世人感知到伟大的艺术灵魂,也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华民族具有较高难度的艺术水准。
古典园林的建造历经了长久的过程,需要充分结合尊重自然的原则,通过细致的刻画,将古典园林文明凸显出来【1】。
古典园林的塑造离不开人工的参与,通过将建筑刻画的自然完美,反映出特定时期不同的人文内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园林景观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蓬勃态势,通过适当的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合理的吸收并适当的释放,尤其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事业中,打造出具备着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2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特点分析
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多数的土地及风景资源呈现出被破坏和浪费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但是也是这样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念备受关注【2】。
设计师们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形式和相关原则的重新审视,也就是分析园林中涉及到的乔、灌、草等植物的配比合理性,关注当地气候条件产生的影响,明确园林绿地的构造,能否更好的满足基本生态功能的需要,园林中的道路广场设置比例是不是相对妥当等。
2.1特殊的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