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
一、初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1、装裹
当老人咽气之后,首先要为其穿好寿衣。
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一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女人用裙子,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
鞋必须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纳,有的还在鞋面上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
帽子,男性过去戴帽盔儿,现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临时用黑布缝成的帽子。
有一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
上衣不钉钮扣,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
腰带是一条黑布或一缕白线,搭在裤腰上即可。
近年公职人员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大衣的。
穿好寿衣是装殓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的。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2、叫魂
叫魂即招魂。
人咽气后,立刻由儿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窑洞(烟囱),并喊着叫魂人对死者的称谓,大叫三声“穿鞋来”。
接着便是“初哭”,因为老人咽气之前是不许家人亲属大声哭泣的。
在确认老人已经去世的时候,守候在身旁的亲人们要爆发性地大哭一场,这也是对亡故者最初的悼念。
3、移尸
人死之后,家人马上烧“倒头纸”,并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灵床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然后开始丧葬的准备工作。
人死以后,要尽快移尸,不可以长期躺在土炕上,因为那样认为是让死者背炕坯。
4、哭街
五、六十年代时兴哭街,如果是在头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长子沿街大声哭叫,其目的是将丧讯通告乡邻。
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头,叫磕丧头。
因为是大清早,人们还未起床,街静人稀,哭街声听起来很瘆人。
现在无论是乡村还是在城镇,死了人都不再哭街,而是放炮(大多数是放两响的纸炮——二踢脚),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乡邻报丧。
在农村,老人亡故,本家族的人要赶来帮助料理丧事,通俗的说法是“老了人,当家子世院的都要趁”。
族外的一些邻里亲友也会主动来帮忙。
通常要推举一个总管(管事的),结合本族中一些辈分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体事项,对“攒忙的”进行分工,如安排报丧,搭设灵棚,购买丧葬物品,准备烟酒饭菜等。
同时要安排会计、接待人员等,以便对随后的吊唁者进行接待。
二、报丧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以便他们及时赶来吊唁。
过去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
到别人家不能进门,来人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要告知死亡时间,入殓埋葬时间。
对那些至亲以及关系特殊的尤其要求孝子亲自前往报丧,否则认为是礼数不到。
特别注意那些在亡故者重病期间时常看望或守候在身边的人一定要通知到。
出嫁的女子要去婆家磕丧头,包括公公婆婆,族中长辈都要磕,否则当丧事料理完毕女子穿着白鞋回婆家“戴孝进门”,婆家人会不高兴。
后来报丧多不拒大礼,派族中(俗称当家子)年轻人甚至“攒忙的”去报丧也可,还有的用电话或捎口信儿的形式通知亲友。
但是如前所述,死者若是女性,对其娘家报丧是万不能轻率地
打电话或捎口信儿,即使孝子不亲自前往,也要差人去郑重报丧,不可怠慢。
县内的高岭片有出嫁的女儿“带孝”的习俗,即女儿的公公婆婆去世,遣人来报丧,娘家立刻打发嫂子等人前去送孝衣,这身孝衣定由娘家“带”去,此谓“带孝”。
三、停尸
古礼装殓分小殓、大殓。
小殓指穿好寿衣,打整齐备,大殓则是装棺入殓。
停灵有小殓后停灵的,也有大殓后停灵的。
1、小殓
死者装裹后移尸到灵床上,铺黄色的褥子,盖绣有八仙图案的白色蒙单,谓“铺金盖银”,现在多是蓝色蒙单。
蒙单盖在尸体上要把头和脚都遮起来。
枕头是用黑布缝成一个大公鸡形,缀上红嘴红冠子、眼睛和尾巴。
也有用黑布做成桶形枕的。
枕头里面要装草木灰,缝口处要放一把籽棉。
现在常从寿衣店购买带有彩色绘画的鞍形枕。
还要往死者嘴里放一枚拴绳的铜钱,俗称“噙口钱”(也叫唇口钱,有的地方叫压口钱)。
死者的脸上要盖一层黄裱纸。
为了防止“诈尸”,要用麻批儿把死者的双脚捆起来,称为“绊脚丝”,同时在蒙单上扣上画符的瓦,至此,小殓完毕。
2、灵堂
普通百姓家灵堂设置比较简单:小殓后停丧于堂屋里,若在北屋,尸体头朝西,脚朝东。
灵床前放置一个临时供桌,上边摆着以碗盛油放芯点燃的“长明灯”,给死者阴间照明;摆一碗“倒头饭”(捞在碗里的小米干饭),上插五根秫秸棍,棍的上部裹上面团烧烤一下,称为“打狗棒”(郭村一带时兴捏七个打狗棒,死者一手握一个,其余五个插在灵堂供桌的碗里);还要放些干鲜果品做供品,立上灵位,摆好遗像。
此外还要在灵前放一个“香盆”,即烧纸化灰的盆。
香盆底上钻上眼儿,亡男的钻五个眼,亡女的钻七个眼儿。
后来人们常找一个干净的瓦质花盆做香盆。
县俗停丧的灵堂有两种,一种是如上所述,就是堂屋做灵堂,停尸、守灵都在屋里。
门外铺席,为吊唁者施礼跪拜之处。
此俗为望都
镇城内及周边各村还有郭村一带所兴。
另一种习俗是灵堂设在院里,用苇席、苫布等暂时搭就一个棚子,故而也叫灵棚。
若是坐北朝南的宅院,灵棚就搭在院子东侧,棚口朝西。
尸体停放在灵棚里,用板凳把门板扇支起来,南北方向,头朝北,脚朝南,即脚朝着大门口,是“走出去”的意思。
灵棚口中央挂一竹帘,帘子前设一供桌,摆上供品,点燃长明灯,放上“倒头饭”,插上“打狗棒”,还要放上弓箭。
桌前放香盆。
帘子上贴着白纸写的灵位,死者的遗像也挂在这竹帘上。
供桌前铺苇席或苫布。
灵棚里铺上柴草,俗称“卧灵草”。
孝子孝女分男左女右带孝守灵(女人怀孕者不守灵)。
有的地方不分男左女右,孝子们分两侧跪卧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陪灵卧草”,现在多数是蹲坐在灵床前面,而孝女们坐在支灵床的板凳上或灵床的里侧。
布置灵堂的同时,要把死者的被褥扔到房顶上去,把死者的枕头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和枕头套拿到大门外街道上点着,慢慢燃烧掉。
缕缕青烟成了向路人报丧的信号。
郭村片高岭片是在出殡后清理现场时烧枕头的。
3、停灵
小殓后停放在灵堂,民间俗语说是“停丧”。
大殓后,即装棺入殓后停放叫做“停棺”。
停丧、停棺统称为停灵。
也就是说,从穿上装裹衣裳一直到出殡前这段时间都算停灵。
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受旧俗影响较深,停灵时间较长,最少要三天,有的要停“一七”甚至更长。
现在除个别情况,比如非要等路途遥远的亲人赶来瞻仰遗容“亲视含殓”的,就要多停几天,若是夏天炎热季节,得靠尸旁堆冰块或租用冰床防腐。
此外,一般不再为礼仪而长时间停灵。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办事已不拘旧礼,常是头一天死了,第二天埋人,也有的是早晨死了,下午就埋人。
4、阴阳先生
乡村办丧事,无一例外地都要请一位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第一件事就是“开书”,即写“讣白”。
“讣白”俗称“殃榜”、“丧榜”,也就是叙述死者生卒年月的榜文。
“殃榜”一般写于四开或八
开的白纸上,贴在大门以里的影壁上。
同时,要写“忌四相”与“镇物”两张讣白,分别贴在大门口两侧,而后用白纸做一灵牌放在灵桌上。
接下来要剪一个“座签”,即上端扎起来的一束白纸条。
纸条下端呈尖角表示丧男,呈燕尾形表示丧女。
(同样,引魂幡纸条下端也是如此,呈尖角表示丧男,呈燕尾形表示丧女。
)座签绑在木杆上,挂在丧家大门口外。
座签,亡男挂在门口左边,亡女挂右边。
纸条多少看年纪大小,年老的座签纸条多,年轻的纸条少(说法是一岁一条),一看便知亡者长幼。
用竹篾扎一张弓,用苇杆糊三支箭,谓“竹弓苇箭”,也有的是用桑枝做弓,用苇根做箭称“桑弓苇箭”。
箭搭在弓上一起放在灵桌上。
丧家找五块小石头,由阴阳先生分别写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石”,准备下丧时用。
阴阳先生要在丧家准备好的青布瓦上画符,同时,要为丧家看安葬日期,犯不犯重丧等。
最后,按照丧主的要求扎糊引魂幡,哭丧棒,扎糊棺罩、车、马,剜剪买路钱等。
扎糊棺罩的说法:死者有儿有女,棺罩顶上带葫芦尖;死者有儿无女,则棺罩顶上不带尖儿。
若有儿无女的丧家意欲完备,可出钱让纸匠糊一个葫芦尖儿,但尖儿的颜色要不同,以示与真有女儿的区别。
关于扎糊车马也有说法: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只糊一匹马,如果死者是女性,则不但糊马还要糊车(马拉的轿车),因为女性不会骑马,只能坐车。
社会在发展,纸糊的陪葬品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变,有的不再糊马,而是糊小轿车,还糊彩电、冰箱、录像机,真是人间有什么,阴间就有什么。
解放初,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丧事办得很隆重,很讲究。
在停灵期间,不光请阴阳先生,还要请纸匠专门扎糊各种随葬品,如万寿山、宅院、金山、银库、金童玉女等,还有成串的麻灯(丧用灯类统称为麻灯)。
麻灯一般蓝灯在前,红灯在后,取逢凶化吉之意。
附录
殃榜的书写格式:(竖写)
中华处士×府君××享×寿××岁
注释:×府君××,为丧家姓氏,死者名字。
若女亡,则写夫家姓氏,名字处写夫人或太君。
即:中华儒人×府×夫人(太君)享×寿××岁。
夫人的前面是女性本人的姓氏。
“处士”是对平民百姓的雅称,也有写“公民”的,男性也有写“硕德”的,女性则写“儒人”或“淑德”。
还有的在×府君后××(名字)前向右跨出半个格写一小号字“讳”,那是旧时对死去尊长的名字的写法。
×寿,依死者年龄而论。
见下表:
十五岁以下:中华幼儿××享夭寿
(少女)
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弱寿
(少女)
二十六岁至三十五岁: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壮寿
(少女)
三十六岁至四十五岁: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强寿
(夫人)四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中华处士×府君××享艾寿
(太君)五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中华处士×府君××享耆寿
(太君)
六十六岁至七十五岁:中华处士×府君××享稀寿
(太君)七十六岁至八十五岁:中华处士×府君××享耋寿
(太君)八十六岁至九十五岁:中华处士×府君××享耄寿
(太君)九十六岁以上:中华处士×府君××享颐寿
(太君)殃榜的左侧竖写生于×年×月×日×时,右侧写卒于×年×月×日×时。
若写灵牌,则只竖写中间一行,于××岁之后写“之灵位”。
女婿
送的旌上也写这一行字,最后写“之铭旌”或“之灵柩”都可。
长子执打的引魂幡上,同样是这一行字,只是最后为“之引魂幡”。
忌四相生人是以亡故的月份(农历)推算的。
口诀为:正、四、七、十,寅、申、巳、亥;二、五、八、十一,子、午、卯、酉;三、六、九、十二,辰、戌、丑、未。
书写格式为中间竖写:忌四相生人××××。
左侧写:有服不忌;右侧写:无服避之。
是说忌四个属相的人,但服孝的不忌,不戴孝的在入殓时应回避。
“镇物”讣白,中间的上部竖写:一推四邻镇物。
下部从左向右四行依次竖写:东山中木炭,西生铁共刀,南土盆纸旗,北猪骨水瓶。
意为四邻有镇物护守,逢凶化吉,可平安行丧。
在“忌四相”及“镇物”两张讣白的上部,要用朱砂勾上三个∨。
画符:一般选青布瓦(没有竖棱的半圆瓦)一块,在瓦背中间用篆体写:敕令奉煞左侧写土公,右侧写土母;“土公”外写物华天宝,“土母”外写人杰地灵。
另外在“物华天宝”一行上下两端写“元”“亨”二字,在“人杰地灵”一行上下两端写“利”“贞”二字,且在中间“敕”字上方用朱砂画∨∨∨。
重丧日歌:正七连甲庚,二八乙辛当。
丁癸五十一,四十丙壬防。
三六九十二,戊己是重丧。
按故者亡日推算,即死的日期在农历几月几日,这天在皇历上的干支。
如正月或七月,凡甲×或庚×的日期都是重丧日,余下类推。
重丧日,即此日埋人必还死一人,因此当避开,若不避,则当破之。
安葬周堂图
父只论月份大小,不论节气。
大月从
客男父向男顺数,小月从母向婿逆数,
妇孙择亡人则吉,如遇其他人无者亦
母亡可。
婿
四、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与死者的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就有许多区别。
不在身边的亲生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讣音以后,由于实际情感的深厚,首先都是哭悼一场,对身边的事略做安排,而后不顾一切的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一般都“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更是一路哭来的。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亲友前来吊唁,或坐车来,或骑自行车,到门口时,有专人负责接过所带供品、纸钱及花圈挽幛。
若是男亲友,则先到灵棚里哭悼一番,守灵的孝子忙拉住劝慰,吊唁人遂走出灵棚于灵前的席上站立,灵堂执事从供桌上取几张纸钱点燃放进香盆,此时孝子们俯首跪拜哭泣,吊唁人行四叩首礼,即拱手作揖,双腿跪下,连磕四个头,然后站立起来,再拱手作揖方为礼毕。
随着灵堂执事的一声“还礼”,孝子们哭声停止,跪着探身磕一个头,表示还礼。
此时,若守灵的孝子中有吊唁人的长辈,吊唁人还要在站立之前向前跪跨一步,再磕一个头,表示对长辈的还礼。
行完礼,便到帐桌前交礼,将所带礼金、供品及花圈、挽幛一一交待清楚,由会计记于帐上,礼仪人员把写好的上下款及帐心挂在花圈、挽幛上,并把花圈、挽幛摆挂在院子的显眼处。
若一般女亲友来吊孝则仅在灵棚里哭悼,然后到帐桌前上礼。
唯外甥媳妇吊孝特殊一些,要先在灵前象男人们一样施跪拜叩头礼,而后进灵棚哭悼。
不管男女亲友都会关切地询问死亡经过,追述亡故亲人的功德,并安慰子女家人节哀等。
至尊晚辈戴孝后,要到灵棚守孝,例如外甥、外甥女等。
义子义女参加丧葬仪礼的格式与儿子、女儿相同,只不过义子不但守灵戴孝,还要和其他亲属一样拿礼。
乡邻及一般关系的男亲友吊丧,即使与亡故人平辈或是其长辈,按“先死为大”的说法也照例下跪叩头,只是不到灵棚哭悼。
虽不送礼金、花圈、挽幛之类,但凡是吊孝的,都要拎上两包点心做供品,上边掖上几张烧纸。
吊孝者来,丧家有专人迎接,礼毕,均热情相待,递烟让座,临走要送到大门以外。
吊孝最具特色的当属农村中一些中老年妇女。
她们以亡故者乡邻的身份常常三五成群去吊孝,按她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吊纸”去。
她
们不带供品,更不带礼品,每人手里捏着几张烧纸,丧家接过她们的纸,点燃后放进香盆里,她们便走进灵棚,俯首痛哭,拉起长音,声泪俱下,眼泪鼻涕流成一条线。
乡邻妇女吊纸,儿媳要陪灵,并跪着拉拽吊纸人的衣服,劝慰其停止哭号。
出嫁的女儿对生身父母的哭悼那才是真的动感情。
她们守在灵前长时间放声悲哭,直哭得肝胆欲裂,死去活来,哀号凄绝之声常常使乡邻泣涕涟涟。
她们是亲友圈中对丧葬之事最看重的人,不仅带供品,送花圈、挽幛,礼金也是出得最多的,当然这些在会计的礼单上要记在女婿的名下。
通常女儿们还要出钱为亡故的亲人买“宅院”,长女还要送上一铭旌。
其实,礼俗中铭旌是由女婿赠吊。
铭旌,以整幅的红布做成,长一丈有余,由阴阳先生或记帐的会计写上旌心,由上而下一行大字分外醒目。
铭旌写好后,以长杆挑起,竖在灵棚一侧。
在这众多吊唁的人群中,女婿吊唁格外引人注意。
尤其是死者年事已高,人们不再那么悲痛,丧事成了“喜丧”,于是,看女婿吊孝成了耍逗姑爷的机会。
女婿为岳丈或岳母吊孝,照例应先到灵棚里哭几声。
一些老成的女婿掌握的分寸是“女婿汉,两声半”,那就是礼节性地哭两声,不哭或哭个没完都会被人笑话。
而一些“故动”的内嫂故意不拉也不劝,使女婿陷入尴尬境地。
给女婿扯孝布要一丈五尺,即一身大孝,但女婿也仅仅是跟着送殡的到村口拜圹时在肩上搭一搭,没有穿在身上的。
乡俗中女婿是不进灵棚守孝的,更不戴孝帽,所以就有内嫂或小姨子拉着扯着给戴孝帽,按着头去守灵的闹剧。
当然,女婿毕竟是“高客”,管事的会高看一眼,常把女婿安顿在僻静的屋子里,厚待一层。
关系较远的女婿们,比如侄女女婿、外甥女女婿,以及孙女女婿、外孙女女婿,则同样照章办事,丧家更是客气相待。
在一些乡镇的吊丧风俗中,有“亲家不见面”的说法。
亲家亡故,赶去吊孝时,可送花圈挽幛,可上礼(出钱),但不去灵堂吊唁,即不与亲家“见面”。
公职人员吊唁,常常是一行几人或代表机关、团体、单位等,或同事、同学、战友等,一般不下跪叩头,也不哭悼,而是在灵前三鞠躬。
(农村中一些没文化的老年人称鞠躬为“施洋礼”)礼毕,要把
所带的礼金、花圈、挽幛等交与帐桌,并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问。
除个别关系特别紧密的人留下帮助料理丧事,其他别人则稍做停留遂即告辞。
值得一提的是,乡友中送的挽幛多属礼尚往来,礼节性的,质地一般不太好,长也不过丈余。
而机关单位送的挽幛,常常是一些较好的布料或毛料,长约4米到8米,其目的显而易见,让死者家属既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又得到经济上的实惠。
闹丧的仪俗基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死者和其监护人的关系。
这种监护人不是现行法律上的,而是封建礼教范畴的。
民间称这种监护人为“人主”。
男子的人主应是本族族长,按本地乡俗,家族中不设族长,也不存在那么严格的族规,但遇红白大事,尤其是丧事,一定要与那些族中辈分大名望高的老人请示、商讨。
这些老人就相当于族长。
已婚女子的人主当然是娘家父兄。
这种“监护”关系平常并不明显,只在丧礼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按传统礼仪,人死后必须报知人主,并请示商讨有关丧葬事宜。
人主到来,问清死亡原因及丧葬规格,觉得没有欺瞒,丧礼的操办也比较合理,才准许入殓盖棺,否则不准入棺。
倘若未得人主点头同意就入殓下葬,人主有权要求丧家开棺、启墓。
这种情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乡俗众多例子中,闹丧常是娘家人。
如果亡故者是丧家女主人,那么人主娘家父兄因其关系特殊对丧葬之事会格外关注。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儿子儿媳平常孝敬老人,重病期间精心照料,无奈老人苍天不佑寿终而亡,亲人辞世娘家兄弟侄儿会悲痛不已,急忙赶赴丧家,真心实意地协助料理丧事。
如若儿子不孝双亲,或是儿媳虐待婆婆,臭名传扬乡邻,娘家亦有耳闻,待老人亡故,娘家兄弟、侄男少女会成群结队聚集丧家咎责。
俗语说“活着没有人,死了一大群”是也。
轻者,娘家吊唁的人故意不下车,有寻衅之意,这时儿媳要身穿孝衣双手高举盛有孝布的托盘跪拜于车前恳请息怒。
娘家人下车后,自然少不了一通责怪。
也有的对丧葬规格标准提出意见并立逼改正落实。
闹丧的娘家人在丧家怒气冲冲,大吃大喝,摔砸家什,肆意拖延时间,曰糟其家,败其名。
更有甚者,娘家母舅对不孝外甥、甥媳更是气愤有加,举手执木打骂,毫不容赦。
此时常有管事的或丧家族中长辈出
面调停,平息事态,以使丧事按日程办完。
如若女主无病而亡,或投井上吊,或服毒自杀,死的猝急,死的蹊跷,娘家人不仅要“闹”,而且要“告”,大闹灵堂的有,停尸多日不让入殓的有,进而诉诸法律上告到法院问究竟、讨说法的亦不少见。
当然,娘家闹丧多是事出有因,也是伸张正义讨要公道的一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不肖子孙会有警示作用。
但是,有的闹丧确属趁机小题大作,故意无理取闹,遇到这种情况,丧主常常是以礼相待,恳请宽恕,管事的则是好言相劝,顾全大局。
对极个别存心搅和事端的,丧主与管事的也会采取强硬态度,或置之不理,或强行排除干扰,按步就班办理丧事,使闹事者灰溜溜,无地自容。
五、戴孝
为亡故的长辈戴孝是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最明显最具有标志性的礼节之一。
一般亲戚中和近支家族中的晚辈不论男女都要戴孝。
子女更要戴重孝。
重孝,按照古老的仪俗,要从头到脚一片白,孝衣用麻布做成,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
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孝衣用白粗布(土布),如今都用普通白布。
现在戴孝,虽然没有了原来意义上的“麻”,但“孝”则是实实在在的。
按习俗,儿子要穿孝衣(袍),戴孝帽,鞔白鞋(将白布鞔在鞋的表面);女儿要穿孝裤子、孝褂子,戴孝包头,鞔白鞋。
近些年,习俗渐改,孝子已大多不再穿孝衣,也不鞔鞋,只是戴孝帽,女儿除了不再鞔鞋外,仍是一身孝。
破孝,即丧家向应戴孝的人发放孝布。
此事涉及到的人多,关系复杂,常常因为人头遗漏或孝布多寡而发生礼仪上的纠纷,甚至亲戚间还会为此闹出意见来,所以丧主常结合“管事的”,对“破孝”一事周密安排,慎重对待。
一般“破孝”都是以当时当地的习俗,同时要兼顾以往在丧事上与亲戚家族中所保持的往来关系,讲究礼尚往来,还要考虑经济条件等因素,先划出人员范围,定出发放标准,然后委托本族中与丧家关系紧密且有办事能力的一两名中年妇女具体办理。
关于戴孝人的范围和戴孝的轻重,各地说法也不尽统一。
约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