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危重病医学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 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

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DM):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

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 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

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 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

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

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 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 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8 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

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
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22 AB: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P00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03]的真实含量。

与SB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23 BB:即缓冲碱系指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的总和也就是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

24 BE即碱超BD即碱缺:是指在标准条件下血温37℃、PCO240mmHg和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情况下将血浆或全血的pH滴定至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

凡pH>740需加酸滴定说明体内碱过多称为碱超(BE)其值冠之以“+”号。

凡pH<740则需加碱滴定说明体内酸过多称为碱缺(BD)其值冠之以“—”号。

25 氧分压(PO2):血氧分压系指溶解在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

26 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饱和度系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容量之比乘以100。

27氧总量(C-O2):指血液中所含氧量的总和即除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量外还包括了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量。

28 P50:是指血氧饱和度50时的氧分压。

正常人在pH=7.40、PCO2=40mmHg、BE=0、体温370C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的PO2值是26.6mmHg。

29 A-aDO2:指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是判断氧弥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0 呼吸商(R):是机体二氧化碳生成量与氧耗量之比正常值为0.8。

31 T-CO2:T-CO2是指存在于血浆中一切形式的二氧化碳的总和。

32 PCO2:PCO2系指溶解在血浆中的CO2所产生的压力。

33 吸指数:呼吸指数是指A-aDO2与PaO2的比它作为肺氧合能力的指标可较好的反映肺功能状态。

34 潮气量(VT):指在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5 残气量(RV):指
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全部气量。

36 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

37
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或最大缓慢呼气后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38 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存留于肺部的全部气量。

39 分钟肺泡通气量(VA):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40 用力肺活量(FVC):为最大吸气后用最快速度、最大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41 最大通气量(MVV):为单位时间内病人尽力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42 小气道:是指吸气状态下内径≤2mm的细支气管。

43 闭合容积(CV):系指从肺总量位一次呼气过程中肺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所能继续呼出的气量。

44 闭合容量(CC):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的总肺容量。

45 死腔率(VD/VT):指生理死腔量占潮气量的百分比。

46 PETCO2:指人呼气终末部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47 肺内分流量(QS):指每分钟右心排血量中未经肺内氧合而直接进入左心的血流量。

48 分流率(QS/QT):指分流量和心排血量的比率。

49 氧合指数(PaO2/FiO2):指PaO2与FiO2之比正常>300mmHg是常用的评价肺氧合和换气功能的指标。

50 SpO2:是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经皮测得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值。

51 最大吸气压(MIP):是人在RV位作最大吸气所测得的压力反映全部吸气肌肉的强度。

52 气道阻力(RAW):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与气道内壁间发生摩擦所造成的阻力以单位时间流量所需的压力差表示。

53 肺顺应性(CL):指单位经肺压改变时所引起肺容量的变化。

54 静态肺顺应性(CST):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暂时阻断时所测得的肺顺应性它相当于肺组织的弹性。

55 动态肺顺应性(Cdyn):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未阻断时所测得的肺顺应性它反映肺组织的弹性并受气道阻力的影响。

56 动态肺顺应性的频率依赖性(FDC):指在小气道疾患时随呼吸频率增加动态肺顺应性明显减少的现象。

57 压力-容量环(P-V环):指受试者作平静呼吸或接受机械通气用肺功能测定仪描绘的一次呼吸周期潮气量与相应气道压力相互关系的曲线环也称为肺顺应性环。

58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反映心血管、血流和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的功能指标,为手术患者和重症患者监测和治疗提供数字化的依据。

59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
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60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通常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利用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学参数。

61 动脉压ABP:即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可以反映心排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同时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62 中心静脉压CVP: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

63 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由静脉插入经上(下)腔静脉,通过右房、右室、肺A主干和左(右)肺动脉分支,直至肺小动脉的一种快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64 肺动脉压PAP:在肺A 主干测得的压力。

65 肺小动脉楔压PAWP:当漂浮导管在肺小动脉楔入部位所测得的压力。

66 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又称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在安静的状态下,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约为125ml,收缩末期容积约为55ml。

67 射血分数EF:为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和收缩末期容量(ESV)之差与EDV的比值。

68 心电图:是麻醉手术期间及ICU中常用的检测项目,可监测心率HR和心律,发现和诊断心率异常、心肌缺血及评估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69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CSF)和脑血流(CBF)三种物质容积之和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70 脑电图EEG: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71 诱发电位EP: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界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

72 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体表和中心两部分,机体内部的温度称为中心温度,因血液循环丰富,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故测温准确可靠,被认为是真实体温。

73 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可粗略估计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功能。

74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肢体加压的方法使静脉充血并使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内在压力根据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

正常男0~5个,女0~10.
75 血小板计数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常值为100~300x109/L。

若低于正常值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76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FP4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正常值2.89~3.2ug/L。

若大,
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7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主要是促凝血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广泛的血液凝固而产生。

78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禁食相当长时间(14-16h)后,在环境温度16-20℃和绝对安静卧姿的条件下,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表面积所产生的热量。

79 高压氧疗HBO:在一个密闭的加压舱内,给患者吸入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纯氧的治疗方法。

80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肺泡的通气,减少患者呼吸做功和改善氧合。

81 机械控制通气CMV:是一种时间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与自主呼吸完全相反,CMV的潮气量和频率完全由呼吸机产生。

82 机械辅助呼吸AMV:是一种压力或流量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可保持呼吸机工作与患者吸气同步以利于患者呼吸恢复,并减少患者做功。

83 间歇指令性通气IMV:指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间断给予CMV。

84 分钟指令通气MMV:是呼吸机内装有微处理器管理呼吸功能的通气方式,为一个分钟通气量恒定的系统,可保证不稳定的患者在撤机过程中的安全。

85 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压力启动、压力限定、流速切换的通气方式。

86 呼气末正压PEEP:是指吸气由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或呼吸机产生,而呼气末借助于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装置,使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压。

87 持续气道正压CPAP:使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于吸气期和呼气期由呼吸机向气道内输送一个恒定的新鲜正压气流,在正压气流大于吸气气流,气道内保持持续正压,气道流量和正压可按患者具体情况调节。

88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一种适合于患者整个机械通气时期的方式,是一种时间启动、压力限定、时间切换方式。

在通气周期的任何时间均可进行不受限制的自主呼吸。

89 大量输血:指紧急输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1.5倍以上,或一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血容量的1/2,常伴有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及纤溶亢进。

90 自身输血autotransfusion:也成自体输血,即将患者预先采集、储蓄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回体内的一种方法。

91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与心脏电除颤一样,也是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

92 人工心脏起搏pacemaker:是用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启动心搏,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也用于抑制快速性心律失常。

93 完全肠外营养TPN:它是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营养液
以浓缩的形式输入病人血液循环,营养液包括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丰富的热能、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94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95 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96 定植抵抗:正常微生物群具有排除侵入性外籍菌群,保持共生菌群正常的特性。

97 生态营养:在传统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补充肠道有益菌群,利用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的生物拮抗作用减少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同时提高肠道细菌的酵解效能以改善肠道内的环境,最终达到肠道微生态及功能改善机体营养减少危重患者感染的目的。

98 生态免疫营养ecoimmunonutrition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以益生合剂为主的生态制剂来增强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与EN有关的并发症及降低为重患者的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

99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①体温>38或小于36②心律>90③呼吸>20或PaCO2<32
④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4x109/L。

100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的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器官引起的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101 严重脓毒症: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低BP的脓毒症,包括乳酸酸中毒、少尿、低氧血症或急性意识形态改变等。

102 脓毒症休克:经过初期的体液复苏后仍持续伴有低血压伴组织低灌注或灌注异常,即脓毒症合并收缩压小于90或AAP小于65或比基础血压下降40,尽管已进行充分的体液复苏,但仍需要升压药维持BP。

103 复张性肺水肿: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肺萎陷后在肺复张时或复张后24h内发生的急性肺水肿。

104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CO2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105 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到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106 堵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由于气道狭窄或堵塞所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

107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是指通过鼻罩、面罩或接口器等方式连接患者,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正压机械通气。

108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利用体外膜肺来提高PaO2和(或)PaCO2,从而部分或完全代替肺功能。

109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各种非心源性原因导致的肺毛细血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110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一个病理描述性名称,临床上主要表现有机型呼吸困难和X线示弥漫性肺浸润病变。

最常见于ARDS以及其他相关的综合症。

111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

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疾病状态中常见的病因为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 112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

113 急性心力衰竭AHF:各种原因导致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即为急性心力衰竭。

114 休克shock:是由多种原因(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造成的组织有效血流量减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115 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是每搏量与心率的乘积。

116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肌收缩性、前后负荷、心率影响。

117 氧供DO2和氧耗VO2: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为氧供;单位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