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治疗的血管通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桡动脉与头静脉靠近易于吻合;(2)此法为上肢最远 端内瘘,一旦闭塞可以改作标准内瘘,增加了内瘘制 作的部位;(3)对心血管影响小;(4)内瘘的穿刺部位 扩大,但鼻烟窝处动脉位置较深,常常分离困难,手 术难度较大,且该处内瘘血栓发生率较高。
尺动脉与贵要静脉内瘘
贵要静脉因平时穿刺
少,保护完好,在以上2种内瘘失败或血管条件差的 患者可选用此部位。
动脉及静脉损伤
• 锁骨动脉损伤及锁骨下静脉撕裂伤,可致穿 刺局部出血,应立即拔除导针或导管,局部 加压5~15min。如果血肿较大,必要时要行血 肿清除术。
神经损伤
• 常见臂从神经损伤,患者可出现同侧桡神经、尺神经或正中神 经刺激症状,患者主诉有放射到同侧手臂的电感或麻刺感,此 时应立即退出穿刺针或导管。
穿刺点选择:
• 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 。以 选择右侧穿刺为宜,因在左侧穿刺容易损伤胸导管。
进针方法:
• 穿刺针与身体正中线呈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呈 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 一般进针2~3cm左右即可进入锁骨下静脉,直到有暗红色回血为 止。然后导针由原来的方向变为水平,以使导针与静脉的走向一 致。
右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后路
体位:
• 同前路,穿刺时头部尽量转向对侧。
穿刺点与进针:
• 在胸锁乳突肌的后外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 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外 侧,注射器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锁骨上窝 方向。 •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 内。
即刻并发症
肺与胸膜损伤
• 气胸是常见的插管并发症之一,偶可发生张力性气胸或血胸。插 管后常规X线检查,可及时发现有无气胸存在。少量气胸一般无 明显临床症状,气压小于20%可不做处理,但应每日做胸部X线检 查,如气胸进一步发展,则应及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如患者于 插管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或发绀,应警惕张力性气胸之可 能。一旦明确诊断,即应行粗针胸腔穿刺减压或置胸腔闭式引流 管。如气胸经一般处理得到控制,且导管位置正常,则无须拔除 导管。血胸往往是由于穿刺针太深误伤动脉并穿破胸膜所引起。 血胸严重时必须开胸止血。 • 穿刺针穿透静脉而进入胸腔后,大量液体输入胸腔内可形成液 胸。胸腔内输入高渗液体后,可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甚至 休克。其表现为:①测量中心静脉压时出现负值。②输液通路 通畅但抽不出回血。出现此现象时应立即拔出置管,必要时行胸 穿抽液。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与处理
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一类与操作时误伤其邻 近的重要器官、组织有关,其发生率与操作者的经验 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无论选用哪一种途径做中心静脉 插管术,都需要很好的了解该区域的局部解剖关系, 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以减少这一类并发症的发 生。另一类则与导管感染有关,所以插管前、中、后 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这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 重要措施。
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手术侧肢肿胀:这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由
于静脉离断后相应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而使 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术后嘱患者抬高术侧肢 体,一般5~7天内肿胀自行消退。
术后出血:手术后出血多为手术创面渗血,与尿毒症
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和透析时使用肝素有关。手术时认 真止血,术前减少肝素用量可以预防术后出血。如创 面渗血不止,可打开伤口,局部用凝血酶立即止血, 待渗血完全停止后,关闭切口。
血液净化治疗的血管通路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 血液净化中心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 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 条件。临床实际工作中,血管通路主 要分为三类:动静脉直接穿刺、动静 脉内瘘和中心静脉置管。我们将详细 介绍后面两种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术 动静脉内瘘术就是运用血管外科 技术人为的建立一条动静脉之间的 短路,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 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
中路 体位:
• 同前路
穿刺点与进针:
• 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 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形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 3~5cm,进针时注射器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 端。如果穿刺未成功,将针尖退至皮下,再向外倾斜10°左右, 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后缘,常能成功。 • 一般选用中路穿刺。因为此点可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 总动脉,误伤动脉的机会较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 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侧,中部位 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 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 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 右心房。 一般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更为方便,因右 侧无胸导管,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几乎 为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部较左侧低。
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可能形成负压,穿刺过程中,更换输液器及导 管和接头脱开时,尤其是头高半卧位的病人,容易发生空气栓 塞。病人应取头低位穿刺,插管时嘱病人不要大幅度呼吸,可避 免空气栓塞的可能。 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稍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 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无明显阻力,否则会引起套管 口的裂开而造成穿刺失败。 导管质地不可太硬,插入深度以导管顶端插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 交界处即可,不宜过深,以免发生大血管及心脏损伤。 穿刺成功后应立即缓慢推注肝素生理盐水,以免血液在导管内凝 固,阻塞管腔。 硅管固定要牢固,以防脱出。
颈内静脉的解剖部位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颈内静脉 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三 种。
前路
体位:
• 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 部略转向对侧。
穿刺点及进针:
• 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 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 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约0.5cm处进针,注射器与皮肤 呈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的中、内1/3交界 处。 • 此路径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动静脉内瘘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周围血管动
静脉瘘是一组低阻力侧支循环系统,它的存在是否影 响患者血流动力学一直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动静 脉瘘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与内瘘吻合口的 大小、内瘘血流量及内瘘导致继发性血容量增加有 关。
窃血
其原因为:动静脉瘘分流动脉血使吻合口远端
的血液供应下降,同时由于吻合口附近血管内膜增 生、远端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而加重缺血症状。 处理时首先要增加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同时需改善 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力,如将侧侧吻合口远端静脉 结扎,改瘘口为功能性端侧吻合,缓解因动脉高压造 成的静脉回流受阻。
血栓形成:是内瘘失败的主要原因。早期血栓形成多发生在
术后3天,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的扭曲、成角、包扎压迫,以及 血压过低、脱水过度或高凝状态等因素。所以应在术后严密观 测血管杂音与震颤,及时发现血栓形成,尽可能避免上述造成 血栓形成因素。一旦血栓形成,如果在6h之内,可在内瘘的动 脉端推注尿激酶或降纤酶溶解血栓。溶栓失败后再行切开取栓 内瘘再通术,如果血栓形成时间太久或取栓失败,可在原内瘘 的近端再建内瘘。
感染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低血 压,精神淡漠时,而从病史、实验室检查、放 射线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感染灶时,首先应考 虑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 立即抽血做细菌培养,同时给予敏感抗生 素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拔除导管。
导管功能障碍
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早期功能不足 可能由于导管位置不良、贴壁、打折, 长时间后与导管内血栓、导管内鞘、导 管外鞘形成。 可给予溶栓治疗,必要时拔除导 管。
中心静脉置管分类
根据置管形式不同,可将中心静脉置管分为2类 无隧道式(nontunneled)指导管直接由锁骨下 静脉、颈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并原位固定。 隧道式(tunneled)指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 后半部分在胸壁皮下潜行。
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颈内静脉
• 前路 • 中路 • 后路
锁骨下静脉
• 锁骨上路 • 锁骨下路
锁骨上穿刺途径
置管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应掌握多种进针穿刺技术,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 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对于低血容量的病人,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到回血,这时可缓慢 退针,并边退边回抽,往往在退针过程中抽得回血。 穿刺过程中,若需改变穿刺方向,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以免增 加血管的损伤。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气栓、血肿等 并发症,故操作者应熟悉该静脉周围解剖关系。一般来说,右侧 穿刺较左侧易成功。
锁骨下路 穿刺点选择
• 如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一肋骨相交处,即 锁骨中1/3段与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1~2cm处,也可由锁骨中 点附近进行穿刺。
• 如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可较右侧稍偏内,可于左侧锁 骨内1/3~1/4处,沿锁骨下缘进针。
锁骨下穿刺途径
锁骨上路 体位
• 同锁骨下路。
谢谢
胸导管损伤
• 左侧锁骨下静脉插管可损伤胸导管,穿刺点可有清亮淋巴液渗 出。此时应拔除导管,如出现胸腔内有乳糜则应放置胸腔引流 管。
纵膈损伤
• 纵膈损伤可引起纵隔血肿或纵隔积液,严重者可造成上腔静脉 压迫,此时,应拔除导管并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解除上腔 静脉梗阻。
导管位置异常
•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对侧无名静脉。置管后应常规行 X线导管定位检查。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 管位置,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应将导管拔除,再在对侧重新穿刺 置管。
股静脉
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 连线的中点即是股动脉,其内侧为股静脉。
体位:
• 取平卧位,臀部稍垫高,大腿外展、外旋,膝关节稍屈曲。
穿刺点与进针:
• 以左手示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股动脉内侧约0.51.0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注射器与皮肤呈30°角。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的外 侧缘,成人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 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 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 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 静脉。 穿刺进路有锁骨下路和锁骨上路两种。
心脏并发症
• 如导管插入过深,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内,可发生心律失常,如 导管质地较硬,还可造成心肌穿孔,引起心包积液,甚至发生急 性心脏压塞(心包填塞),因此,应避免导管插入过深。
远期并发症
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
• 表现为导管功能不良,有时为一侧肢体水肿、 局部静脉扩张和不明原因的发热,也有部分患 者无临床症状。可根据置管史、体征、血管造 影、超声检查诊断。 • 一旦确诊,可用抗凝疗法或用纤维蛋白溶解 剂,必要时拔除导管。
手术部位的选择
桡动脉与头静脉内瘘:常见部位于腕横纹
上3~5cm处,称为标准内瘘,其优点:(1)前臂血管 表浅,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方便吻合;(2)头静脉和 桡动脉口径较一致,吻合容易;(3)头静脉走行于前 臂桡侧表浅部位;(4)血栓形成而至内瘘闭塞发生率 较低。
鼻烟窝型内瘘
鼻烟窝内瘘有以下优点:(1)鼻烟窝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部位
锁骨下路 体位
• 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Trendelenburg’s position) 床脚抬高约15~25度,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这一 措施同时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 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但对重症患者不宜勉 强。 • 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 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 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借以 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 心方向送入,而不致误入颈内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