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目标导引
1.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突出成果有哪些?
2.中国被西方称为“赛里斯”(丝国)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绵绵不绝。

中国古代的棉纺织业也日益发展。

3.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

直到十八世纪,欧洲人仍在苦苦寻觅制造瓷器的秘密。

我国古代制瓷技术何以享誉世界?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官私手工业是怎样相互消长的?
5.中国为何可以在丝织业和陶瓷业中独领风骚?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知识结构
要点解析 1.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
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夏朝已经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朝和西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青铜铸造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商朝的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青铜冶铸 农





工业
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春秋末期 商代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冶铁炼钢 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 汉代出现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汉代开始以煤冶铁,宋代已相当普遍 南宋末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丝织技术 上古时代已经会养蚕缫丝 西周以后品种丰富、图案精美、临淄等成为丝织业中心 大量外销,享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 提花机经西汉以来不断改进、完善定型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宋代风行开来 明清时期,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黄道婆的贡献 元代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织品,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烧陶 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 仰韶文化中期——慢轮;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轮制法 制瓷 商周原始青瓷,东汉成熟 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形成各具物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瓷 瓷器大量出口,享誉世界 业的兴衰 西周以来,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优势,缺少竞争,效益低下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演变 民营手工 业的曲 折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勃然兴起 明代中期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官私手 工业的 消长 陶瓷 纺织 冶金
王和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铸造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在西周青铜器上有长篇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出现,记录了周代关于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历史活动。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艺进一步发展。

2.中国古代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冶铁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

当时人们发明的铸铁柔化技术(将铸铁件进行技术处理,使铸件钢化,更加坚韧耐用)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西汉时期,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技术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2)战国时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两汉时期低温炼钢技术发明并得到推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隋唐至明清时期,我国的冶铁炼钢技术不断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3.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和影响
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西周时,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丝织技术提高,锦、绢、罗、纱各种丝织品,产量大,质量好。

汉、唐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为大量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创造了条件。

4.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烧制陶器,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东汉时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南方青瓷以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北方的白瓷以邢窑最盛。

白瓷技术的发展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在唐朝,瓷器是在对外贸易中,输往国外的主要物品之一。

宋元时期制瓷技术不断发展。

北宋时,瓷器的产地分布更广,定窑(今河北曲阳)、汝窑(今河南临汝)、哥窑(今浙江龙泉)、官窑(今河南开封)、钧窑(今河南禹县)等是当时最著名的瓷窑。

江西景德镇,宋代即成为“瓷都”,到元代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宋元时期,在对外贸易中,瓷器的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制瓷技艺进一步提高,制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利用进口的珐琅颜料,烧制出珐琅彩瓷器。

瓷器对外输出进一步增多,出现了专门为外国人设计的瓷器。

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手工业的形成和主要经营形态
(1)在远古社会以制陶、麻纺织业为主的原始手工业是跟原始农业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原始经济的相对繁荣,原始手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所以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两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宫廷、官府使用的生活用品。

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强势,在明朝前期以前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在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古代社会,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

1.制瓷: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标志着我国古代制瓷技艺终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激增,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形成各具物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指明的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瓷瓷器。

2.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西周时期,手工业由鳏夫统一经营管理,官营手工业兴起;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日
益衰落下去。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此后,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

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在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逐步曲折发展起来,生产有积极性,但是相对于官营手工业有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艺秘密等特点。

问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南宋时开始用焦炭作燃料冶铁。

2、纺织业(1)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元朝黄道婆推广“捍(搅车)、弹、纺、织之具”,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3、制瓷业: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期烧制出白瓷;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宋代景德镇称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问题二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各有什么特点?经菅方式有何变化?
1、经菅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 官营手工业特点: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由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大,资金雄厚,分工细,代表着生产工艺的最高水平。

但菅菅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带有强制性,效益低下。

经菅方式变化:官营手工业经历了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

唐朝出现雇佣工匠,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2)私营手工业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在曲折中发展。

规模小,技术落后,没有细致的分工。

劳动者是帮工和学徒,产品走向市场。

经菅方式变化:唐朝以前,私菅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为主。

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3)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使用、消费和交纳赋税。

属于古代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不与市场发生关系.生产技术低,分散经营。

问题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3、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

4、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
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它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6、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手工业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欧洲和非洲,广受欢迎。

7、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8、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9、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小结: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就是手工业。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大工业出现之前,制造工具的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