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
精神品质、为人处世原则。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再识经典
1.导入: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之《撒贝宁对话孔子,换个角度读<论语>》片段。

的确,孔子在教授弟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修身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知也”是智慧箴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目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语>十二章》,去学习先贤的君子之道、提升修养、克己复礼以及终身奉行的原则。

2.知人论世
用希沃白板5设置《论语》,孔子相关知识大闯关游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二、诵读明目,研读现义
1.范读、齐读课文。

配乐范读正音,学生齐读。

小组演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孔子的人生追求。

2.示范分析第一、二章。

⑴《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重要字词句: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这一则主要讲的是什么?
示例: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勉、认真,而且要谨言慎行;靠近有道德的人去匡正自己,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小结: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

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

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饱”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与饥饿相对的“饱”,而应是奢华、奢侈之意;安:安逸、舒适。

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多闻阙疑,慎行其余。

”学无止境,做到了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喜欢做学问的人了。

⑵《八佾》篇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重要字词句: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解读:你从这第二则读出了什么呢?
示例:“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是礼、乐的基础,礼、乐又是仁表现。

三、分析总结,合理归类
孔子一直奉行“君子”之德,强调修身养性,重要的是要内外兼修。

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大家谈论,我们分析的这两章分别属于以上两种思想的哪一种,提出你的分析依据并点明运用的艺术手法。

小组展示。

预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开门见山点出“君子”,一定是“君子”之德的内容,具体追求的是君子为学,安贫乐道,克制欲望,勤勉谨慎,就有道而正。

属于理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即重视仁德。

其旨归于修身养性,而且是内在自我修养的追求亦属于理证。

四、课堂小结,巧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论语》这部先贤的语录著作,清楚了孔子、《论语》等背景知识,同时也赏析了具体内容。

这两章的内容虽不多,却内涵丰富。

有孔子讲授给学生安贫乐道,克制欲望,勤勉谨慎,就有道而正的君子为学之道;也有仁基礼、乐,礼、乐归仁的修身养性之方。

经典常读常新,愿我们都能常常翻开经典品出深味。

2.作业
按照第一、二章的学习方法,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两则。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要求以孔子讲学的方式,小组一人诵读,一人讲授字词,一人分析内容所指、艺术手法。

板书设计
知人论世万世先贤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君子”之道
第二章修身养性(内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