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兰花题材绘画浅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开端与理想
清代吴门艺兰家朱克柔撰有一部《第一香笔记》,这是关于兰花栽培、鉴赏品评的著作,中云:“择兰而尽心养之,使其茂盛而美,每盆十馀花,和风习习,满坐生香,不亦赏心乐事乎?”道出了自己的爱兰之心。

古人对于兰的喜爱,根基深厚,《孔子家语·在厄》中便有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这是关于兰的早期论述,同时也奠定了将兰比德于君子的基调。

宋代当属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南宋赵时庚于1233年撰写的《金漳兰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兰花专著。

中国绘画史中的兰花名画也当从宋代论起。

明代陆深《题马麟画兰》中写道:“秋风九畹正离离,画里相看一两枝。

欲寄所思无奈远,闲拈湘管对题诗。

”诗中描述的兰花小景,可与现存马麟《勾勒兰图》相映照。

该画随时
历代兰花题材绘画浅说
□ 骆 雪
间的流逝而存有瑕疵,但这却并不妨碍它成为宋代花卉画中的优秀之作。

画家勾勒精妙,以紫色浸染花瓣,白粉描绘纤细的花瓣轮廓,又在花瓣尖儿上施以淡绿。

一枝兰,数朵花,玲珑剔透,蕴藏着丰富的色彩。

画中的兰叶是十分低调的深绿色,轮廓硬挺,与近乎透明的花朵对比鲜明。

该画的独特之处在于花与叶的分离。

兰花没有在兰叶的簇拥下盛开,而是远离兰叶斜出而上;兰叶被置于册页底部,以深色调压住画面。

宋代花卉以工笔精微著称,不写全株的折枝法是最为常见的花卉画表现形式,《勾勒兰图》便属于此普遍一类。

后世写兰往往重在兰叶,《勾勒兰图》将花茎与叶分别进行描绘,再放置于同一画面中的处理手法现在看来反倒别致了。

然而,若论及兰花画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流传的广泛程度,则要提到稍晚于马麟的赵孟坚。

如果说《勾勒兰图》的
花与叶在册页的幅面与布局中是势均力敌的,那么在传为赵孟坚笔下的《墨兰图》里,兰的叶则比花要重要得多。

画面描绘墨兰二株,兰叶劲翠,均以笔尖一蹴而就,从根部起成放射状散出。

花在这里成为了叶的点缀,如若将花隐去,条条兰叶所构成的画面仍然精彩。

反观《勾勒兰图》,无花则不成全貌。

汤垕《画鉴》评价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妙,其叶如铁,花茎亦佳,作石用笔轻拂如飞白书状,前人无此作也”。

汤垕认为,赵孟坚的墨兰最妙之处在于以墨笔作兰叶,对于兰叶的处理,是前无古人的—至晚自赵孟坚始,中国画史中开始出现画兰重在兰叶的倾向了。

宋代以后,存世的兰花画作也渐渐多了起来,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涵上,都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面貌。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以博学名世”,亦善写兰。

王文治
《杨升庵画兰长
[南宋]马麟 兰花图 26.3×22.4cm 绢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款识:马麟。

[宋]郑思肖 墨兰图 25.7×42.4cm 纸本水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款识: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所南翁。

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

钤印:所南翁(朱)
·
传世经典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17 06
.总第 期. All Rights Reserved.
5
卷跋》称:“杨升庵画兰卷子(长至四丈),疏密反侧,朝霞晚露,皆能毕肖其形。

”杨慎曾为一幅《四兰图》题诗,以文字形式记录下了兰花的文化面貌:
兰为君子佩,植根不当门。

幽谷发远馥,九畹咏王孙。

兰为美人采,蘋藻掩芳洁。

沐浴助精禋,
岂为芗泽设。

兰为仙姬名,升云女几山。

菋景入天上,名字留人间。

兰为王者香,郁畅荐清庙。

猗猗有遗音,并入瑶琴调。

依照诗中所述,画中说不定是描绘了四株情态各异的兰花,分别与“君子”“美人”“仙姬”与“王者”相映照?这幅《四兰图》如今尚已不存,也不知该图就是杨慎所绘,还是他人?但是这首题画诗,却是对于兰花在中国文学与绘画中艺术内涵的良好概括—它几乎被认为是一个品行完美的理想者的化身。

二、文人的性格
明代袁宏道有《瓶史》:“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

夫山水花竹者,名者所不到、奔竞之所不至也。

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迷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

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己之有。

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者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

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

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袁宏道由花卉插瓶而发出的感慨,反映出了文人君子的普遍性格。

他们寄情于花草
的避世选择,也或多或少道出了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在文人画题材中经久不衰的社会因素。

“画墨兰自郑所南”,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的代表作。

这是一株极为简洁的无根墨兰,除了线条排布造就的整体美感外,条条兰叶的笔势与力道本身便足以令人注目。

郑思肖兰叶线条的精彩,当被纳入赵孟頫所总结的“须知书画本来同”的文人画发展方向当中。

赵孟頫亦画兰,有《兰蕙图》存世。

相比于郑思肖与赵孟頫等人在中国画史上近乎神话的地位,同出一脉的“雪窗兰”则低调得多。

释普明,字雪窗,世称明雪窗,元代僧。

雪窗密友李祁在《题僧雪窗画兰卷》中写道:“予留姑苏时,雪窗翁住承天寺,日与予相往来,时达官要人往往求翁为写兰石,翁恒苦之。

”雪窗的兰花图在当时颇受欢迎,他虽为此有些苦恼,但似乎脾气还不错,常常满足求画者的需要,否则也不会有“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的记载了。

现存雪窗兰花图十馀件,多藏于日本。

《光风转蕙图》是雪窗所作的一幅兰花立轴,“光风转蕙泛崇兰”,图中所描绘的正是雨霁时,兰叶随风飘动的模样。

兰竹木石,正是文人画中的惯用组合。

或许因为要表现雨后的风,画家便将一切物象堆叠在画面右方。

枯木生于石上,竹木交织,兰位于画面最为主要的位置,长条形的兰叶也最能够体现风的存在。

画兰叶有左右法,由左至右为顺,由右至左为逆,画家刻意构图,无论枯木兰竹,均以逆笔写就,技法纯熟可见。

图中最为耀目的当属逆笔撇出的细长兰叶,浓淡得宜,
风的柔润亦在这起承转合之间。

元代孔克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中云郎玄隐画兰得明雪窗笔法,其中的记载与后世的基础兰画技法并无二致。

相比于赵孟頫、郑所南的一画难求,同出一脉的雪窗兰似乎更易于求得与观赏,反倒推动了世人对此类墨兰样式的接受与喜爱。

文人画史并不满足于柔美含蓄的兰花样式。

徐渭将文人水墨大写意花卉推向高峰的同时,绘画里的兰花也出现了另一番姿态。

诗与画在图上的映照使画家的性格与心绪显露得更为直白:“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直五文钱。

”徐文长恣意洒脱,以浓墨写兰草,淡墨的花则隐没其中,好似香气也被隐没了。

立轴像极了山水画中的之字形构图,石三座,兰三簇,在荒野里遥遥相望。

兰的灵气在于饱满细长的叶,“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纵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是徐渭另一幅《兰花图》上的题诗,图中的兰便纤巧可爱得多。

可见,徐渭的兰随心境而变,《兰香图》中这弯折扭曲,粗重杂乱多断叶的兰,的确与不值“五文钱”的杂草无异了。

“纵横跌宕,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的清代画家李方膺,其笔下的墨兰更为狂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石图》为李方膺晚年之作,图上题“乾隆十八年写于金陵借园之梅花楼”。

在《梅花楼诗草》中,李方膺有“三年缧绁漫呻吟,风动锒铛泣路人”之句,乾隆十六年李氏被劾罢官,自己虽不曾入狱,却累及仆人。

元僧觉隐“尝以喜气写兰”广为人知,而此幅《兰石图》用笔老辣,繁密多棱角,却颇具忧虑之情了。

[宋]赵孟坚 墨兰图 34.5×90.2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花一两茎。

彜斋赵子固仍赋。

钤印:子固写生(白)
. All Rights Reserved.
6
三、闺阁的兰花
《芥子园画传》云:“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

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各臻其妙。

”在清代大众基础兰画教程中,写兰样式被分为文人与闺秀二种,可见闺阁女子的兰画长期受到瞩目,且表现不凡。

与此同时,兰花也成为了女性绘画习作中的常见题材。

《佩文斋书画谱》著录有《元管道昇著色兰花卷》一幅,曰其“非固(赵孟坚)非昂(赵孟頫),复有一种清姿逸态,出人意外”。

闺阁兰花,最早闻名者当为这位子昂之妻管仲姬了。

原为清宫旧藏的管道昇《兰花图》,绢本设色,双钩描绘,花叶茂盛,与藏于故宫博物院
的《秋兰绽蕊图》相似,未出宋画花卉样式之外。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又有一位黄至规,生于书香门第,尤善画兰,曾作《九畹图》,自题:“余家双井公,以兰比君子,父翁甚爱之,余也甚爱之,每女红之暇,尝写其真,聊以备闺房之玩。

”迟至元代,闺阁中已喜画兰,这与兰花培植于家中,足不出户便可观赏相关,却更是受到家中“父翁”长辈观念旨趣的影响。

这位乖巧可爱的黄至规“女红之暇,尝写其真”,极可能作的是精工细绘的庭院闲花静草一类。

而女子兰画里最为著名的,还是附庸于文人画的墨笔兰草。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传为马
守真的《兰竹石图》。

马守真,号湘兰,能诗善画,尤长于画兰。

《兰竹石图》叶细瘦,花娟秀,亭亭玉立的兰花像极了明代文人笔下细眉小眼、削肩瘦弱的仕女美人。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兰石图》中,马守真的画兰笔意则出现了另一番风貌。

图中墨笔与双钩兰花各二丛,间隔排布,随风飘动的兰叶却在清雅之中造就了别样的热烈气氛。

《历代画史汇传》中有马湘兰“兰仿子固”一说,不同的是湘兰笔下的兰叶折弯两次,呈“S”形,叶梢多上浮,有一种别样的升腾感。

如此的兰花样式在文徵明的《兰花图》扇页中呈现得更为明显。

兰叶近乎从中心线处平行着向两边发散,使兰叶升腾的风似乎不是从某个方向吹来的,它更像是从兰花根部升起的一股力量。

《习苦斋画絮》里记载了一幅由“文衡山树,李檀园石,马守真竹,合成此卷”的画作,想来马守真应当见过文徵明的兰花图的。

马湘兰为江南名妓,画艺
的切磋是她与文人墨客交往的方式之一。

《壮陶阁书画录》即有湘兰《水仙图》“写赠先生(王穉登),先生又为之补石”的记载。

《三秋阁书画录》中又有马湘兰《梅竹芝兰图》,王穉登、俞琬纶、张伯起等多位文士为其题记。

湘兰常写兰花扇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兰竹石图》扇页,是其41岁时所作,行笔流畅,线条飘逸。

兰竹一类绘画题材到了明代早有一套定式,且形象简单,便于快速写画、交友助兴,想必这也是兰花题材广泛流行于江南名妓中的原因之一。

四、日常的玩赏
文人借兰花抒写心中喜怒哀乐,以兰比之以君子,更是一种自我表现。

女性笔下的兰花不论在绘画形式、题材还是审美旨趣上都直接受到父翁兄长、文人墨客的影响,对兰花的表现也多以文人画的境界为创作旨归。

“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当人们醉心于水墨兰花的清雅高洁,以此赞誉人的风采品行时,兰花本身的美感亦不可忘。

论写真花卉,当提到“拟北宋没骨画法”的恽寿平。

恽寿平被认为是清代没骨花卉的杰出代表,他“舍山水而学花卉,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

”相比于对古人的描摹,恽寿平更重视的是通过对景写生充分表现出物的蓬勃生意。

《九兰图》为恽寿平答谢友人所赠兰花而作,上有款识曰:“澹远堂主人贻我建兰数枝,寓斋清芬不散,尘襟洒然,喜而制图,再占长律以答来美。



[明]徐渭 杂花卷(局部) 29.5×304.7cm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款识: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纵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钤印:漱仙(白)
[清]恽寿平 兰花图 23.4×60.8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澹远堂主人贻我建兰数枝,寓斋清芬不散,尘襟洒然,喜而制图,并占长律以答来美。

美人和露剪秋芳,分得瑶华作佩纕。

云散楚江犹有畹,根离闽海尚留香。

借君晓梦生花管,伴我秋吟旧锦囊。

静对可能同臭味,室中从此到相忘。

毘陵弟恽寿平求正兼博同人共和之。

钤印:寿平(朱) 恽正叔(白)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所绘,大概正是澹远堂主人赠予恽寿平的那数枝兰花了。

南田得之欣喜,便放置家中,以此作图。

往日兰画,多是花可少、可淡,叶是万万不可没有的。

《九兰图》偏偏是有花无叶,复归唐宋折枝,当属后世新意之作。

画中兰七枝,花茎赭石色,鲜嫩柔美,一茎花数朵,以白粉描绘,清新明丽,不艳不俗,有“清芬拂拂,从纸间出”之感。

恽寿平又自题诗曰:“美人和露剪秋芳,分得瑶华作佩纕。

云散楚江犹有畹,根离闽海尚留香。

借君晓梦生花管,伴我秋吟旧锦囊。

静对可能同臭味,室中瑷此到相忘。

”图中兰花当属建兰中清香异常的金嘴大青。

或许正是因为南田极爱其香,才刻意舍叶求花,取整棵兰的芬芳部分着重描绘,使《九兰图》中的画与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布置上都相得益彰,可见心思巧妙。

金农也有兰花作品存世。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红兰花图》是金农见到红色兰花时的兴起之作。

“凡画兰须分草兰、蕙兰、闽兰三种”,画中作一丛蕙叶倒垂的兰,干墨勾勒的叶衬出了红色兰花的轻柔,古拙与秀丽相聚于一堂。

红兰花旁便是金农“写经雕版”式的楷书:“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夏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燕支少许,图此小幅。

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

昔耶居士记。

”金农在江鹤亭处看到了红色兰花,因其花叶精妙而绘此作,且有得意之色,认为自己颇具创新意味,可见偶遇红兰的欢喜。

江鹤亭即为清代“扬州八大总商”之首江春。

清代盛期的扬州聚集着大量来自徽州的盐商,他们的文化需要成为了众多书画家谋生的渠道。

金农亦托生计于这些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们。

江鹤亭便是金农的赞助人之一,他曾出资将《冬心先生匦竹题记》刊刻于世,而金农也多赋诗赠画于他,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兰花图》便是其中一幅。

此图与《红兰花图》极其相似,只是增大成条幅,作倒兰两簇,与生长在地上的红兰相互呼应。

图上题:“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年夏月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胭脂少许,画此小幅,以寄鹤亭品外之赏,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

荐举博学鸿词杭郡金农笔,记时年七十又五。

”两幅图自题相同,应同作一时,只是幅面大于《红兰花图》一倍之多的《兰花图》是明确赠与江鹤亭的画作。

二图皆精妙,《兰花图》虽大,兰叶却较为粗率,画龙点睛之笔的焦墨花蕊亦未有见。

想来金农应当是作《红兰花图》在先,已解兴奋之情,而后或是江鹤亭见图甚爱之,金农又不舍自己的得意之作,便速速再画了一幅罢。

五、吉祥的瑞草
传为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实际上是
当时宫廷画家为宋理宗皇后谢道清庆贺生辰
而绘制的画作。

图上有各类花卉瑞象十几种,
其中便有以折枝法绘就的兰花,其茎与花均以
白粉填色,背景中细长呈放射状的并非兰叶,
因为一旁的西施莲与荷花后也有相同的衬托
物。

兰花旁有题诗:“光风绣阁梦初酣,天使
携来蕊半含。

自是国香堪服媚,便同瑞草应宜
男。

”兰花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祥瑞的意味,
它由天神的使者从仙宫带来凡间,它是祝福妇
人多子多福的瑞草。

的确,《世说新语》中便有
“芝兰玉树”的典故,寓意德才兼备的子弟,
后世也多有以《芝兰图》为长辈庆寿的记载。

清乾隆帝就曾亲自绘制兰石图团扇扇面,以表
示对崇庆皇太后的孝心。

团扇一面有“花台叶
屿承欢豫,万岁千秋奉寿康”的吉语,另一面
则是弘历御笔绘制的兰石图,空白处题“暑雨
时霁,幽兰自馨,与芳沼荷风共延清馥。

因写
生数朵以佐夏清。

”可见弘历亦爱赏兰,但他
笔下的兰花却并非诗中所说的“写生”,而是
极力追摹宋元诸家笔意风貌的写意兰草。

清代宫廷里的兰花总是美好而精致的。

《楼阁心兰蝶图》团扇便是将兰花与各类物象
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匠心独运之作。

扇面圆形,
一面是草编菱格为地,中间贴裱洒金纸绘山水
建筑。

不同颜色的花纹织物环带呈同心圆状排
列,富于装饰感的同时,又一环环地将视觉导
向扇面的中心,也就是那被群山与丛树簇拥,
如仙境般的亭台楼阁。

团扇另一面是丛兰、蝴
蝶、湖石与灵芝,构图传统却颇为精细,自有一
种皇家喜爱的祥瑞气息。

观看团扇如同观看画
作,而成扇本身的特点却赋予了它不同于普通
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一把成扇是两幅画面,
它们背靠着背,我们可以将两张绘画铺在同一
个平面上观看,却永远不可能手持实物,同时
窥见同一把扇上的两面。

这幅楼阁心兰蝶图团
扇,便是巧妙地利用了两个相互关联却又彼此
独立的空间。

持着扇,略低头作俯视状,看到
的恰巧是环带聚焦处与持扇者俯视的视线保
持一致的山与楼阁。

它们原本巨大,却在扇面
上被一再地缩小,好似是透过团扇窥见的远
方。

这个远方的楼阁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翻转
到另一面吧,它是《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
“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芝兰之室”
啊。

这里的兰花相比于另一面的山与楼阁,相
当于被放大了无数倍的庭园一角,它可供独立
观看,却又成了握在掌心的大千世界里的微观
理想。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郑寒白
[南宋]杨妹子(传) 百花图卷(局部) 24×324cm
绢本设色 吉林博物院藏
[清]佚名 楼阁心兰蝶图团扇 直径25.8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爱新觉罗·弘历 兰石图团扇 直径24.5cm
故宫博物院藏
. All Rights Reserved.
7
[元]赵孟頫 兰竹石图 24.9×120.5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大德六年八月十八日,子昂作。

钤印:赵氏子昂(朱)[宋]佚
名秋兰图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 All Rights Reserved.
8
9
[元]赵雍 著色兰竹图
74.6×46.4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仲穆。

钤印:仲穆(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10
[元]雪窗 兰图 32.9×36cm 纸本水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赵孟頫 竹石幽兰图 28×81.5cm 纸本水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款识:竹石幽兰。

孟頫为善夫写。

钤印:赵氏子昂(朱) 松雪斋(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元]赵孟頫 兰石图 44.6×33.5cm 绢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子昂为心德作。

钤印:赵氏子昂(朱) 松雪斋图画印(朱)
11
12
[明]文徵明 兰竹图
47×23.3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风裾月珮紫霞绅,秀质亭亭似玉人。

要使春风常在目,自和残墨与传神。

徵明。

钤印:文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All Rights Reserved.
13
[明]文徵明 兰竹图
62×31.2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清真寒谷秀,幽独野人心。

结意青霞珮,传情绿绮琴。

徵明。

钤印:停云(白) 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徵明(白)
玉磬山房(白). All Rights Reserved.
[明]文彭 兰花
65×31.2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月摇庭下珮,风递谷中香。

三桥。

钤印:文彭之印(朱)
文寿承氏(白). All Rights Reserved.
[明]陈淳 花卉册(10开之一)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款识:道复。

钤印:道复(朱)
[明]陈淳 兰花图 纸本水墨
中国美术馆藏
款识:亭亭自直立,不碍生丛棘。

芳意透疏钟,征车为停息。

钤印:复父氏(白)
白阳山人(白). All Rights Reserved.
[明]杜大绶 幽兰图
110.3×30.8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万历乙卯春二月望日,杜大绶画并书。

钤印:大绶之印(朱) 杜氏子纡(朱) 大绶之印(白)
子纡氏(白).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明]马守真 兰竹石图 16.3×50.3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甲午中秋日写,湘兰马守真子。

钤印:湘兰(朱) 守真玄玄子(白)
. All Rights Reserved.
[明]徐渭 墨花九段卷(局部) 46.3×624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修蛇有尾频年坠,小凤为翎几日成。

输与寒稍(梢)三十尺,春来只用一雷惊。

钤印:漱仙(白)
[明]顾眉 兰石图
90.7×40.5cm 绫本水墨
吉林博物院藏
款识:顾氏横波写。

钤印:邻眉(白)
顾氏(朱). All Rights Reserved.
[清]石涛 芳兰图
43×29.4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

大千幽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大涤子济。

钤印:于今为庶为清门(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朱耷 安晚册(22开选一)
31.8×27.9cm 纸本水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款识:个相如吃(花押)。

钤印:八大山人(朱)
[清]朱耷 书画合装册(16开选一)
25×20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八大山人写。

钤印:八大山人(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蒋廷锡 兰石图 59.2×42cm 绢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甲午秋九月重阳后二日,雨窗泼墨,仿梅华庵主笔意。

灵山蒋廷锡。

钤印:蒋廷锡印(白) 酉君(白)
[清]蒋廷锡 兰竹图 98.7×51cm 绢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壬寅九月十日,临松雪兰竹,请谨亭八兄教。

蒋廷锡。

钤印:蒋廷锡(朱) 青桐居士(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24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一)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钤印:曦庵(朱)[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二)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
钤印:曦庵
(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三)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
钤印:曦庵(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四)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
款识:壬戌清和写,诸升。

钤印:曦庵(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25
[清]汪士慎 兰竹石图
96.5×30.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钤印:巢林。

钤印:士慎(朱)
晚春老人(白)[清]金农 兰花图
130.5×37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年夏月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胭脂少许,画此小幅,以寄鹤亭品外之赏。

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

荐举博学鸿词杭郡金农笔记,时年七十又五。

钤印:金农印信(朱)
. All Rights Reserved.
26
[清]郑燮 兰竹荆棘图
178×110.3cm 纸本水墨
常州市博物馆藏
款识: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侣公大和上政,板桥郑燮。

乾隆二十二年建子月。

钤印:郑燮之印(白) 乾隆东封书画史(白) 直心道场(朱)
多结善缘(白). All Rights Reserved.
27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一)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钤印:郑大(白)[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二)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
钤印:郑燮之印(白)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三)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
钤印:俗事(朱)[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四)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
钤印:板桥道人(白)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