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文词都代表了 北宋的最高成就, 又懂得绘画、 音律, 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 大家。 他在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 最具开创性的贡 献就是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在苏轼登上词坛之前, 北宋词 以香艳婉媚占绝对优势。诗庄词媚, 词为艳科, 词只宜写 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 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 这种 “ , 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 苏轼登上词坛后,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 广到词的领域, 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首先 “ , 是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他以前的文人把填词视为 “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以资谈笑的“呈 艺” 欧阳修称之为 , “敢呈薄伎, 聊佐清欢” 把词当作是消 , 遣娱乐文学, 而苏轼则把词看作是 “长短句诗” 打破了诗 , 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体。其
世说新语在宋词中的接受研究以苏辛词用典为个案2005本论文主要针对苏轼辛弃疾词作中对于世说新语典故的移用展开论述考虑到苏轼辛弃疾作为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论文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世说新语的影响接受研究上这里涉及到影响接受创作改写一系列的环节可以说在苏轼之前世说新语就已经被诗人广泛征引用在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但在词中却还是少见苏轼的以诗为词大胆引用古代典籍入词是具15有开创作用的
例如辛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 : “
6
2007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为官, 以求兄弟能够多聚会。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 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 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 与胞弟苏 辙分别之后, 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 词人面对一 轮明月, 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 篇。 词中幻想出尘上天而又留恋人世, 反映了作者因政治 失意而对现实不满, 想逃避现实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感 整首词通过写景抒情, 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有悲 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面对客观现实, , 顺应 自然规律, 达观处世, 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生情趣。 而辛弃疾豪放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 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 “ 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作者在带湖闲居十年之后, 重新被任用, 他的好友陈 亮经过长期的落第、 穷困潦倒之后也考中进士, 并被皇帝 亲擢为第一, 这时两人在施展抱负、 实现理想方面都出现 了新的转机, 辛弃疾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壮词寄给好 友陈亮,以示共勉。作品通过对自己过去战斗生活的回 忆, 抒发了以英雄自许, 以功名自期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格 调高昂, 笔力遒劲, 气魄雄豪, 以金戈铁马、 气吞山河的雄 健气势,把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但结尾处 “可怜白发生” 流露出英雄迟暮、 , 壮志未酬的感慨, 作者不 受朝廷重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悲愤喷薄而出, 产生 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使词风豪放中蕴含悲壮。 又如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落日塞尘起, : “ 胡骑猎 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 今 慨三者交织在一起, 创造出高远清雄的意境。 苏词在语言 上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 杜甫、 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 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例如, 《水调歌头・明月 苏词 几时有》 开篇两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即化用李 , 白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诗中 ; 又如一首 《满庭芳》 “归去来兮, 中 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 的音律韵调, 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 苏轼富于才情, 他的作品常常以极富表现力的 景物描写创造意境。 “缺月挂疏桐、 如 漏断人初静” 千里 、 “ 孤坟” 明月夜、 、 “ 短松冈” 乱石穿空、 、 “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 辛弃疾大胆创新, 在继承苏轼 “以诗为词” 的革新精 神基础上, “以文为词” 采用 的手法, 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 创作的重要贡献, 也是他词作的重要特色。 《永遇乐 比如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关于时政、 , 军政的议论, 本来不是宋 词所能表达,但是辛弃疾通过对典故的大量而准确的运 用, 含蓄、 深刻地揭示主题,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辛 弃疾博学多才, 史、 集的各种典故都能提炼、 经、 子、 纳入 到词中, 用典形式多样, 恰到好处, 以有限的语言表现丰 富的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便连用了刘 中, 裕、 刘义隆、 佛狸、 廉颇等人的典故, 而又紧扣怀古, 抒写 个人情怀, 非常新鲜生动。这不仅增强了表现力, 也扩大 了词的内容。 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他不仅运用各种诗 体的句法, 还吸收了散文、 骈文、 民间口语入词; 不论经、 史、 诸子、 楚辞以至李杜诗歌、 韩柳散文, 往往拈来便是, 如 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 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 当如孙仲谋。这词上片以杜诗结句, ” 下片以 《三国志》 中曹 操的慨叹作结句, 运用自如。又如 《贺新郎》 “白发空 词中 矣” 和结尾 “二三子” 都运用了 《论语》 中孔子的话, 自然妥 帖, 音韵和谐。 总之, 辛词由于在语言上博采众长, 大胆尝试和创新, 使得辛弃疾在词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07 年第1期安徽文学5文 学 评 论
求, 使他的词总是那样自由奔放, 活泼自然, 动荡跳跃, 慷 慨激昂, 铿锵作响。 例如, 苏轼刚贬到黄州时, 在定惠院寓 居, 他作了一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 “ 漏断人初静。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这只 ”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 “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他自甘孤 寂, 不随俗俯仰, 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苏轼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两年后作的一首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 “ 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 ” “ 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 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 ” 表面上是写词人途 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风 雨, “雨具先去” 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苏轼却是另 由于 , 一番气度: 他在风雨之中 “竹杖芒鞋” 吟啸徐行” 另得一 , “ , 番乐趣。 骤雨泼身, 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 “ 之声, 可以 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遇上了 只需坦然对待。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 的坦然与旷达, 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在遭遇 兼济天下是他的思想核心。他主张礼刑互相结合的儒家 治国方略,特别强调礼的作用。他站在国君和百姓的立 场, 反对王安石雷厉风行的变法。 一些嫉妒他文才的小人 乘机摘录了他诗文中攻击新法的句子加以弹劾, 致使苏轼 蒙冤入狱, 这就是有名的 “乌台诗案” 。词人被贬期间, 形 同罪犯, 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 寄希望于未来:山头 “ 斜照却相迎 ” 。雨过天晴, 回首往事, 这些挫折坎坷都算 不了什么,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 。 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 来。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 他能够在逆境 之中保持乐观情绪, 解脱自己的苦闷, 充分表现出他那种 豪爽开朗的性格。 辛弃疾豪放风格则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出 生在北方, 对北方人民在金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屈辱生活 深有体会, 率军南归后, 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因国家仇民 族恨的长期压抑, 辛弃疾的词既豪迈奔放, 慷慨激昂, 热情 澎湃, 而又忧思悲壮, 沉郁苍凉, 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 盾, 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 有苏轼词的那种旷达洒脱的风韵, 形成了独特的沉郁豪放 的风格。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 会, 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这是辛弃疾在建康任 ” 江东安抚使参议时作的一首词。 作者率军南归后, 向朝廷 提出了许多关于抗金收复中原的建议, 但都不被采纳, 自 己也是得不到重用,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面对南宋小朝 廷苟且偷安、 投降卖国的黑暗现实, 辛弃疾悲愤填膺。登 高北望, 面对沦陷的江北大好河山, 感慨万千, 作者通过这 首词塑造了一个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表现了对中原故土的 怀念, 对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自己的不满, 发出了政治上 受孤立的感慨和壮志未酬、 英雄迟暮的喟叹。 辛弃疾在晚 年任镇江知府时作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样 中, 抒发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示了抗敌报国之志 至老不渝。 第二, 苏词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 起, 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现人生哲理, 表现出客观地面 对现实, 顺应自然规律, 在豪放风格中暗含着凄楚。例如 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 “ 浪淘 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 这首词是苏轼贬到黄州后游赤壁时所作。整首词由 写景和怀古组成, 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 歌颂 了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 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 功业无 成的感慨。题目是怀古,实则是伤己。写景写得气势磅 实,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却是无限感伤。 , 面对日夜不息向东流去的长江, 回想曾建立过丰功伟绩的 三国时期年少英雄周瑜尚在这滔滔的江水中被冲洗得不 留下丁点痕迹, 而自己头发斑白, 却功业无成, 作者不由得 发出了 “人生如梦” 的感叹, 悲怆情怀油然而生。 整首词情 感对比强烈, 跌宕起伏, 从激昂高歌到无限的凄切悲凉。 又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 : “ 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 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 ” 这一时期, 苏 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
文 学 评 论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陈景云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苏轼 并称为 “苏辛”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 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 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 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 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 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 苏轼以 诗为词, 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 使宋词散文化; , 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词 豪放 风格
次,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把诗歌能够表现的内容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奇伟壮丽的千古江山景物, 中, 历史 融入到他的词中。在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里, 诸如咏史、 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 游仙、 悼亡、 送别、 登临、 宴赏, 此外, 山河风貌, 田园风光, 艺术形象, 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 开阔爽朗的性格, 参禅悟道, 哲理探讨等, 几乎无所不写, 无所不包, 达到了 “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 《艺 概》 的程度, ) 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辛弃疾生于国难深重、 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 青年时 期就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掌书记。 耿京被叛徒杀 害,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 生擒叛徒, 带领义军投 奔南宋。辛弃疾到南方后被任命为江阴签判, 从此, 辛弃 疾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 是主和派把持朝政, 他们不思进取, 苟且偷安, 对主战派更 是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 政治谋略的爱 国志士, 始终不敢放手重用, 致使辛弃疾空有理想而报国 无门。 辛弃疾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 表现出强 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 度的充分反映, 是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 如辛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面对滚滚 中, 不尽的长江, 追怀往事, 遥想将来, 心潮澎湃。辛弃疾借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 讽刺苟安求和者, 表示了坚决抗金、 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 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与苏词 “大江东去” 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 在苏词和辛词中, 又表现出明显的 差别。笔者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 苏词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 出来的达观情怀。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
烈的爱国情怀, 他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辛弃疾 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 进一 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境界更阔大, 手法更多样, 融进了 诗歌、 散文、 辞赋、 经史百家成语, 语言丰富多彩, 是两宋豪 放词的集大成者, 推动了词风的转变,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旷达风格方面, 有其相同的一面, 那就是他们的词中,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 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 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 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 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 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 因而词人 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 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如苏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舍,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 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 苏轼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 尽、
雄浑豪放, 怀念古人也是豪气干云, 然而从历史回到现 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政治风云的一种心理体验, 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