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2620_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基于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2015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42%,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资源基础(
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物质能量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国家宏观政策和农业气象条件等是影响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1~5],其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加权平均单产水平2个因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


粮食加权平均单产水平取决于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与
粮食作物间种植比例2个因素。

由于不同作物单产水平存在差异,通过高产与低产粮食作物间的种植替代,可能在各作物单产水平不变或降低的条件下导致粮食总的加权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

因此,区域粮食
产量的变化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规模)、各作物单产水平(质量)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3个因素决定[6~8]。

基于此,运用因素分解法,定量测算播种面积、各作
物单产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三者变动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确定其主导因素,可以正确判断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过程的本质,研究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郝瑞彬,尹力军,李文荣,沈

(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利用河北省1980~2015年粮食生产数据,采用RLI 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
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

测算结果显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作物生产力效应的主体,贡献率为101.8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的贡献率最大;播种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为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69%。

粮食产量变化的3个贡献因子,在研究期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显著。

关键词:种植结构;粮食产量;因素分解;RLI 模型;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7)04-0094-05收稿日期:2017-06-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7164);2017年
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703020250)
作者简介:郝瑞彬
(1975-),男,河北承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研究。

E-mail :51088***********。

Decomposition and Estimation of Contribution Factors to Grain Yield Change of Hebei Provinc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in Inter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O Rui-bin ,YIN Li-jun ,LI Wen-rong ,SHEN F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China )
Abstract :Using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of grain yield from 1980to 2015in Hebei Province ,the contribution factors to grain yield change were decomposed and estimated based on refined laspeyres index (RLI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of grain area ,grain yield per hectare and grain structure on the changes of
grain yield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ing of grain crops yield per hectare was the primary contribution factor for grain yield increase.The increasing of yield per hectare of wheat and corn
mainly influenced the crop-producing power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was 101.84%.As far as crops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orn was the highest.The effect of grain area change on grain
yield was negative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was -21.69%.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grain yield chang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 :Planting structure ;Grain yield ;Factor decomposition ;Refined laspeyres index model ;Hebei Province
DOI :10.16318/ki.hbnykx.2017.04.026河北农业科学,2017,21(4):94-98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
——
—基于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编辑蔡海燕
第4期
1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与产量变化
1.1
河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谷和杂粮,1980~2015年种植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小麦种植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种植面积在1998年后有所降低;玉米种植比例和种植面
积在1998年后均有明显提高,2015年种植比例达到50.80%;稻谷、大豆、薯类、杂粮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总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杂粮种植比例
由1980年的20.11%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5.50%,降
幅较大(表1)。

从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
来看,目前河北省粮食作物生产中,玉米和小麦种植比例为87.1%,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1.2
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
1980~2015年河北省各类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均有
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相对高低次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表2),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提高幅度较大,其次是薯类和大豆,稻谷和杂粮单产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单产水平顺序由1980年的稻谷>玉米>薯类>杂粮>小
麦>大豆转变为2015年的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杂粮>大豆。

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时期和1次明显回落时期(图1)。

以粮食产量
先后达到高位点(1998年)和低位点(2003年)为临界点,将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划分为3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80~1998年)、明显滑坡阶段(1999~
表1河北省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占比变化
Table 1The change of crops sown area and their proportion in Hebei Province
作物稻谷大豆薯类杂粮玉米小麦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103hm 2)145.30261.20473.601505.972340.932760.207487.20
比例(%)1.943.496.3320.1131.2736.87
100.00播种面积(×103hm 2)153.20496.20414.20897.102581.002764.007305.70
比例(%)2.106.795.6712.2835.3337.83
100.00播种面积(×103hm 2)75.60280.50376.50589.102488.802192.906003.40
比例(%)1.264.676.279.8141.4636.53
100.00播种面积(×103hm 2)84.79115.85273.61351.283248.082318.876392.48
比例(%)1.331.814.285.5050.8036.30
100.00
1980年
1998年
2003年
2015年
表2河北省各粮食作物单产变化及排序
Table 2
The change of crops yield per hectare and their order in Hebei Province
年份(年)1980199820032015
平均产量(kg/hm 2)1391.204535.534646.046188.36排序(位)5322
平均产量(kg/hm 2)5719.206475.205436.516431.18
排序(位)1111
平均产量(kg/hm 2)2833.154599.924313.735142.61
排序(位)2233
平均产量(kg/hm 2)1137.061531.641654.901949.07
排序(位)6656
平均产量(kg/hm 2)2643.583433.373222.843798.47
排序(位)3444
平均产量(kg/hm 2)1575.601774.941468.512203.66
排序(位)4565
小麦
稻谷
玉米
大豆
薯类
杂粮
2003年)和持续快速增长阶段(2004~2015年)。

1.2.1第1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80~1998年)
1980~1988年河北省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使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80年的748.72万hm 2快速下降到1988年的665.90万hm 2。

但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生产
积极性大幅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1980年的
2033.47kg/hm 2提高到1988年的3037.30kg/hm 2,1988年粮食总产量为2022.54万t 。

其中,小麦产量增幅最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81.63%,成为促
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
年份(
年)
图1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时序特征
Fig.1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rops yield change
from 1980to 2015in Hebei Province
郝瑞彬等: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
95··
河北农业科学2017年
进河北省粮食增产的首位作物。

1989年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有效地刺激了粮食生产,与此同时粮食加权平均单产继续快速提高,
1994年粮食总产(2523.50万t)就突破了2500万t 大关,1998年达到2917.50万t。

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增产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1.56%和50.52%。

1.2.2第2阶段———明显滑坡阶段(1999~2003年)1999~2003年由于粮食种植效益下降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河北省粮食产量出现减产,2003年粮食产量较1998年减少了18.16%。

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减产贡献率分别为44.33%和21.45%。

1.2.3第3阶段———持续快速增长阶段(2004~2015年)2004年至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优粮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创下11a连增新格局。

河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00万t,2015年达到3363.81万t,其中,小麦和玉米增产贡献率分别为61.14%和42.64%。

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增产总量为1841.31万t,其中,小麦增产1051.00万t,玉米增产1007.14万t,增产贡献率分别为57.08%和54.70%,而其他粮食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粮食内部种植结构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高产的玉米种植比例增加,而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和杂粮种植比例下降的趋势,即相对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

由于相对高、低产作物间单产差异的存在,这种替代导致的种植结构变化必然会对河北省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粮食总产量。

因此,除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各作物单产以外,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的变化可能也是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2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贡献因素分解
2.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数据来源选取1980~2015年《河北经济年鉴》的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杂粮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其中,河北省粮食播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是6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的总和。

2.1.2研究方法建立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模型(RLI模型):
G=L×p
其中,G:区域粮食总产量(万t);L: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hm2);p:粮食加权平均单产(kg/hm2)。

由于p是区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值,即:
p=G L=∑p i L i L=∑p i L i L=∑p i c i
其中,L i:粮食作物i的播种面积;p i:粮食作物i 的单产;c i: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

由RLI模型可得:
ΔG=G t-G0=L eff+p eff=(p0ΔL+12ΔLΔp)+(L0Δp+12ΔLΔp)(1)
其中,L eff、p eff分别为ΔL和Δp对ΔG的贡献率。

Δp=p t-p0=p eff+c eff=(∑Δp i c i0+12Δp i c i)+
(∑Δc i p i0+
12Δp i c i)(2)
其中,p eff、c eff分别为∑Δp i和∑Δc i对Δp的贡献率。

进一步,可以得到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变动的作物贡献分解模型,不同作物的贡献同样包括生产力效应和结构效应2个部分,其测算公式为:
p eff-i=Δp i c i0+12Δp i c i
c eff-i=Δc i p i0+12Δp i c i
其中,p eff-i、c eff-i分别为Δp i和Δc i对Δp的贡献率。

2.2结果与分析
依据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即公式(1)
和(2),以河北粮食生产变化的3个阶段为基础,将各阶段的粮食产量变动分解为播种面积、作物生产力和作物结构3个因素变化的效应。

结果(表3)显示,河北省粮食增产得益于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贡献率分别为108.43%和13.26%;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粮食产量效应为负,贡献率为-21.69%。

不同时期3个因素变化的粮食产量效应差异较大。

受播种面积、作物生产力和作物结构三要素的影响,1980~1998年粮食增产1395.00万t,年均增产77.50万t;1998~2003年减产529.70万t,年均减产105.94万t;2003~2015年增产976.01万t,年均增产81.33万t。

三要素在各阶段效应差异较大(表4和5)。

(1)1980~1998年各类粮食作物单产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增产幅度顺序为小麦>玉米>薯类>杂粮>大豆>稻谷,贡献量为1388.96万t,贡献率为99.57%,是河北省
96··
第4期
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粮食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种植比例调增引致的粮食增产量大于薯类和杂粮比例调减引致的粮食减产量,综合作用导致粮食增产60.73万t,对该时段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率为4.35%。

(2)1998~2003年河北省粮食作物持续减产。

播种面积降至6003.40×
103hm2,导致粮食减产545.40万t,成为该时段河北省粮食减产最主要原因。

稻谷、玉米、薯类和杂粮单产水平提高引致的粮食增产量大于小麦和大豆单产水平下降引致的粮食减产,综合作用导致粮食增产122.90万t;小麦、稻谷、大豆和杂粮种植比例提高引致的粮食增产量小于玉米和薯类种植比例降低引致的粮食减产量,综合作用导致粮食产量减产107.20万t。

(3)2003~2015年河北省粮食持续增产。

播种面积累计增加389.08×103hm2,粮食增产208.08万t,贡献率为21.32%。

各类作物单产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小麦和玉米增产幅度最大。

种植结构中,小麦、大豆、薯类和杂粮的种植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玉米种植比例由2003年的41.46%增至50.80%,是结构调整导致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

3结论与启示
利用RLI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

测算结果显示,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引致的作物生产力效应提升是研究期河北省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效应的主要作物,贡献率达到了101.84%;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替代是提高作物结构效应的重要措施,具体表现为玉米的种植比例由1980年的31.27%调整到2015年的50.80%,贡献率达到了29.38%;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了负效应,贡献率为-21.69%。

不同时期粮食生产变动的3个贡献因子,在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作用差异显著。

1980~
1998年作物生产力效应是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1998~2003年播种面积效应是粮食5a连续减产的最
年份(年)1998
2003 2015 2015
基年
(年)
1980
1998
2003
1980
粮食产量
变化(万t)
1395.00
-529.70
976.01
1841.31
贡献量
(万t)
-54.69
-545.40
208.08
-399.33
贡献率
(%)
-3.92
102.96
21.32
-21.69
贡献量
(万t)
1388.96
122.90
629.33
1996.53
贡献率
(%)
99.57
-23.20
64.48
108.43
贡献量
(万t)
60.73
-107.2
138.6
244.11
贡献率
(%)
4.35
20.24
14.20
13.26
表3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动贡献因素分解效应时序特征
Table3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ctors decomposition effect on crops yield change in Hebei Province
播种面积效应作物生产力效应作物结构效应
年份(年)1998 2003
2015 2015
基年
(年)
1980
1998
2003
1980
粮食产量变化
(万t)
1395.00
-529.70
976.01
1841.31
小麦
868.63
-40.21
335.58
1217.48
稻谷
11.29
17.06
7.69
8.07
玉米
435.12
107.54
228.57
657.73
大豆
15.00
-6.92
5.70
14.94
薯类
35.03
12.30
18.15
42.5
杂粮
23.88
33.13
33.63
55.81
合计
1388.96
122.90
629.33
1996.53
贡献率
(%)
99.57
-23.20
64.48
108.43
表4各类粮食作物的生产力效应的时序特征
Table4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vity effect on crops yield change
各类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产量效应(万t)
年份(年)1998 2003
2015 2015
基年
(年)
1980
1998
2003
1980
粮食产量变化
(万t)
1395.00
-529.70
976.01
1841.31
小麦
21.21
58.67
-8.18
-15.53
稻谷
7.05
48.83
2.38
-25.90
玉米
111.68
-267.31
264.38
540.91
大豆
32.60
33.05
-30.81
-17.95
薯类
-14.74
-19.61
-41.79
-45.72
杂粮
-97.07
39.15
-47.39
-191.7
合计
60.73
-107.20
138.60
244.11
贡献率
(%)
4.35
20.24
14.20
13.26
表5各类粮食作物的结构效应的时序特征
Table5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effect on crops yield change
各类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的产量效应(万t)
郝瑞彬等: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97
··
河北农业科学2017年
果皮中厚,果粉中多;果肉淡黄色,细脆不溶质,汁液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2%,果实去皮硬度8.09kg/cm 2,风味酸甜爽口,香味浓,半黏核,核小;
果实耐贮存,红色时采下的果子货架期15d 以上。

3综合评价
仲夏玫瑰李是一个经济性状优良的李子新品种,具有早实丰产、高产稳产、优质耐贮、多抗广适等多种栽培特性,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与栽培,发展
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张静茹.2013年我国李产业现状和售价预测[J ].专家视
角,2013,(6):6.
[2]张加延.我国李杏种质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J ].园艺与
种苗,2011,(3):1-6.
[3]王金政,李林光,邹显昌.极早熟李优良品种红美丽引种
研究报告[J ].山西果树,1996,(4):16-17.
[4]王金政,李林光.引进美国油桃、李优良新品种介绍[J ].
落叶果树,1994,(3):22-23.
[5]薛晓敏,王金政,邹显昌,张安宁.美国李良种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总结[J ].落叶果树,2008,(3):45-47.[6]王金政,薛晓敏,邹显昌,张安宁.美国李新品种生物学
特性观察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8,(4):47-49.[7]王贵平,张彦欣,薛晓敏,聂佩显,王金政.红肉型高产
优质多抗李新品种红肉1号选育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129-131.
[8]王贵平,薛晓敏,王金政.优质高产中早熟李新品种配套
栽培技术规程[J ].北方园艺,2014,(24):51-52.
(上接第81页)
参考文献:
[1]王慧军,李志宏,张喜英.河北省种植业高效用水技术路
线图[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2]姜新慧,徐其士.农业灌溉节水潜力评价[J ].华北水利
水电学院学报,2012,33(3):27-29.
[3]王春泽,乔光建.河北省降水特性与农业需水耦合关系分
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6):90-93.
[4]刘路广,崔远来,王建鹏.基于水量平衡的农业节水潜力
计算新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11,22(5):696-702.[5]谭玉梅,师学峰,张功强,张达.河套灌区节水潜力浅
析[J ].内蒙古水利,2009,(1):103-104.
[6]裴源生,张金萍,赵
勇.宁夏灌区节水潜力的研究[J ].
水利学报,2007,38(2):239-243.
[7]康绍忠,杨金忠,裴源生.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
业高效用水机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58.
(上接第93页)主要原因;2003~2015年3个贡献因子均对粮食产量持续增加起促进作用,但作物生产力效应是首要贡献因子。

播种面积、作物生产力和作物种植结构3个因素对粮食增产均有影响。

因此,增强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提高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利用政策手段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适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董
谦,刘
滨.耕地压力下粮食安全生产路径探讨———
以河北省为例[J ].人民论坛,2013,(17):93-95.[2]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张素娟,陈旭东.河北粮食生
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66-70.
[3]谢
宽.河北粮食生产时空变化与潜力分析[J ].统计与
管理,2015,(7):63-66.[4]陈
红,赵慧峰,刘
娜.河北粮食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
题:基于河北省10个市的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229-231.
[5]刘艳靖,赵慧峰,韩建飞.河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与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J ].北方经济,2010,(5):86-87.[6]朱
晶,李天祥,林大燕,钟甫宁.“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3,(11):36-43.[7]朱
晶,李天祥,朱
珏.江苏省粮食增产贡献因素分解
与测算[J ].华东经济管理,2015,29(3):11-16.[8]郝瑞彬.2004~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动贡献因素分解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9):1051-1056.[9]郝瑞彬.吉林省粮食单产时序变化及其因素分解[J ].资
源开发与市场,2016,31(10):1200-1203,1232.[10]J.W.Sun.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
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J ].Energy E-conomics ,1998,20:85-100.
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