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南方周末_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报纸深度报道的拓展 面对多媒体数字网络的冲击,报纸一 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危机所在,适应新的社 会形势,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 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因为 报纸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优势是网络所 不具备的。相反,按照媒介形态变化的 “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原则,只要传统 媒介能够深刻认识网络媒介所带来变化 的实质,寻找新的报道模式来建立自己的 差异竞争优势,将会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 格局。 众所周知,网络新闻和多媒体 “快 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新闻的浅显性,这 就决定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基本是一些 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 工和提升。而报纸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 以在这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 间和一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用解 释性的深度报道来应对网络的浅显性特 征。④ 1、挖掘新闻背景,解读新闻背后的 “新闻” 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 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 及大量材料的分析,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
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读者 的新闻信息需求。广大受众很容易从其他 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 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 来解疑释惑。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 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 案的问题推而广之;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 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 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 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 和认识。
深度报道是近些年来受欢迎的报道 形式。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 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 作家朱蒙得的观点“: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 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也就 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 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另一 个流行的观点是,深度报道是在“5W”理 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 内涵加以扩大。然而上述两种观点也还并 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 质,它们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 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①
(2)着眼于当前工作要点,密切关注 广大读者应知、想知、难知的事情,加大报 道力度,精心锻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启蒙”是《南方周末》创刊时的目 的之一,在随后的新闻报道与评论中,向 广大读者进行着西方社会民主观念、司法 独立、教育公益化、经济市场化等启蒙,推 动中国吸收国外优秀经验。
《南方周末》 借新闻评论的栏目,如 “自由谈”等,发表大量的深度文章,向国 民介绍西方的社会民主观念,市场规则条 文,文化多样性形态等。带来了中西方社 会观念的冲撞,使中国社会在冲撞中获得 进步的动力。②
一、深度报道成就《南方周末》 1、《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 创刊后的短短二十六 年,一纸风行,独步报林。《南方周末》创 办之初,由于其定位为 “文化娱乐类小 报”,所以组稿内容多为“三星”,即演艺 界明星、体育界明星、明星艺术家。而当今
的《南方周末》,以其在深度报道上取得 的成就而著称。1996 年第二次扩版之后, 就有了严肃、主流的时政报道的定位。此 后,其深度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的成功源于它用独特的视角来报道最 新、最重大的新闻事件,立足时代精神,具 有理性思维,关注民生。
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 视,通过追溯历史,预测未来来说明现在, 通过这一层层的挖掘,将事物的本质和问 题的症结暴露在受众面前,解释他们对现 实问题的迷惑,让他们了解新闻后面的东 西,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发生、 发展、演变,从而得到深刻的启迪。
2、把新闻做深做透,以其深刻性吸引 读者
参考文献 ①钱怡,《〈南方周末〉 头版时政深 度报道研究—— —一个新闻话语的视角》 [D].南京师范大学硕论文,2007 ②李艳培,《〈南方周末〉“自由谈” 谈了什么—— —对《南方周末》价值取向的 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论文,2009 ③王健,《〈南方周末〉 深度报道风 格的变迁》,《采写编》,2007 ④尹亚杰,《多媒体时代的报纸深度 报道》,《青年记者》[J],2008(17) (作者:熊静,南昌大学新闻系 09 级 研究生;曾勰,南昌大学传媒中心)
二、《南方周末》 深度报道所面临的 困境
《南方周末》是成功的,但也不够十
全十美:其一,注重批评,缺少建设性和可 操作性的建议。深度报道如果以 “第三 者”的身份对事实进行调查,将有利于记 者在采访中做到客观、准确和公正,“这 一点上《南方周末》就弱了些,它欣赏煽 情的文字,往往容易过。一些报道手法也 并不职业,同时又不注重政府的重视与参 与。坚持舆论监督不是去煽风点火,不是 报道猎奇引起社会的波动,而是利用报道 去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 定”。其二,地域报道不平衡。因为它所刊 登的多数有政治暗示性的内容更多的是 中国的北方或北方的大城市少数知识精 英所关心的,并不被一门心思经商的广东 人所热衷;凡是涉及广东本地的问题,它 几乎一律回避。如果从视角方面而言,它 也多数拿北方人的某些视角来观察及采 编新闻,《南方周末》 等于在帮助北京人 办报。如果说这些感觉有失偏颇,那么这 些结论是真实而具体的。③
3、形成舆论强势,推进社会难点问题 的解决
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地带, 都是报纸的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在 这类问题中,深度报道通过对现实生活中 最集中、最典型的新闻事实的整合,将同 类问题聚集透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 集中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事 件各方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和冲击波,形成 了舆论强势,在促进问题的解决中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深度报道成就了 《南方周末》。“中 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诸多结构性演变正 在悄然而剧烈地进行,改革之诉求如雷贯 耳,问题不断累加的时代,它的理性姿态 格外被国人所欢迎。”《南方周末》 一直 是理性思考、理性发言,同时在理性之外 也让读者找到最舒适而且又大无畏的情 怀。
2、《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风格 《南方周末》在其深度报道中,形成 了“揭黑批判的报道”风格。跨过 1995 年 的门槛,从此便开始了 《南方周末》的 “黄金时代”。通过对重大案件的深入采 访报道,以及对重大选题的策划和操作, 《南方周末》 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在其“正义、爱心、良知”办报理念的指导 下,《南方周末》 在深度报道上开始不遗 余力地报道大案要案,并且大多为调查 性、揭露性报道。如《昆明在呼喊:铲除恶 霸》(1998 年)、《朔州毒酒惨案直击》 (1998 年)、《綦江垮桥的背后 》(1999 年)、《股市黑幕》(2000 年)、《张君案 检讨:一个极端暴力集团的成长》(2001 年)、《南丹矿难》(2001 年)等。 除了在大量的案件报道中为受到冤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起步于 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事件是,1986 年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 设立了“深度报道奖”,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广播电视在中国的逐步普及, 深 度 报 道 开 始 全 面 进 入 电 视 领 域 。1994 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实性栏目 《焦点访 谈》 以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全国观众的 眼球,紧接着《东方时空》、《新闻调查》 等栏目先后创立。中国报பைடு நூலகம்市场也一下子 开始了“扩版热”,各类大特写、大扫描、 大透视遍布各报纸的重要版面。
NEWS WORLD 报刊经纬
从《南方周末》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熊静 曾勰
【摘要】《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 新闻周报,其在深度报道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本文从研究是什么成就了 《南方周末》公信力的角度,分析和探寻我国当代报刊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南方周末》 深度报道 困境 新闻背景
3、《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主要立足于三 个“着眼点”: (1) 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益,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焦 点,加大深度报道,精心锻造自己的主打 产品。 《南方周末》在转型后,不遗余力地 报道大案要案,不但树立起了“新闻界良 心”的标杆,提高了公信力,也由于其在 报道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建立在理性 调查,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同情弱者的倾 向,被读者誉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自 1996 年提出“正义、爱心、良知” 的理念后,《南方周末》 的深度报道个性 张扬、尊重人性、文笔优美,故事性强、强 调细节,代表作有《当儿子遭遇死亡:文
屈的弱者奔走呼号,关于其他社会弱者的 报道也属于这一时期的 “常见题材”。如 关于三农问题的《农民发誓告倒公安局》 (1997 年) 及许多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 举的报道。《南方周末》 还是我国最早关 注艾滋病问题的媒体之一,早在 1996 年 11 月 19 日就刊登了长篇报道《艾滋病在 中国》。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拆迁户代言, 如 《谁夺我祖传石库门》(2002 年)。为 城市民工代言,如《周立太代民工泣血上 诉 近百起工伤案陆续开庭》(1999 年) 等。对于这种报道风格,《南方周末》前主 编江艺平在 1999 年的《新年献词》中精 炼的概括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 前行”。
责编:姚少宝
70 《新闻世界》九月 / 上月刊
《新闻世界》九月 / 上月刊 69
NEWS WORLD 报刊经纬
湘莉在 1997 年的最后三天》(1998 年 1 月 23 日)、《死刑犯的最后十六个小时》 (1998 年 1 月 9 日)、《 乡 村 女 教 师 》 (1999 年 8 月 27 日)等。对于这种报道 风格,《南方周末》 前主编左方曾经有过 非常清晰的概括:“我们强调理性批评。 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好汉思想,但在邪恶势力面前绝不做一个 没有心肝的旁观者。我们重视人道主义、 人性的文化,同情社会上的弱者群,但我 们同时知道每一项重大改革的成果都需 要由民众用汗水与泪水的代价去换取。我 们之所以要为受损害的弱者请命,不是要 充当救世主而仅是企求在精神上给他们 一点慰藉,同时也想以此来唤醒某些人心 中沉睡了的良知。”
(3)是着眼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 注广大读者求新、求特、求异的心理,拓宽 报道视角,精心锻造自己的独家产品。
《南方周末》的编辑策略在于避免新 闻同质化,力求独家视角、独家报道和独 家评论。标榜“新闻以独家为主”,并注重 把独家报道在头版用显著的方式标示出 来,这是《南方周末》头版的一大特点。作 为一份周报,它在时效性上处劣势,因此, 它不断发挥自己作为报纸媒体的优势做 深度报道。注重评论,并避开了在热点问 题上与同质报刊的竞争,采用了深度报道 与“文学化”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