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了净化装置)。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参考答案:
B
2. 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常温下能进行,其有机产物为
B. 反应②不发生,但是仍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下层
C. 反应③为加成反应,产物是硝基苯
D. 反应④中1mol苯最多与3mol H2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苯分子含有三个碳碳双键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A.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故A错误;B.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苯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故B正确;C.反应③为苯与硝酸在浓硫酸做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故C错误;D.反应④中1mol苯最多与3mol H2发生加成反应,但是苯分子不含碳碳双键,故D错误;
3.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的变化
C.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参考答案:
C
0.5L 1mol/L FeCl3溶液与0.2L 1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数目之比( )
A.5:2 B.3:1 C.15:2 D.1:3
参考答案:
C
【分析】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盐的浓度×化学式中氯离子个数,求出各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再根据n=cV计算各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Cl﹣的数目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解:0.5L 1mol/L﹣Fe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3=3mol/L,含有Cl﹣的物质的量=0.5L×3mol/L=1.5mol,
0.2L 1mol/LK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含有Cl﹣的物质的量=0.2L×1mol/L=0.2mol,故二者含有Cl﹣的数目之比=1.5mol:0.2mol=15: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比较基础,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盐的浓度与化学式中离子个数的积,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5. 反应3X(g)+Y(g) 2Z(g)+2W(g)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后Y减少了0.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为()
A.V(X)=0.05mol·L—1·min—1 B.V(Y)= 0.10mol·L—1·min—1
选项a中的物质b中的物质c中收集的气体d中的物质A氯化铵NaOH NH3H2O
B浓硫酸Na2SO3SO2NaOH溶液C稀硝酸Cu NO2H2O
D浓盐酸MnO2Cl2NaOH溶液
C.V(Z)=0.10mol·L—1·min—1D.V(W)=0.05mol·L—1·s—1
参考答案:
C
6. 对符号X的理解正确的是
A.X元素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B.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C.X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量数Z
D.X元素的一种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Z
参考答案:
D
7. 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 D.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
参考答案:
D
略
8. 下列仪器:①容量瓶,②蒸馏烧瓶,③漏斗,④燃烧匙,⑤天平,⑥分液漏斗,⑦胶头滴管,常用于混合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①②⑥ D.②③⑥
参考答案:
D
略
9. 化学试剂不变质和实验方法科学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试剂保存方法或实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
B. 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C. 保存FeCl3溶液时,通常在溶液中加少量的单质铁
D. 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阴凉处
参考答案:
C
A.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可以隔绝空气,故A正确;B.由于液溴溶于挥发,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故B正确;C.保存FeCl3溶液时,若在溶液中加少量的单质铁,则铁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溶液变质,故C错误;D.浓硝酸见光分解,所以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阴凉处,故D正确;故选C。
10. 叠氮化钠(NaN3)是无色离子晶体,遇高热或剧烈震动能发生强烈爆炸,快速分解成钠单质和氮气,是汽车安全气囊中的成分之一。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aN3中只含有离子键
B. 1 mol NaN3完全分解最多可以产生33.6L N2
C. 当有4.2g N2生成时,转移电子数约为6.02×1022
D. 常温下,NaN3化学性质稳定,包装盒上无需特别说明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C
【详解】A.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N3-中还存在非极性共价键,A错误;
B.没给出气体所处状态,因此无法确定放出气体的体积,B错误;
C.4.2 gN2的物质的量是n(N2)=4.2g÷28g/mol=0.15mol,根据分解反应方程式2NaN32Na+3N2↑可知,每有3molN2生成,转移2mol电子,则有0.15molN2生成时,即有0.1 mol电子转移,故转移电子数约为6.02×1023,C正确;
D.由信息知NaN3化学性质不稳定,遇高热或剧烈震动能发生强烈爆炸,所以应在外包装盒上注明低温保存,不能剧烈震动,小心搬移等,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1. 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书面语言。
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正确的是
A. 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元素的核素符号:126C
B. N2的电子式:
C. O2-的结构示意图:
D. 氯化氢的电子式:
参考答案:
C
分析: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
B.氮气分子中含有1个氮氮三键;
C.氧离子的核电荷数为8、核外电子总数为10;
D.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不存在阴阳离子。
详解:A.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元素的质量数为14,该核素符号应该表示为,A错误;
B.氮气中氮原子之间为三键,其正确的电子式为,B错误;
C.O2-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C正确;
D.HCl为共价化合物,其正确的电子式为,D错误;答案选C。
12.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钠和冷水反应:Na+2H2O=Na++2OH-+H2↑
B.铁粉溶于浓盐酸:Fe+2H+=Fe2++H2↑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盐酸:CO32-+2H+=CO2↑+H2O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A.钠和冷水反应:2Na+2H2O=2Na++2OH-+H2↑,A错误;B.铁粉溶于浓盐酸:Fe +2H+=Fe2++H2↑,B正确;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2Ag+=Cu2++2Ag,C错误;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盐酸:HCO3-+H+=CO2↑+H2O,D错误,答案选B。
13. 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将粉改为片
B.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时,改用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硫酸
C.与稀硫酸反应时,适当提高溶液的温度D.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参考答案:
C
14. 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使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Al3+ B.Al(OH)3 C.AlO2﹣D.Al3+和Al(OH)3
参考答案:
C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设明矾为1mol,则溶液中含有1molAl3+,2molSO42﹣,根据反应:SO42﹣+Ba2+=BaSO4↓,Al3++4OH﹣=AlO2﹣+2H2O判断.
解答:解: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设明矾为1mol,则溶液中含有1molAl3+,
2molSO42﹣,由反应SO42﹣+Ba2+=BaSO4↓可知,使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2molBa(OH)2
,则加入4molOH﹣,则发生Al3++4OH﹣=AlO2﹣+2H2O,所以最后溶液中存在AlO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本题中注意判断使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Ba(OH)2的物质的量,根据Al3+和OH﹣物质的量的关系判断反应产物.
15.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L CO2和He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 3.2 gO2和O 3的混合气中氧原子数为0.2N A
C. 1 L 0.1mol·L-1Al2(SO4)3溶液中SO42-的数目为0.3N A
D. 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
参考答案:
D
A. 标准状况下,22.4LCO2和He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1mol,其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 A,A正确;
B. 3.2gO2和O3的混合气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2g÷16g/mol=0.2mol,氧原子数为0.2N A,B正确;
C. 1L0.1mol·L-1Al2(SO4)3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1L×0.1mol/L×3=0.3mol,数目为0.3N A,C正确;
D.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固体、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D错误,答案选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芜湖期末).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提取碘水中的碘,用方法.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的方法.
(4)淡化食盐水,可采用的方法.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的方法.
参考答案:
1. 过滤
2. 萃取
3. 蒸发
4. 蒸馏
5. 加热分解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专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1)根据分离固体和液体不溶用过滤;
(2)根据分离固体或液体与液体微溶用萃取;
(3)根据分离固体与液体相溶用蒸发;
(4)根据液体和液体相溶、除去液体中难挥发的物质用蒸馏;
(5)根据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性质来回答.
解答:解:(1)根据CaCO3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的物质,要和石灰水分离,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过滤;
(2)碘微溶于水,碘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且苯、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用萃取法分离,故答案为:萃取;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加热时水挥发,剩余的为氯化钠,故答案为:蒸发;
(4)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加热时水挥发,冷却后可得到纯净水,故答案为:蒸馏;
(5)碳酸钙受热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而氧化钙受热稳定,故可以用加热分解法来分离,故答案为:加热分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物质分离的方法,熟记不同分离方法的分离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难度不大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芳香烃C9H12,假如在它的芳香环上用硝基取代任何一个氢原子都能生成相同的化合物
C9H11NO2,试问这种芳香烃应具有怎样的结构?如果是C8H10则应具有怎样的结构?写出结构简式.
参考答案:
18. X、Y、Z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能实现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X、Y、Z三种物质焰色反应均呈现黄色,X为碱,Y为正盐,Z为酸式盐,则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与Z反应方程式为▲
(2)若Y是一种黄绿色气体,X是黑色粉末,Z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①写出工业上用以实现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I中若有0.1molX参加反应,生成Y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STP),
(3)若X是一种金属单质,X、Z分别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Y。
①写出Y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单质X与铁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反应I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___Na2CO3+CO2+H2O=2 NaHCO3_、NaHCO3 +NaOH= _Na2CO3+H2O
(2)①______Cl2+Ca(OH)2=Cl-+ClO-+Ca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2.24L(STP),
(3)①KAlO2____,
②2Al+Fe2O3=2Fe+Al2O3_______,
③2Al+2OH-+2H2O=2AlO2-+3H2_____。
19. 截止到199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原子?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否。
这是因为一种元素可能存在几种核素,即几种原子,故原子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种类。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