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眼术后或外伤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眼术后或外伤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处理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威胁视功能的手术并发症,可以发生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内眼手术中。
术中表现为眼底红光反射消失,虹膜和玻璃体脱出,以及坚硬的眼球壁,造成眼内容物的脱出。
在手术的任何过程以及术后均可出现,尤其伴随眼内压大幅度波动的眼球中更容易出现。
术中的脉络膜上腔出血称为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而术后的出血称为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DSCH)。
通过回顾文献,DSCH 可能与无晶体眼、高血压、术后眼内压过低、眼内手术史、抗凝药的使用、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有关,但具体的相关性有多少还值得商榷。
为此,武汉人民医院眼科邢怡桥主任及其同事观察了一组连续的病人,总结了脉络膜上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放出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预后,文章发表在2014 年8 月最新一期的“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杂志上。
他们共收集了从2007 年7 月到2012 年12 月之间在武汉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发生DSCH 的10 名患者,对包括眼科一般检查、眼科超声检查、手术方式以及视力和眼内压在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并分析。
结果发现,DSCH 的总发生率为0.11%(10/9091),而在这10 名发生DSCH 的患者中,男性 6 人,女性4 人,平均年龄为56.6±17.67 岁。
这些患者中,其中4 名患者出血发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2 名患者发生在小梁切除术术后(术中均使用了丝裂霉素C,MMC),2 名患者发生在无晶体眼硅油取出术术后,还有2 名患者发生在眼球破裂伤的I 期清创缝合术术后。
在诊断后的1-7 天内,所有发生DSHC 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或者药物保守治疗,其中8 名患者接受了眼内穿刺引流和/ 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余 2 名患者接受连续5 天10mg 地塞米松静脉滴注随后逐渐减量的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2±4.3 个月,结果发现,经过积极干预,到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患者眼内压均显著下降,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在干预过程中没有出现新的并发症。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在诊断DSCH 之后及时的进行包括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在内的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挽救患者最终的视功能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除此之外,作者还强调了一些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MMC 的使用,全身应用抗凝药物以及慢性肾病,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