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练习二
姓名班级
(一)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

穷寇⑩勿迫⑩。

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

②向:仰攻。

③匪:高地。

④逆:迎击。

⑤佯北:假装失败。

⑥从:追逐。

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

⑧遏:阻击。

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

⑩缺:让条出路。

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

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

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
..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日:“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日:‘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门人入通。

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
“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

”简子日:“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

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

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

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厨师。

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同“遍",遍及)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

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

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⑾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⑿,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⑾易置:撤换。

⑿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偏. (2).牺牲
..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武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②入。

武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③,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武王曰:“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③田其田:耕种他原来的田地。

第一个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第二个田,名词,田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罪者活.之 (2)为之奈何
..
(3)乃.从周公之言. (4)惟仁是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3。

乙文中的周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五)
(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公将鼓.之(2)既克.,公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曹刿论战练习二答案
一、1.(1)(共同)乘车 (2)(驱车)追击(赶) (3)战胜 (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

用现代文回答亦可。

)4.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

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
“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

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

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 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意思对即可)
【乙文译文】所以,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

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

二、1.A 2.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

(意思对即可) 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

(其出其中一点即可) 6.开放性题目。

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

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乙文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

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

”’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

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恼怒地说:“嘿!胥渠这个家伙!竞算计起我们主君的白骡来了。

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为救活人命而杀掉牲畜,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

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广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

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
三、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

(3)截断(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

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

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四、 1.(1)使……活下来 (2)怎么办 (3)就 (4)亲近 2.让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种自已的田,不改变原来的制度。

3.周武王听从了周公建议,因为周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4.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

”武王说:“不可取。

”邵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

”武王说:“这很好!”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

五、1.(1)击鼓(1分)(2)战胜(1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