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作者:何炅灿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9期
内容摘要: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部分条目不够具体明确,甚至存在错误,
不利于读者科学使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注者或径直参引古注而未作相应考辨,
或未准确判断注释对象所涉及的字际、字词关系。
文章择取其中的五则字词注释进行具体辨析,试图得出新的、更为可靠的结论,旨在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字际字词关系辨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高中《语文》课本(下简称“人教本”)[1],分必修5册,选修10册,该套书整体上实现了经典性、前瞻性、针对性、引导性和奠基性的有机结合,加之内容丰富,信息全面,体例完善,编排科学,出版以来受到使用者的广泛欢迎和
普遍好评。
此书必修内容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4个部分。
“阅读鉴赏”为该教
材的主要板块,其篇章选择兼顾古今中外和人文内涵,多名家名篇。
其中,每册必修书均选收
了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和散文,页下对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细致注释,这既有助于提
高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代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助于了解古代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使
用状况,提升其语文修养。
但我们细致研读发现,注者对一些字际、字词关系的判断有可商榷
之处,下面择取五则进行具体辨析,试图得出新的、更为可靠的结论,为该教材的科学使用和
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为便于分析,下文将先酌引课文原文及相关注释,并于其后标明出处,以
利查验。
1.《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注释(25):共,通“供”,供给。
(必修1,P16)
按:共,甲骨文作“”,象双手捧器形,金文承之,字形会以手供奉之意。
小篆作,
上部表器形的构件略有讹变,《说文·共部》据以分析为:“共,同也。
从廿,从廾。
”所释
实为“共”的引申义。
字形隶变而书作“共”。
调查古代典籍,学者对“共”“供”关系有如
下认识:其一,两者为古今字。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共养三德为善。
”洪亮吉《左传诂》引惠栋云:“古‘供’字作‘共’。
”《说文·廾部》:“具,共置也。
”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当从人部作‘供’。
”其二,两者为通用关系。
《诗·大雅·召旻》:“昏
椓靡共。
”朱熹《诗集传》:“共与供通。
”《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
”洪亮吉
《左传诂》:“共、供古字通。
”这里的“通”当指通用,或可包括古今、通假等情况。
从字形看,共、供具有传承关系,正如段玉裁所谓“共”加人部而作“供”。
从字义看,“共”字本义即表供奉,引申指供给,共同。
因此,“共”“供”不只是语音相近,意义
亦有联系,不能将其定作通假关系。
“共”为“供”之初文,两者实为古今字关系。
原书注释
者或据故训材料之两字“通”而认为“共”通“供”,实属不妥。
针对此类问题,中学语文教材科学的处理方式,应列出主要的解释,然后根据语言事
实肯定其中的一种认识。
这样既可给读者提供主流观点,又能丰富读者尤其是高中学生的专业
知识。
2.《〈诗经〉两首》:“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注释(3):腓,遮蔽。
(必修2,
P16)
按:《说文·肉部》:“腓,胫腨也。
从肉,非声。
”段玉裁注:“(腓)谓胫骨后
之肉也。
”该字本指人的小腿肌,俗称小腿肚,原书注者解作“遮蔽”,当径直参引故训材料
的类似解释。
如《广雅·释诂三》:“腓,避也。
”《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
”
毛《传》:“腓,辟也。
”陆德明《經典释文》:“腓,避也。
”《诗·小雅·采薇》:“小
人所腓。
”毛《传》:“腓,辟也。
”这些词义虽与句意相合,但与本义相差太远,让人无法
直接建立起词义之间的认知联系,故“遮蔽”义当非由本义引申而来的,而应是“腓”的假借义。
先看古人训诂。
《诗·小雅·采薇》:“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郑玄《笺》:“腓,当作芘(笔者按:芘,同“庇”)。
此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
”孔颖达
《毛诗注疏》:“言戍卒之所庇倚,谓依荫也。
”郑、孔两位学者的解释表明,“腓”通“庇”,庇护。
上举《诗·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其“腓”同样通“庇”。
再看“腓”、“庇”两字的古音情况。
“腓”中古音为並母、微部,“庇”为帮母、
脂部。
並、帮旁纽双声,微、脂旁转迭韵,两字属音近通假[2]662-663。
由此可见,原教材注中所释实为“腓”的假借义,但原注未明确指出其通假关系,使
读者难明词义的产生方式,也无法直接了解词义背后的字词关系,该条解释实际上没有达到注
释应有的效果。
故此条注释应先言明“腓”通“庇”,再解释其在文句里的具体词义。
3.《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注释(31):缪(liáo),缭、盘绕。
(必修2,P32)
按:关于“缪(liáo)”的训释,古辞书或直接训作“缠”,如《广雅·释诂四》
《类篇·纟部》均云:“缪,缠也。
”或认为“缪(liáo)”为“缭”之异体。
如《集韵·筱韵》:“缭,《说文》:‘缠也。
’或作缪。
”《康熙字典·纟部》:“缪,《集韵》朗鸟切,音了。
‘缭’或作‘缪’。
”书证为前汉《司马相如传》:“缪绕玉绥。
”现代辞书多认为
“缪(liáo)”通“缭”。
如《中华字海·纟部》:“‘缪(音辽)’通‘缭’,缭绕。
”用
例即《赤壁赋》中的文句。
《汉语大词典·纟部》:“‘缪(liáo)’通‘缭’,缠绕。
”书
证举宋李演《贺新凉·多景楼落成》词:“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人间世。
”夏承焘注:“缪,缠绕不休。
”
对上述注解,我们有如下认识:其一,“缪(liáo)”“缭”不但语音相近,而且意
义相关。
马叙伦云:“‘缪’盖缭绕之转注字,同为边音。
又声同宵类也。
”[3]9册,第1254页故“缪”可看作“缭”的换声异体字。
其二,既然“缪”“缭”词义有联系,通假之说就不
攻自破。
《王力古汉语字典·纟部》将“‘缪’通‘缭’,表缠绕义”之用法列作备考项,体
现出对两者关系判断的严谨和审慎。
该册教材将“缭”作为与“盘绕”并列的义项,实际上是未分清字际和词义关系,应
改作:“缪”同“缭”,盘绕。
4.《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注释(12):涂,通“途”,道路。
(必修3,P47)
按:涂,本义为水名。
《说文·水部》:“涂,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
”
水道人所由得通度,故古人又用“涂”表道路义。
如《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
上有涂。
”郑玄注:“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涂容乘车一轨。
”
《释名·释道》:“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
”《考工记·匠人》:“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郑玄注引杜子春曰:“环涂,谓环城之道。
”《汉书·礼乐志》:“大朱涂广,夷石为堂。
”颜师古注:“涂,道路也。
”后来“涂”用同“途”,指道路。
《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
”杨倞注:“涂,与途同。
”《尔雅·释丘》:“当涂梧丘。
”
陆德明《經典释文》:“(涂)字又作途。
”五代徐锴《说文系传》卷二十一:“涂,《周礼》书塗路字如此,古无塗字,途,弥俗也。
”
关于“涂”“途”的职能分工,王力先生曾有考辨。
《王力古汉语字典·水部》“涂”字下义项二:“道路。
后写作‘塗’‘途’。
”又于《辵部》“途”字下辨析云:“‘途’字
古代多写作‘涂’‘塗’。
道路一义,三字通用;泥塗一义只作‘塗’;涂抹一义可作‘涂’,又可作‘塗’。
现在‘涂’‘塗’合并为‘涂’,道路一义只作‘途’。
”
由上可知,“涂”最初可表道路义,后该义为“途”字所专,“途”实为“涂”因词
义分化而产生的后起孳乳字,两者非假借关系。
教材“涂”通“途”当校改为:“涂”同“途”。
5.《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注释(5):孰,通“熟”,仔细。
(必修4,P58)
按:孰,本指食物煮熟。
《说文·丮部》:“孰,食饪也。
《易》曰:‘孰饪。
’”
引申指谷物成熟。
《史记·乐书》:“五谷时孰。
”后来文字记录职能发生改变,“孰”借用
作表疑问的代词,并为借义所专,其所表食物熟等义则以加义符“火”的“熟”表示。
古代学
者将“孰”“熟”作为一组异体字或古今字。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孰计其便。
”胡三
省注:“孰,与熟同。
”《广雅·释诂三》:“烂,熟也。
”王念孙疏证:“《说文》:‘烂,孰也。
’孰,亦作熟。
”《经义述闻·尔雅中·馈馏稔也》王引之按:“《汉书·律历志》曰:留孰于酉。
孰,古熟字。
”
因此,“孰”“熟”非通假关系。
“熟”乃“孰”的后起加旁分化字,其部件“孰”
既表义,又兼表声。
《字汇·子部》:“孰,古惟孰字,后人以此字为谁孰字,而于生孰字下
加火以别之。
”《说文·丮部》“孰”下段玉裁注云:“后人乃分别熟为生熟,孰为谁孰矣。
曹宪曰:‘顾野王《玉篇》始有熟字。
’”
教材应将原注释改作“孰”同“熟”,以表示“熟”为“孰”的加旁分化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桁、许梦麟主编.通假大字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李圃.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