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孙子兵法看“现代政商战争”——兵势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孙子兵法看“现代政商战争”——兵势篇
用孙子兵法看“现代政商战争”——兵势篇
原文如下: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之相,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翻译如下:
孙子说: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
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
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
“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
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
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
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
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
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
这就是所谓的“势”。
分析如下:
孙子兵法的《兵势篇》,着重围绕一个“势”字。
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商业战争,我们要理解斗争的阶段性质,即“攻击-反击”的逻辑顺序。
《兵势篇》的内容描述是在为“攻击”这个动作做铺垫和解读,全篇为“攻击”这个动作创造一个明确的词——“势”。
根据
《兵势篇》对“攻击”的“势”的解释,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问题:
1、斗争准备阶段,既在攻击开始前一阶段,要造成什么样的势?
2、斗争过程中,如何维持准备阶段的势?
3、如何形成利己不利敌的势?
这三个问题,是我们站在政治斗争和商业战争的立场形成的,只有把问题代入场景,我们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具体问题的具体解法。
一、斗争准备阶段(攻击前动作),要造成怎样的势?
孙武子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提出了治理和指挥队伍作战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前几篇一直在说的“善战者”对队伍建设的关注因素,这里不懂的大家可以翻回我前两篇回答寻找答案。
这里重申的缘故是因为造势这个动作,是绝对不允许猪队友参加的,这样只会令一个没有吹起来的气球提前泄气。
孙子提到,治理和指挥队伍,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和明确、高效的指挥系统。
这种治理和指挥队伍的方式,在现代政党的日常运作中,有一种经典的操作手法,就是针对专项事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
这种方法的可贵之处正是能让掌权者和权力代理人从其他纷杂的事务中脱身出来,直接针对事件负责,形成解决方案,提高办事效率。
不过,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只是解决问题的前置动作,而不是主要动作。
主要动作还是在于后续的,主要领导人,其中包括决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的领导者,他们之间对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最终确定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孙武子提出程序执行的思路:以实击虚。
用“以实击虚”的思路来看造势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在斗争中,最重要的是队伍的基础素质,其次是情报的数量和真假,最后是作战方法的选择。
孙武子在《兵势篇》中却是将这三者的顺序反过来的,这点我们无从知晓,因为这个顺序的安排,其实是有悖于《孙子兵法》的其他篇章对作战要素重视程度的。
回归问题,造势是为斗争服务的,那么上文提到的三个因素:队伍的基础素质、情报的数量和真假、作战方法的选择。
这三个因素既是“攻击”动作的因素,也是“势”的因素。
要造势,队伍的基础素质是位于绝对地领导地位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不是口号,而是古代伟人智慧与心血的凝结。
有了基础素质优良的队伍,就要造成这样一种“势”:队伍的运作像瀑布一样凶猛湍急、队伍做事过程的发力像雄鹰一样直切重点。
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稳、准、狠、短、平、快。
”这样就能以最少的成本,最优的策略,最快的速度解决己方面临的矛盾。
二、如何维持己方已有的势?
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商战,战争的开始都已经产生了一种势,但是这个势是因何而起,就决定了这个势能持续多久,能产生多大的能量。
正如孙武子所言:“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队伍在战场上的势是队伍实力的集中体现。
纵观历史,我们能发现,在战争初期阶段,有的队伍在战争的初期阶段势头凶猛,不可阻挡,但随着战果的扩大和战线的拉长,队伍就开始展示出乏力和自满的一面。
而有的队伍在开始时,牺牲掉一些人员和资源,但是换来了对敌人的充分了解,了解到敌人的最终目标和战略战术,兵力补给等关键信息,进而做出调整逐步地从小胜扩大到全胜。
战争没有终结之日,队伍的扩张和实力提升也没有停止之时。
有了这个基础的认识,我们对如何维持己方战斗优势就有两个明确的方向了。
一是强调并坚持目的。
队伍明确了的目的,要注意做好队伍外和队伍内两方面的宣传。
在队伍内部宣扬队伍战斗目的的原因是一方面是为了统一队伍思想,让队伍中的权力代理人和战斗员在大方向上始终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队伍中强调战斗目的可以起到稳定队伍,抵冲战斗风险的作用,战斗难免有伤亡,政商战争的伤亡则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伤亡,明确的战斗目的可以让心理压力有发泄口,让经济压力转变为动力。
强调并坚持目的的两个大方面的作用就是以上二者。
二是客观的分析形势。
战争一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所以我们说,素质好的队伍
对战素质差的队伍形成的战斗形势是优势的。
纪律分明、训练有素、指挥合理的队伍在战斗的前期一定是碾压纪律散漫、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的队伍的。
不过,在客观规律中,也有高开低走和低开高走两种不同的形势。
素质高的队伍一定要注意避免高开低走,素质低的队伍一定要创造低开高走的条件。
我们简单说一说高开低走的原因和低开高走的条件。
高开低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基层战斗员的折损虽少,但忽视人员的补充。
一般来说,素质高的队伍在战斗的前期阶段,往往就能在各种大小战斗中取胜。
取胜之后,根据地的维持、战果的保护、反攻防卫等方面的人员安排如果没有提前的规划,那么势必分出一部分战斗员甚至是权力代理人来做取胜后的工作。
所以人员的补充,在战争的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进去,不建议临时分出人手做取胜后的工作,这样不止会让战斗员的数量减少,甚至会在队伍内酝酿一种盲目乐观的氛围,不利于后续战斗的开展。
2、战斗目的(理念)的负面影响过大。
在我国的历史上,农民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和能够满足个人发展的社会制度。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前期他们是为着建立一个公平的“国家”而向清政府宣战,但到了后期,太平天国组织内部的腐化让公平成了空头支票和口号,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必然是走向覆灭。
当然,太平天国运动的战斗目的(理念)是没问题的,但是做不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战斗目的在队伍的内部也得不到完全的执行,那么这个负面影响就从内部开始分裂队伍,在外部压力的压迫之下,很快就会失去反抗能力。
这是打着公平之名,行欺骗之实的战斗目的,所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要让队伍承受相应的代价。
另一个战斗目的(理念)负面影响过大的例子是德意志帝国的灭亡。
纳粹主义让德意志帝国的工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应的军事实力也得以提升。
但在负面上,德意志帝国的性别政策、种族政策和
一众反世界主流政治力量的政策,综合起来让德意志帝国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走向覆灭。
当然,德意志帝国纳粹党的政策负面性分开来可以讲的东西很多,但我们把这些集中起来归纳为战争目的,带入到战争行为中,他们战斗目的的反人类性质就是最大的负面影响,进而让他们在历史洪流中成为反面教材。
用军事战争来举例是为了方便您更明确地理解战斗目的这个概念。
政治斗争的战斗目的,是代表了一定规模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为依托的,商业战争的战斗目的,则是为了更为庞大而深厚的产业布局为基本盘的。
政治和商业发展到现在,战斗目的必须以合法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挑战法律、挑战人心、挑战舆论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三、如何造成利己不利敌的势?
在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有个共同的认识:造势容易消势难。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要利己不利敌,那么我们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必须在舆论上占据某个制高点。
或者是正义战争的制高点,或者是法律范围内的法理制高点,或者是旧制度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期盼,人们迫切需要制度改变来解放手脚。
换言之,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在造势,其实质是借着已经形成的某种势,把它放大了。
在政治斗争中,看清大势是很重要的,只有对大势有了清晰明白的掌握,才能在大势的洪流中,形成自己的支流去推动斗争走向胜利。
举个战国时代的例子,张仪劝说魏襄王。
张仪先前是在秦国任相的,在秦惠王的授意下辞去秦国相,转去魏国做相。
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秦国以最小的代价征服魏国。
当时的天下大势,就如孟子所言,肯定是会统一的,但是谁来统一,就看各国的民心所向了。
此时天下正处于从“分——合”的过程,张仪辅佐的第一任国王不愿意归顺秦朝,反倒联合其他国家一直打到秦国函谷关外。
不过秦国很明白,其他国家现在的所谓联盟其实很虚,一方面各国军事实力确实不如秦国,函谷关久攻不下,各国军队普遍都有畏战心理;另一方面,秦国使用离间计,让各国的合纵阵线焦点集中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各国意见不相
同。
就这样秦国一手军事一手政治把其他各国的合纵阵线击退。
但是秦国也有自己的连横国策,首先联合的是魏国。
前面说过,魏国不愿意加入秦国的连横里面去。
于是在秦国击退六国联军之后,在张仪的建议下,秦国出兵攻打魏国。
这一打之后,张仪就给此时的魏国第二任国王,魏襄王这样说:天下大势目前就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之前的合纵各国攻秦没有任何收获,阵线分裂。
而魏国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战场所在地,秦国一旦和其他各国开战,战场肯定还是在魏国,魏国的国民将被无辜伐戮,长此以往,即使秦国不直接攻打魏国,魏国的国民也会背叛魏国。
就这样,魏国加入了秦国的连横战线,张仪也回到秦国任相。
当然过了两年,魏国又退出了秦国的连横阵线,这个是后话。
但是加入的这两年也给秦国争取了不少战略准备时间,而实打实的代价却只是两三场对魏国的战争。
张仪的操作是借势用势,以小博大的经典操作。
我们分析一下张仪的这些操作,其实根本上来讲,就是中国人常用的“打一巴掌给个糖”的操作。
但是他在给糖的过程中,将天下大势和小国生存结合起来给国家决策层说清,这就让决策层不得不慎重思考了。
而最终使魏国决策层作出决定的,就是天下大势的变化。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放到哪个时代都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