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磐.石(pán) 亘.古(ɡèn) 默契.(qì) 群蚁排衙.(yá)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ɡ)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ɡ)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嘹亮决别繁花嫩叶花枝招展
B.宽敞镶嵌咄咄逼人刻骨铭心
C.云霄感慨不求深解喜出望外
D.祷告徘徊根深缔固恍然大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
B.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
....,于 2012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C.他成为“学习标兵”后,表现更加积极,几乎每节课都肆无忌惮
....地举手发言。
D.汪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
....,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5、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排比,比喻)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拟人)
C.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拟人,比喻)
D.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支。
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走吧?(比喻,反问)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B.③②⑤④①C.③②①⑤④D.③⑤②④①
7、诗文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3)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
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将啮.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遗留、留下、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悟前狼假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儿歌
邓云乡
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
”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
”这都是至理名言。
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
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
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
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
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
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
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
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
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
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地爬行着。
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
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有删改)1.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说:“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感?3.分别说说文中三处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及作用。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
2、秋的济南
付秀莹
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
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
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
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
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
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爬上去摘柿子。
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
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
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
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
夜空深邃,月亮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
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
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
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限的秋意。
群山越发幽静了。
月光满山,月色满怀。
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起来。
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
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小时候乡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黄的。
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是可以亲近的。
这山里的月亮,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广寒宫里去。
张爱玲想必是偏爱月亮的。
小说里常常写到月亮。
月亮成了一对对俗世男女的仰望之物,是镜子里的意象,美丽而缥缈。
女作家虽自认一身俗骨,究竟是有出尘之想的。
次日回到市里,泛舟大明湖上。
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
秋水长天,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别有一种寥落之美。
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依依垂下来,参差披拂,在风里蹁跹不已。
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同啁啾的鸟鸣交织着,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弃舟登岸,去看趵突泉。
趵突泉的盛名,是早有耳闻的,有天下第一泉的美
称。
今年夏天也曾来看过,果然名不虚传。
老舍先生曾断言,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她一半的妩媚。
这是真的。
泉水滋养着这个城市,也浸润着这个城市的心事。
是不是正因了这流动的泉水,才使得济南少了喧嚣的戾气,多了温润明亮的气质呢。
朋友说,早些年,青石板街上走着,随意一踩,就能踩到泉水。
泉城的名字,自然不是浪得的。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试想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地方?
这一回看泉,竟然正遇上一年一度的菊花展。
对于菊花,是暗暗怀着一种偏爱的。
总觉得,人淡如菊这几个字,叫人说不出的喜欢。
倒不是只羡慕菊的高洁,尘世中人,高洁不过是理想罢了。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却是心下追慕的。
满园的菊,在秋风里开得恣意。
各色的菊花,有的认识,更多的却不知芳名。
喝茶赏菊,实在是秋光里的一桩雅事。
看着满眼菊花怒放,泉水绕流,恍惚觉得,莫不是天下的秋色都在济南了。
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同曲水亭街相依偎,街随水走,水伴街行。
青砖黛瓦的老屋,墙壁上有厚厚的青苔,晕染着斑驳的水迹,叫人想起光阴,以及与光阴有关的故事,还有这故事情节深处,流逝的匆匆的面影。
门上大多有对联,词句古雅有味。
记得夏日来时,有浣衣妇人水边忙碌,而今天气寒凉,也不知那浣衣人去了哪里,只见有老人水边廊下,对坐下棋。
廊上挂着鸟笼。
一丛月季,娇艳得无可比方。
阳光晴好,照在水上,有水汽氤氲,恍惚间竟仿佛到了江南水乡。
真是错把济南作江南了。
自然了,若是真的把济南比作江南,到底是小看了她。
这湖光山色树影人烟里,究竟多了北方的清朗寥廓,是齐鲁的气韵。
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
据说,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
早年间,这里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
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
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小吃街了。
随着人潮慢慢走,只见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小吃香气扑鼻,叫人暗咽口水。
小贩吆喝着招徕顾客,人声鼎沸。
谁能想到呢,当年的豪门大院,而今竟成了市井喧嚣的所在。
走在人群里,觉得内心喜悦,安宁。
私心里,实在爱极了这样的烟火气息。
欢腾的,世俗的,有声有色有味,没有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叫人觉出肉身的真实的存在。
然而,芙蓉泉,她还在吗?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
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
一个小院的墙根下。
周围的逼仄拥挤,已不再叫人想到“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了。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光阴和过往,沉在这芙蓉泉深处了。
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
时光如逝水。
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1.选文围绕“秋的济南”重点描绘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选文描写秋天济南月亮的同时,在第5自然段又写到小时候乡下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第6段中找出一句能体现“秋”的特征的句子,并作分析。
4.下面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
5.谈谈你对选文结尾“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一句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
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他们平凡普通。
看似微不足道,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
A
B
B
C
D
B
(1)无案牍之劳形 (2)苔痕上阶绿 (3)谈笑有鸿儒 (4)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5)濯清涟而不妖
二
1.(1) 闭上眼睛
(2) 咬
(3) 确实、的确
(4) 遗留、留下、招致
2.C
3.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4.阴险、狡猾、奸诈。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三
1.雷阵雨时,妈妈抱着孩子在屋里唱儿歌;几场好雨后,孩子们玩蜗牛时唱儿歌。
2.对儿歌的喜爱,对充满童趣的幼时生活的怀念,对老北京风俗的留恋。
3.示例:甲处的语言文白相间,描绘了夏雨忽至时的场景,与孩子们玩耍时活泼轻快的情形相映成趣。
乙处连用了两个相关的比喻,表现了雷阵雨中小院的安稳和小屋的摇撼,烘托出妈妈唱儿歌的安详气氛。
丙处多用叠词,表现了雨后小院花草的自然清新,富有画面感,使下文蜗牛的形象显得更加可爱。
1.①山里看月亮;②泛舟大明湖;③芙蓉泉寻踪。
2.对比,将小时候乡下的月亮与济南的月亮作对比,用小时候乡下的月亮与亲
近来衬托济南月亮的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的特点。
3.句子:“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虽有一种寥落之美。
”
分析:从“芦苇飞白”“满池残荷”描绘出的荒芜变白、荷花残落可以看出已经是深秋了。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落下的情态”比作“一场金以的急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秋天的阳光下,阵风吹落叶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秋天的喜爱。
5.芙蓉泉里的泉水见证着济南的历史变迁,济南历史变迁中“变”的是不同时代产笺不同的“风景”,“不变”的是济南厚重文化的积淀。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