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的流派没有直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思想的背后却隐含着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某种确定。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中国经济究范式的转型,以供求原理分析国内地价与房价的因果关系,解释农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经济中的问题,展望宏观调控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学供求关系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的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从消费者、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等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式进行分析,调查研究中国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根据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工资利润等相关经济情况,评论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给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
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可见供求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就如人体的大动脉和大静脉一样,它们俩之间不但有相互辅佐和制约的关系,并且如大动脉和大静脉对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意义一样。
它是经济学本身的根,是经济学发展与否的关键。
通常,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都是短暂的,一旦供给量增加,价格很快下跌,引起需求量增加,产生新的供求平衡;一旦供给量减少,价格很快上涨,引起需求量减少,也能产生新的供求关系。
不过,这两种新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经济学研
究的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例如,当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社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时,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才是经济学研究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斯密与马克思所说的供求平衡正是经济学研究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所说的供求平衡则是离开了其他行业,孤立地研究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这种方法不可能发现价格的决定规律。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导致大多数行业的供给量都呈增长趋势,又因为竞争会要求每个行业只取得社会平均的投资利润率,因此,经济学研究价格时所说的供给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需求量与供给量属于对应关系,但是,需求量主动增加或减少几乎不可能。
毕竟,一旦需求量增加得超过了供给量,价格将很快上涨,导致想买而买不起的人增加。
最终导致需求量无法增加;反之亦然,一旦需求量减少得低于供给量,价格将很快下跌,导致能买得起的人增加。
最终导致需求量无法减少。
由于需求量不能主动增加或减少,于是,需求量的重要性不能与供给量相提并论。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
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二、供求关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首先说明一下,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需求是消费者购买和欲望的统一。
其需求定理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可分两个类型,分别是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别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指所有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
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
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是厂商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其供给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供给可分为两各类型,分别是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个别供给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个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市场供给指所有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
因此,可以得出供求定理即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
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
需求规律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许求定理。
而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于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三、社会中的供求关系变化的实例分析
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
针对中国的市场的发展,现在所讨论的住房价格问题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供求关系实例。
1、对于地价与房价因果关系的解释,要从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运行的不同角度来分析。
(1)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导致了低价的提升
地价和房价的本质都是一种产权价格,并且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二者不同的是:在国内目前的轻狂下,土地市场所决定的地价更倾向于是一种需求价格。
因为土地的自然供给没有弹性,其实紧急供给受自然攻击的限制,也缺乏弹性。
并且,土地的供给是由政府垄断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地价主要由需求一方决定,需求上升则地价上升,需求下降则地价下降。
而增量市场1中的房价除了取决于需求方面,还要受供给价格的影响。
因为增量的房地产的供给不同于单纯的土地供给,它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必须通过销售价格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支出并获得合理利润,才能维持再生产过程。
因此增量市场中的房价作为一种供给价格不仅仅是买方愿意购买的价格,更应是卖方愿意出售的价格。
进一步地分析,作为需求价格的地价实际上是由引致需求引起的,即由于对土地
产出物的需求导致了对土地的需求,最著名的解释为“玉米法律悖论”。
“玉米法律悼论”说明了地价高是因为玉米的价格高,玉米法律提高了玉米的价格,刺激了国内玉米的生产和对种玉米的土地的需求。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地主们就提高地价来满足对七地的需求。
地价高是玉米价格高的结果,而不是玉米价格高的原因。
“玉米法律悖论”应用到城市房地产市场,我们就可以得出:房价高刺激了对土地的需求,由于土地的供给价格弹性小而导致了地价的升高。
地价的地区差异性同样源于各地房价的不同,即不同的城市由于对房地产的需求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的地价不同。
在各个地区中,由于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导致了各地的建安成本及开发商的利润相差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各地地价的差异主要由房价的差异来反映。
总之,在任一城市中,对增量房地产的需求增加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由于土地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导致地价的上涨。
因此,从需求角度看,地价主要是一种需求价格。
在同一时点,地价高相对房价高而言。
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2)从供给角度来看,地价上涨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
在房地产增量市场中,房地产是一种生产产品,因此房价不仅仅是一种需求价格,更是一种供给价格。
在现实生活中,这主要表现在当有下降压力存在时,房价的变化非常典型,即当市场疲软时,首先减少的是供给数量(开发商不再投人开发建设资金),而不是价格。
因为从房价的形成来看,先有地价,然后经过一个建设周期形成最终的房价。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土地的开发与经营是整个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开发商总是先获得土地的使用权,然后才能进行房开发和经营,即先形成地价,然后产生房屋建设成本,最后形成增量房地产的成本价格(包括合理利润)。
这个成本价格通过当时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后形成真正的增量房地产的交易价格,这个价格一般都高于其成本价格。
由此,上涨的地价迸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但此时的地价与增量房地产的价格并不在一个时点上,而是经过了一个房地产的建设周期,即从供给的角度上看,地价是房价的成本之一,地价上涨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索。
(3)在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中地价与房价的转化
作为市场供求作用的信号,地价与房价反映了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在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地价与房价的转化体现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
场的相互作用中。
在两个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房价和地价的大小。
房价高涨代表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旺盛,当该价格高于房地产产品的成本价格时,便会形成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当市场内的空置房屋不能满足其需求时,对房地产的需求会通过容积率的作用转化为对土地的需求;开发商会依据此时增量市场的价格决定待开发地块的需求价格,当土地的需求价格高于土地的供给价格时,由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土地的交易价格,新的地块被开发;这时的地价经过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转为新的房地产增量的价格,土地增量转为房地产增量,当作为供给价格的房价小于或等于房屋当时的需求价格时,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产生。
房价相等,表明房地产增量市场与土地市场都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论证;实际市场运行过程中,房价总是不能达到相等,席地产市场总是在波动中运行。
2、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业发展情况
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上存在着供求不平衡问题,进而引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分析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发展性。
农业市场供求很不平衡,具体的有土地,产品,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的不平衡,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改变市场的不平衡状况。
小麦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农民增产,供给多于往年,而正常的需求又没有发生增加,使得价格下降,农民总收益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而要么产品的供应大于市场需求,要么市场对特别产品的需求大于供应,在不平衡的市场供求条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举步为艰,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犹显独到。
普通情况下大产量的增加使得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而经过高科技加工增加了附加值的农产品则并不如此:总收益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一般的农作物是缺乏弹性的,他们的可替代品比较多,价格比较便宜,而产业化的经营则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其中的高科技投入使得普通的农作物的精华提取,加工从而提高了其附加值,使其需求弹性增加,市场对高科技的农产品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为保护农民的利益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至于使的大规模的农产品腐烂在仓库中!而高科技的产品则会受的大众的追捧:健康,绿色,营养---------高科技
产品。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
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
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
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
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
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
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
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四、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房地产不存在全面供给过剩,但是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错配。
如果政府能够引导房地产投资从高端住房供给向大众化住房发展,可以把供需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化建设。
同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因此他对解决中国的生产资源不
均衡上有着重大作用,而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农业经济市场上存在着供求不平衡问题,进而引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分析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发展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分复杂。
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供求总量平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要在近些年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的基础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方向。
要更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明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共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为此,中国经济必须坚持走向实际。
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经济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
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
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尹伯成著:《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2、(英)布托著:《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版
3、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摘要]
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的流派没有直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思想的背后却隐含着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某种确定。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的各阶段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观点结合其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在宏观层面上需求和供给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在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re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in economic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lthough the relation was not explicitly analyzed, viewpoint on it behind conclusion and extrapolation can still be found through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viewpoint on the re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s evolvement will b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t last, the conclusion on what the relation should be and what role they play in macroeconomics development will be draw based on the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implement of open policy.
[关键词] 经济学供给需求供求关系
[Key words] E conomics Supply Demand Supply and demand
经济学的一切理论都是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中应运而生的。
西方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革命以及现代凯恩斯主义和新保守主
义的融合无一不是对其当时的经济环境的反映。
在对待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这一问题上,各理论学派在观点上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一、西方经济学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理论发展
1、重商主义
15世纪末16世纪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得商业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对外贸易更加速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壮大,西欧各国的王权和商业资本联盟,出现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各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和措施,促成了重商主义的流行。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获得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主张对国外贸易实行国家干预,多出口少进口。
重商学派也十分注重有效需求,不过更多地着眼于外贸收支平衡,即从流通领域加强国家干预。
从重商主义的观点及政策建议来看,重商主义应该是更加注重供给的。
由于地理大发现,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国际及地区之间的贸易尚未形成,而同时各国各地区之间又存在着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各国、各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缺口(对外地、外国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商业资本就存在着广阔的利润空间,对国外或其他地区的需求稍加满足就能够获得巨额利润。
因而重商主义的“重商”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2、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18世纪,由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重商主义的要求,由此诞生了古典经济学。
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信奉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各种障碍,“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可以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社会利益,使两者协调一致,促进生产的发展
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其后的萨伊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并把斯密经济理论中的非科学成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从全社会来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如果市场上一些产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通过价格机制,使得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的新古典学派和传统的古典学派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较之旧古典学派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在基本观点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崇尚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自行调节,国民经济可以实现均衡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均衡价格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对需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的数量变动敏感地反映着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在供给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组织规模以获取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来提高生产效率,在短期内,需求对经济增长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在长期内,则是成本从而是供给起决定性作用,长期的自由竞争可以形成合理而又较低的价格,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生产,供求之间不可能出现矛盾。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反对国家干预,崇尚市场调节,认为市场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
从两者的观点和政策建议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两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供给一方,因为他们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供需不均衡,因此只要尽可能地增加供给,为供给的增长消除经济障碍就可以取得发展。
从这两个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两者都是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供给相对不足(当时新的供给一旦产生就会被相对强烈的需求所吸收,原因可以归纳为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破产以及工人运动)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蓬勃发展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两者的主张“供给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3、凯恩斯主义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西方经济的振兴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1929—1933年特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