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3课时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串讲法、讨论法,研习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难点:体会赋体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
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

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

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注意正音
五、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六、具体研读教材
分析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名词作状语。

走:达。

3 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而:然而。

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

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辞:离开。

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

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

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

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三)名家评析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

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

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

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
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

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

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第三课时
1.赋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2.本文所体何物?
明确:阿房宫
3.本文如何体物?即从哪几个方面写“阿房宫”,找出相关句段。

自由讨论
明确:
建造(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宫室建筑(覆压三百余里……而气候不齐。


宫廷生活(妃嫔媵嫱……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财宝收藏(燕赵之收藏……亦不甚惜。


被焚毁的原因(嗟乎!一人之心……日益骄固。


焚毁(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从作者用墨(或曰详略安排)来看,写建造只用了两句12个字,写焚毁只用了一句14个字,写被焚毁的原因也只数句而已,大量笔墨花在写宫室建筑,宫廷生活和财宝收藏上,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
明确:极写纷奢。

铺陈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有深度。

5.语言与手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押韵(铺采摛文的体现)
6.总结前三段。

前三段体物。

阿房宫是一种象征。

作者从阿房宫的建造直至毁灭,看出的是天下治乱、家国兴衰的道理。

7.写何志?
明确:不爱人者必爱国。

(正反两反面)
毋使后人复哀后人(借古讽今,写作目的)
8.总结
9.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六国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苏洵敢于直言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设想:
1、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课后苏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
的理解,锻炼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

例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

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

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

这也是历史兴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

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出:板书:《过秦论》、《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
板书课题:六国论
3.三篇文章虽属同一题材,但论述侧重点不一样。

前两篇侧重论述,秦亡的教训,后一篇侧重论述六国灭亡的教训。

主题也不一样:《过秦论》中心论是什么?
[仁义不施而改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4.这三篇文章虽然同话一个话题,但时代各不相同:
板书:
《过秦论》―――西汉初年(汉文帝)
《阿房宫赋》――晚唐(唐敬宗)
《六国论》―――北宋(当时统治者)
为什么同一件事,后来人老去唠叨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富国强,这种定作动机叫[借古讽今]
《过秦论》(汉初。

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劝汉文帝“安民”休养生息;
《阿房宫赋》(晚唐。

杜牧)――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对唐敬宋大兴土木发出警告;借古讽今
《六国论》(北宋。

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5.当时的时代背景到底怎样呢?
看PPT:
6.有关作者:
1)看注解①;
2)补充(教参)
二.教学课文第一段:
1.生字词,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


2)这个论点指出了什么?
[六国灭亡的原因。


3)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是从哪两方面?
[反面和正面。

反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

]教师讲评:这句话排除“兵”和“战”的因素,强调“赂”是真正原因。

全句
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

4)接下来引出两个分论点。

哪两个?请用原文回答。

六国破灭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

5)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6)引导背诵。

三.教学课文第二段:
1.生字词:厥jue 暴pu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7)总结段意: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分三小层:
一层:诸候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二层:赂秦的情形和结果――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三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9)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
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0)看幻灯片《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11)引导背诵。

先分层背,再联起来背。

第二课时
四.教学课文第三段:
五.1.生字词:赢yíng洎jì谗chán诛zhū邯郸hán dàn 郡jùn殆dài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总结段意: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三小层:
一层:单说齐国灭之产原因,(指出齐虽不曾赂秦但“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保全。


二层: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既不“赂秦”也不“与赢”而有“用兵之效”,但其灭亡的原因:燕则“以荆卿为计”;赵则“洎牧以谗诛”,
“用武不终”;客观上则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其灭
亡是“诚不得已”。

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
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
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
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全面深入地论
证了中心论点。

4)这一段共11句,试列出本段11个句子之间的结构图。

①②③―――齐国灭亡的原因;
⑤⑥燕国灭亡的原因;
④合说燕、赵当初不赂秦⑩总说燕赵灭亡的原因⑾合说三国灭亡
⑦⑧⑨讲赵国灭亡的原因
6.引导背诵。

五.教学课文第四段:
1.生字词:为.wéi国者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总结段意:
[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


2)引导背诵:本段共三句话,1句“呜呼”;2句“悲夫”;3句“为国者。


六.教学课文第五段:
1.生字词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生字词
1)概括段意:
[讽谏北宋王朝。


2)教师讲析:将六国情况和北宋情况相对比,暗示北宋力量比六国更强。

委婉地警告北宋统治者,切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题旨,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3)引导背诵:
七.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形象(2段中的形象语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八.板书设计:九.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