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宁夏中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宁夏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读
发布:马凌涛时间:2011-4-14 23:43:44 来源:吴忠教育信息网点击:1432讨论:1
2011年宁夏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读
一.说明的变化
语文积淀和语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因此积累部分仍以此为考查重点。
因为这类试题测量的是学生的语言机智,所以其命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需要学生能运用已有经验和智慧去尝试这种变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课标的明确要求,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题正是承载这种理念的理想题型,所以,重视对作为学生语言以及文化积淀的重要凭借的背诵默写篇目的考查,也是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尺度。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与资讯作为语文的考查的关注点,目的是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使学生不脱离
生活与社会,进而使综合素质得以真正提升。
这类考查以渗透题型为定位,即命题的角度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具有较强的语文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整合。
中考语文由活而新的题型一般也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而且分值在逐年增大。
二.命题的走向
(一)分值的调整
1.作文分值为40分。
2.由语文知识(包括默写)、情境写话、信息提取三类试题构成的积累题分值加大。
3.课内阅读适当减少1—2道简答题,适当增大文句疏通与翻译的分值权重。
4.适当加强对基础字词识记、理解的考查。
(二)考点梳理
字(词):
注重汉字感知能力的考查和汉字美的熏陶,力求将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词语:
图表信息转换:
修辞:
作家作品:
此次课程改革旨在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现在语文学科中,不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增加了名著导读内容,并且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从而使以往相对封闭的语文课程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并且有了量的要求。
为了坚持这一正确导向,名著导读依然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而且直击真阅读,旨在纠正当前语文教学以做题取代或挤压读书的流弊。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
作文:
(三)试题特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宁夏中考命题说明的规范下,经过多年不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宁夏中考语文试题日趋稳定成熟,考试要求明确,考试内容清晰,考试重点突出,试卷结构流畅,不仅在立意、布局、取材、设题诸方面做到有理有据、科学安排,而且在对中考性质和作用的把握,以及在巩固新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等方面也有坚实的着力点,充分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体现了基础与能力相兼顾,回归与突破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很好地发挥了命题考试的积极导向功能。
1、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三大主题确定安排考试的核心内容与权重结构,形成了积累、阅读、作文为支撑的试题模板,并在此框架下,力求凸显语文学科最具价值、最鲜活、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使考试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之上。
2、科学地处理了课内外之间的关系,既根据学习难度、分量与特点合理划分课内外考查的比重,对古诗文、作家作品等以考课内为主,同时又重视语文学习的迁移性,将文字浅显、内容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坚持考课外,这样就有效杜绝了考熟题、背课文答案、炒冷饭的弊端,在提高了试题信度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3、为纠正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点不清晰、教学内容似是而非笼统模糊以及概念张冠李戴、术语标签满天飞等时弊,题干的设计更具针对性与指向性,并特意用关键字加粗的形式提醒考生,以此实现彰示命题意图、指明答题思路的目的,这些努力与用心既对今后课堂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又利于提高初三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4、为了捍卫语文学科“开放而充满活力”的个性品质,焕发语文学科魅力,中考语文命题在素材的选择方面,紧紧围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科特点来量身定做,注重材料本身的核心价值,并且在如何发挥其各自功能上做了很好的划分,纠正了偏离材料特质旁顾其他非主流因素命题所存在的可能
的缺陷。
5、合理利用语文考试的育人功能,有限发挥其教育作用。
鉴于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与考试中,往往习以为常而又难逃其咎的是过度说教,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渐淡出而成为另类,针对这一现状,宁夏中考语文命题中坚持突出美育,倡导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以达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感悟生活、提升人生品位的育人目的。
6、就教育评价与测量理论而言,为保证考试应有的效度,必须处理好温故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其具体的操作策略必然是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让创新有基点、有台阶、有层次,做到使所命制的试题既实又活,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积累”部分的试题命制上,我们尽量使看似“死”的知识具备情景化的、致用的特征,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意识与要求成为可抓、可落实的实际。
7、鉴于当前学生作文缺乏生活、远离生活以及杜撰套作成风的功利化弊端,我们在阅读考查以及在写作水平的考查上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按学生现有理解水平以及教材经典范文示范风格来选取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使学生的借鉴吸纳与消化产出相对称,也使教教材真正成为用教材教的起点、凭借与归宿。
8、关于课内文言诗文的考查内容,特别注意到两个特定背景,一是不仅重视古诗词的默写背诵,而且还考虑到其作为阅读篇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始终不放松对古诗词作阅读考查;再一个是,由于阅读考查所选材料均为课内有默写背诵要求的教读篇目,所以命题时一箭双雕,摒弃了惯常那种提供语段、降低教学要求的不明智做法。
9、在作文题目的命制上,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力避成人化和坐而论道蔓延的趋势,看重学生应有的那份童真与童趣,同时,将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搭配,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相搭配,一定程度上,在拓宽了考试作文范围的前提下,也留给学生充分的择优发挥的余地。
10、在坚持阅卷公平、严肃、合理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制定方面刚性与弹性两个维度,做到刚柔相济,给分有理扣分有据。
譬如对课内诗歌赏析题,命题时就考量到古典诗歌内容手法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虽然给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与发挥空间,让学生“自选角度”作答,但在给出参考答案时,则最大限度地能尽其详,给出六、七个答案,这在目前其他开放性试题中还是难以见到的。
11.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而言,城乡兼有,程度各异。
那么,命题时合理
规避这种差异则非常必要,不然,考试公平和效度问题在考试的命题之初就失去保障。
因此,语文中考命题,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背景差异,慎重选择具有地域色彩、专业色彩和前沿科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的阅读载体,做到命题材料为学生提供的机会相对均等,难度适宜,最大程度地取得公信,保证试题的难度与效度符合要求。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从语文题目设置来看,具体化、清晰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除了若干探究性、开放性强的试题外,阅读简答题基本上都提示有一个明确的答题切入点,而且关于内容的、手法的或者是要求理解的还是分析评价的都非常明确。
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对题干的具体所指心中没数,把语文的诸多提法混为一谈,因此无从聚焦问题,也就不能很快整理出答题思路了。
此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当前教学中没有一个清晰、明了、分学段的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的内容与要求框架,所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教什么”上存在明显缺陷。
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这一课”“这一册”“这一学段”的具体教学任务,力避大而笼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做法,为学生如何“治学”作出示范;另一方面,要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着眼点出发,同步关注学生在“这一课”“这一册”“这一学段”的具体所得,进而达成目标。
2、就语文学科质量而言,语言面貌、语言质量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
但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以及在语言方面的修养明显不够,语言运用的意识与习惯还跟不上,特别是作为“答案”这种特征明显的书面语言在学生笔下较多停留在“毛坯化”阶段,因此,由于表达跟不上而错失了很多得分的机会,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准确了解、把握、化解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语言发展的目标做出规划并逐一落实在教学之中。
3、从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看,作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要有“真情实感”。
而目前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但凡提笔作文,那就无论是些什么首先要能得有“微言大义”,否则作文就显不出档次,就入不了流。
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所以学生在作文中渐渐养成了拔高主题、代人立言、迎合他人等
不良习惯,从而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抒发己见的立场与能力,使得为文造情、宿构套作的浮躁文风大行其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显然与教育的育人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作文中倡导有真切的感受、朴素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尤为重要。
4、中考语文对“积累”部分的考查,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变“死”考为“活”考,即主要体现为依托情景从“致用”的角度考“知识”,也就是更强调从语境、语感和语言机智的角度去考知识,并保持这种考查方式主流化。
但从试卷“积累”部分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见识有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高,集中反映出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太过封闭、中学生涉猎范围越来越窄、所学东西越来越死、功利性等现状,解决的办法除了政策、环境等的综合治理外,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摒弃把教书当成做题的短视的做法,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开放的、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浸润与文化滋养。
附:
2010年宁夏中考语文命题考查双向细目表
2011年宁夏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读2011-04-16 14:33:18| 分类:教育案例|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说明的变化
语文积淀和语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因此积累部分仍以此为考查重点。
因为这类试题测量的是学生的语言机智,所以其命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需要学生能运用已有经验和智慧去尝试这种变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课标的明确要求,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题正是承载这种理念的理想题型,所以,重视对作为学生语言以及文化积淀的重要凭借的背诵默写篇目的考查,也是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
要求的重要尺度。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与资讯作为语文的考查的关注点,目的是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使学生不脱离生活与社会,进而使综合素质得以真正提升。
这类考查以渗透题型为定位,即命题的角度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具有较强的语文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整合。
中考语文由活而新的题型一般也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而且分值在逐年增大。
二.命题的走向
(一)分值的调整
1.作文分值为40分。
2.由语文知识(包括默写)、情境写话、信息提取三类试题构成的积累题分值加大。
3.课内阅读适当减少1—2道简答题,适当增大文句疏通与翻译的分值权重。
4.适当加强对基础字词识记、理解的考查。
(二)考点梳理
字(词):
注重汉字感知能力的考查和汉字美的熏陶,力求将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词语:
图表信息转换:
概括提炼新闻(消息):
修辞:
作家作品:
此次课程改革旨在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现在语文学科中,不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增加了名著导读内容,并且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从而使以往相对封闭的语文课程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并且有了量的要求。
为了坚持这一正确导向,名著导读依然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而且直击真阅读,旨在纠正当前语文教学以做题取代或
挤压读书的流弊。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
作文:
(三)试题特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宁夏中考命题说明的规范下,经过多年不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宁夏中考语文试题日趋稳定成熟,考试要求明确,考试内容清晰,考试重点突出,试卷结构流畅,不仅在立意、布局、取材、设题诸方面做到有理有据、科学安排,而且在对中考性质和作用的把握,以及在巩固新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等方面也有坚实的着力点,充分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体现了基础与能力相兼顾,回归与突破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很好地发挥了命题考试的积极导向功能。
1、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三大主题确定安排考试的核心内容与权重结构,形成了积累、阅读、作文为支撑的试题模板,并在此框
架下,力求凸显语文学科最具价值、最鲜活、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使考试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之上。
2、科学地处理了课内外之间的关系,既根据学习难度、分量与特点合理划分课内外考查的比重,对古诗文、作家作品等以考课内为主,同时又重视语文学习的迁移性,将文字浅显、内容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坚持考课外,这样就有效杜绝了考熟题、背课文答案、炒
冷饭的弊端,在提高了试题信度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3、为纠正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点不清晰、教学内容似是而非笼统模糊以及概念张冠李戴、术语标签满天飞等时弊,题干的设计更具针对性与指向性,并特意用关键字加粗的形式提醒考生,以此实现彰示命题意图、指明答题思路的目的,这些努力与用心既对
今后课堂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又利于提高初三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4、为了捍卫语文学科“开放而充满活力”的个性品质,焕发语文学科魅力,中考语文命题在素材的选择方面,紧紧围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科特点来量身定做,注重材料本身的核心价值,并且在如何发挥其各自功能上做了很好的划分,纠正了偏离材料特质
旁顾其他非主流因素命题所存在的可能的缺陷。
5、合理利用语文考试的育人功能,有限发挥其教育作用。
鉴于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与考试中,往往习以为常而又难逃其咎的是过度说教,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渐淡出而成为另类,针对这一现状,宁夏中考语文命题中坚持突出美育,倡导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以达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感悟生活、提升人生品位的育人目的。
6、就教育评价与测量理论而言,为保证考试应有的效度,必须处理好温故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其具体的操作策略必然是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让创新有基点、有台阶、有层次,做到使所命制的试题既实又活,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积累”部分的试题命制上,我们尽量使看似“死”的知识具备情景化的、致用的特征,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意识与要求成为可抓、可落实的实际。
7、鉴于当前学生作文缺乏生活、远离生活以及杜撰套作成风的功利化弊端,我们在阅读考查以及在写作水平的考查上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按学生现有理解水平以及教材经典范文示范风格来选取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使学生的借鉴吸纳与消化产出相对称,也使教
教材真正成为用教材教的起点、凭借与归宿。
8、关于课内文言诗文的考查内容,特别注意到两个特定背景,一是不仅重视古诗词的默写背诵,而且还考虑到其作为阅读篇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始终不放松对古诗词作阅读考查;再一个是,由于阅读考查所选材料均为课内有默写背诵要求的教读篇目,所以命题时一箭双雕,摒弃了惯常那种提供语段、降低教学要求的不明智做法。
9、在作文题目的命制上,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力避成人化和坐而论道蔓延的趋势,看重学生应有的那份童真与童趣,同时,将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搭配,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相搭配,一定程度上,在拓宽了考试作文范围的前提下,也留给学生
充分的择优发挥的余地。
10、在坚持阅卷公平、严肃、合理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制定方面刚性与弹性两个维度,做到刚柔相济,给分有理扣分有据。
譬如对课内诗歌赏析题,命题时就考量到古典诗歌内容手法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虽然给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与发挥空间,让学生“自选角度”作答,但在给出参考答案时,则最大限度地能尽其详,给出六、七个答案,这在目前其他开放性试题中还是难以见到的。
11.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而言,城乡兼有,程度各异。
那么,命题时合理规避这种差异则非常必要,不然,考试公平和效度问题在考试的命题之初就失去保障。
因此,语文中考命题,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背景差异,慎重选择具有地域色彩、专业色彩和前沿科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的阅读载体,做到命题材料为学生提供的机会相对均等,难度适宜,最大程度地取得公信,保
证试题的难度与效度符合要求。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从语文题目设置来看,具体化、清晰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除了若干探究性、开放性强的试题外,阅读简答题基本上都提示有一个明确的答题切入点,而且关于内容的、手法的或者是要求理解的还是分析评价的都非常明确。
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对题干的具体所指心中没数,把语文的诸多提法混为一谈,因此无从聚焦问题,也就不能很快整理出答题思路了。
此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当前教学中没有一个清晰、明了、分学段的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的内容与要求框架,所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教什么”上存在明显缺陷。
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这一课”“ 这一册”“ 这一学段”的具体教学任务,力避大而笼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做法,为学生如何“治学”作出示范;另一方面,要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着眼点出发,同步关注
学生在“这一课”“ 这一册”“ 这一学段”的具体所得,进而达成目标。
2、就语文学科质量而言,语言面貌、语言质量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
但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以及在语言方面的修养明显不够,语言运用的意识与习惯还跟不上,特别是作为“答案”这种特征明显的书面语言在学生笔下较多停留在“毛坯化”阶段,因此,由于表达跟不上而错失了很多得分的机会,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准确了解、把握、化解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语言发展的目标做出规划并逐一落实在教学之中。
3、从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看,作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要有“真情实感”。
而目前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但凡提笔作文,那就无论是些什么首先要能得有“微言大义”,否则作文就显不出档次,就入不了流。
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所以学生在作文中渐渐养成了拔高主题、代人立言、迎合他人等不良习惯,从而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抒发己见的立场与能力,使得为文造情、宿构套作的浮躁文风大行其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显然与教育的育人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作文中倡导有真切的感受、朴素
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尤为重要。
4、中考语文对“积累”部分的考查,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变“死” 考为“活”考,即主要体现为依托情景从“致用”的角度考“知识”,也就是更强调从语境、语感和语言机智的角度去考知识,并保持这种考查方式主流化。
但从试卷“积累”部分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见识有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高,集中反映出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太过封闭、中学生涉猎范围越来越窄、所学东西越来越死、功利性等现状,解决的办法除了政策、环境等的综合治理外,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摒弃把教书当成做题的短视的做法,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开放的、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浸润与文化滋养。
附:
2010年宁夏中考语文命题考查双向细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