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ESP课程构建之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ESP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及第三批录取院校。
它的发展为企业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层次,推动了我们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极其迅速,然而专业素养高且实践性强的英语人才极其缺乏。
以 ESP 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专业相关的学习和深造,还有利于促进他们成为既通晓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加适应国际化的人才需求。
1 ESP课程教学理论
专门用途英语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区别于普通英语 EGP (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其教学主张始于 1960 年,依托于功能主义理论和“语域”理论而展开的新观点。
它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的英语课程,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和专业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行业英语( 又称为专业英语) ,其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以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报关英语等偏文科类的课程居多,而工程英语、计
算机英语、科技英语等偏理工类的课
程鲜有涉及。
ESP 教学理论下教学不
再强调语句、语法及单词的熟练掌握,
而是借助于专业英语学习掌握实际生
活中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2 ESP课程在国内大学的教学状况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种,
即 EGP 和 ESP。
从我国英语教育的现
状和社会需求来看,EGP 定位于基础
知识建立初级阶段即小学、中学阶段;
而 ESP 应定位于高等教育培养阶段。
我国对 ESP的关注始于1980 年初,直
至 1995 年左右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才加
大深度和广度,且社会极其缺乏复合
型人才,故而再次将 ESP 教学推向研
究高潮。
例如,蔡基刚( 2004: 27) 提
出: ESP 与双语课程( 英语版的专业课)
应相互配合与补充,配置好知识教授
重点,并且做好教师分配( 专业教师担
当双语课教学、外语教师担当 ESP 教
学) ,从而实现专业性知识和语言性能
力的协调发展和提高。
戴明忠( 2009:
128) 等人指出: 采取合作式教学模式实
现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究其
原因是因为专业教师缺乏高水平的英
语教学能力,但是专业知识十分丰富、
深厚、扎实; 而英语教师缺乏专业性知
识,但英语教学能力十分娴熟、语言
能力较强。
故而若协调配合实现两者
的融合统一,构建 team co – operation
教学模式则能实现其语言能力和专业
知识的提高。
严玲、陈胜( 2009: 314)
则预测,“英语专业教学与 ESP 教学相
结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等等
以上这些观点与论述为大学英语
ESP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
但是我国
ESP 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完善的理论和
良好的实践成效,如何以 ESP 为导向,
探究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特别是探究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学
生的教学模式,满足时代需求和经济
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强又熟练掌握外
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 我国构建ESP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构建ESP课程尽管对我国应用型
本科人才培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
依笔者研究,在构建的过程中有以下
问题值得思考。
3.1 职业沟通能力
大学 ESP 课程中不断强调在职
业情境中成功沟通所要求的能力这个
概念,可是这个能力到底指什么呢?
这有待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Cummins
(1979)建立了基本人际沟通技能(BICS)
与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二分法
理论。
前者指的是在朋友、家人和同
事们之间使用日常非正式语言的技能。
而后者则指的是使用学术语言并使之
有意义所要求的语言水平。
BICS 所使
用的情况,所表达的意思相对易懂,
而 CALP 则在提供较少线索的情境中
使用。
Kristen Gatehouse(2001)通过
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发现在职业目标情境中,要成功进行
交流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使用特定职
业情境的特定术语的能力;使用更加
通用学术技能的能力;使用日常非正
式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所以大
学 ESP 课程开发者的任务就是确保将
这三种能力整合到课程设计中。
因为
ESP 要求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而且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不是静态的,所
以不可能期望课程开发者能够为特定
学习群体,找到上述各项能力的完善
平衡。
实际上,这一责任大部分还是
落到了授课者的身上。
而授课者能否
明确学习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所
有学习者能够接受到平衡的语言能力
学习,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2 语言习得与专业知识习得
在 ESP 课程设计过程中,时间分
配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即多少
时间花在词汇和内容知识的获取上,
多少时间花在培养语言技能上。
在课
程时间分配上,教师可能会发现在课
应用型本科大学ESP课程构建之探讨
文/范小华
下转53页>>
堂上很难把握知识内容的讲解和语言知识的讲解时间分配,建议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更好地将很多活动揉合在一起。
大学 ESP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专业相关的互动,教师要尽量提供帮助,以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专业领域知识。
这就要求ESP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积极参与 ESP课程的学习。
因为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我们不能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
3.3 教材开发
现实的教材开发中,教材开发者往往不会将 ESP 看成是一种方法,而只是一门要教授的科目,所以很多时
候课程材料不可避免地被拼凑起来,
一些内容直接从别的地方直接搬过来,
这样的教材似乎材料来自真实生活,
但随意拼凑的内容,决不能算得上真
正的 ESP 教材。
Johns (1990:91)认为没有 ESP
课文真得能配得上这个名字,唯一真
实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材料资源
库,供所有 ESP教师使用。
无论学习
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熟悉有用的授课
材料,是成长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部
分。
ESP 资源中包括真实的材料、ESL
材料、ESP
材料和教师自创材料。
所以在大
学 ESP 教材的开发中,如何选择这些
材料,如何整合,怎样才能让这些材
料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不失
真实性,这还需要很多的实践。
总之,如何在应用型本科大学中
实施 ESP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既具有
良好英语知识有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应
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课
题。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
[2] 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
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9(02).
[3] 罗娜.制约我国ESP教学的主
要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外语教
学,2006(01).
作者单位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基础课部
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
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
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
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
②积极情感方面。
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
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
③学识方面识。
“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
教师只
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
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
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
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
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
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
个原则: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
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
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
这就
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
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
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
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
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
通常情况下
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
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
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
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
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
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
②提高
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
应将结
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
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
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
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
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
受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
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
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
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
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
容。
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
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
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
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
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
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
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
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
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福元,赵梅赏.当前大学语文教
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语文
建设,2014(12).
作者单位
厦门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