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临床效果观

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临床比较优势。

方法:选取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临床收治的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为46例。

观察组不放置双J管,给予盐酸坦索罗辛;对照组放留置双J管。

观察和比较(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2)两组患者的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发生率。

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尿频尿急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显著。

结论:在临床针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盐酸坦索罗辛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是临床治疗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理想方法之一。

标签:盐酸坦索罗辛;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1]:在针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相关研究过程中,报道显示对于术后是否留置双J管各方说法不一。

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患者在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比较上存在差异[2]。

鉴于此,我院针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处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探索,将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与传统放置双J管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临床效果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次研究在此背景下,为了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临床比较优势,选取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临床收治的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基线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92例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患者被作为本次研究的入选研究对象。

92例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如下:(1)性别分布: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0例;(2)结石位置分布:左侧结石患者52例,右侧结石患者40例;(3)年龄分布: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43.87±12.87)岁。

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具体详见表1。

1.2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观察组均不放置双J管,给予盐酸坦索罗辛0.4mg/d,1次/d,连用1周;对照组常规留置双J管。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2)两组患者的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3.1 for Windows 软件包。

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尿患者共计12例,对照组治疗后血尿患者共计20例,血尿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数据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治疗后尿频尿急患者共计5例,尿路感染患者共计1例,对照组治疗后尿频尿急患者共计18例,尿路感染患者共计6例,尿频尿急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显著。

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3]:在针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方式。

具有显著众多的临床优势: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手术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所遭受的创伤程度,同时患者的结石粉碎效果更好,手术中的出血量的水平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尽管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上述比较优势,但是术后患者仍不可避免的出现由于炎症以及水肿等原因而导致的输尿管不完全性梗阻,进而致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症状缓解受阻[4-5]。

既往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置入双J管可以对不完全梗阻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预防。

但是这种方法的引入却大大提升了患者术后血尿、尿频尿急和尿路感染发生比率。

不仅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临床研究发现[6-8]:盐酸坦索罗辛属于α受体阻滞剂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已经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6-8]: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分布的α受体较高,采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具有临床疗效。

可以作为取代双J管的临床替代方案。

并且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相关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从本文比较数据上看,采用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患者,手术时间和血尿持续时间均被大幅缩短,患者的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发生率水平均大幅降低。

这一数据结果与国内外比较数据结论一致。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在临床针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盐酸坦索罗辛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是临床治疗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理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孙兆林,刘军,等. 盐酸坦索罗辛在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应用. 山东医药,2008,48(26):74-75.
[2] 赵雪志,孙清,印荣,等. 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盐酸坦索罗辛的应用观察. 山东医药,2010,50(18):81-82.
[3] 杨成宇,闫惠忠,王慕华,等. 盐酸坦洛新缓释片与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在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辅助排石中作用的比较.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4):452-453.
[4] 赵建华,王晨宇,罗勇. 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段小结石的临床研究.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16(5):470-471.
[5] 谭国鹏,李促进,谭文根. 盐酸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中的作用. 实用医药杂志,2010,27(5):409-410.
[6] 申军,常青,吴栖岸,等. 自拟排石1号方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对比观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108-109.
[7] 田良,唐金娥. 肾石通丸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60例. 医药导报,2013,32(9):1179-1180.
[8] 余丰,罗怀景,张建龙,等. 盐酸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刊,2013,48(7):7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