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9古诗两首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句诗的意思是: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夜书所见》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寂: 想象:
异乡—异客—倍思亲
思乡怀亲
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作业设计: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 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 情 操,或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第五页,共50页。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
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
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
,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 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 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萧萧:_____ 促织:_____ 挑: _____ 篱落:_____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王维:字摩诘,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ì féng jiā 异 逢 佳 bèi chā 倍 插
忆 异逢 佳 倍遥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 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
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 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 《观书有感》。
写
看见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cù
促
促 深
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 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九相关的诗句
九相关的诗句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唐·李白
6、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古朗月行》唐·李白
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宋·陆游
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日登高》唐·王勃
1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 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 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 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jī
yì n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 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 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了,连树 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 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 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 里觉得更加寒冷。
9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 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 “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我” 知道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深夜的篱 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 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起家乡的 亲人。“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 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 会发现只少了“我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站在高处, 他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 ), )……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 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 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 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 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 会发现只少了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独异在客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每思逢亲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遥高知处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遍一插人茱。萸/少一人。
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 的。
读完这首诗,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画面?
画面一
九月九日这一天,长安。王维来到大
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
路过大院,看到别人亲朋相聚,举杯
痛饮,而他(
)。
这个时候,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
பைடு நூலகம்
情更加强烈了。
画面二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 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 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王维,字摩 诘。唐代诗 人、画家。 北宋苏轼称 赞他“诗中 有画,画中 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 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
9 古诗两首
18
重
zhònɡ
chónɡ
(
)(
)
整理课件
19
望庐山瀑布
整理课件
20
日照香炉生紫烟
整理课件
21
望庐山瀑布
整理课件
22
日照香炉生紫烟
整理课件
23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理课件
24
朝辞白帝彩云间
整理课件
25
千里江陵一日还
整理课件
26
两岸猿声啼不住
整理课件
27
资料
叶圣陶《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整理课件
29
香炉峰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 南边,山峰重叠,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 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 阳光照耀下有紫色的雾气升 腾,异常美丽。
整理课件
30
结束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14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cí)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línɡ)一日还。 两岸猿(yuán)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chó
万重山
一日还
轻松喜悦
整理课件
16
对比带点字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2、千里江陵一日还
整理课件
17
还
hái
huán
(
)(
)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10
导入
白帝城
整理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教师通过范 读,赛读,领读多 种读的形式,让学 生通过读感悟诗人 的心境和当时的心 情,培养学生良好 的独立感悟能力。
三、指导书 写。
诗人情感。 10.教师诵读古诗,学生闭眼感 受。 1.本诗有两个生字朋友正等着我 们。(五方面教学)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情感。 10.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的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了什么?
的。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2.齐读课题。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2016 年 9 月 18 日
杜晓梅
使用者
杜晓梅
教研组长 李日升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 时 第 1 课时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写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必做题。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识。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四、布置作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记好作业,课下完成
业。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课下巩固。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9古诗两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字摩诘(jié),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 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 乡就在这一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 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 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 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 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9、古诗两首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 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 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 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夜书所见
• 夜晚写下自己的见闻
《夜书所见》 “书”是什么意思?
• “书”(shū):书写,描 写 • 促(cù)织(zhī):蟋蟀 (shuài),蛐蛐儿
萧萧 (xiāo xiāo) 梧叶(wú yâ) 篱落(lí luò ) 知道(zhī dào) 寒声( hán shēnɡ ) 客情(kâ qíng ) 挑促织(tiǎo cù zhī) 灯明(dēng míng)
【解读】
•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 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 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 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 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 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秋与夏
知有儿童挑促织
• 知:猜想,料想。 • 挑:①:tiāo 挑水、 挑担 ②:tiăo 挑拨、挑动、挑 头 • 促(cù)织:蟋蟀, 蛐蛐 • 料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挑(tiāo)①挑选②挑剔 ③扁担的两头挂东西 挑(tiǎo)①用竹竿等东西支起 ②用细长的东西拨
夜深篱落一灯明
• 篱落:篱笆(ba) • 夜深了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 灯火。
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 夜晚的篱笆下有一盏灯 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 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有儿童挑促织 是_______________ ,由此想起了 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看是 了 时 候 尽 一 到〄 那 也 跟 管 看 的诗 美 是 小 已 〄 忽 景人 好 这 伙 经 原 然 象起 的 样 伴 很 来 透 〄身 童 的 们 晚 是 过 表坐 年 无 一 了 几 窗 达到 〄 忧 起 〄 个 户 自书 此 无 捉 却 孩 〄 己桌 时 虑 蟋 玩 子 他 思前 此 啊 蟀 得 用 看 念〄 刻 〃 、 十 细 到 家在 一 可 捉 分 枝 不 乡寒 个 时 蝴 投 从 远 的冷 人 光 蝶 入 缝 处 心的 远 过 、 。 穴 的 情秋 离 得 逮 诗 中 篱 。夜 家 飞 小 人 小 笆 里乡快鱼不心间 提〄〄的禁翼有 笔漂自快想翼盏 写泊己乐起地灯 下在早情自捉火 自外已景己蟋〄 己。告〄小蟀仔 所于别那时〄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9古诗两首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感到寒 冷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⑤篱落:篱笆。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碰到。 遥知兄弟登高处, 倍:加倍。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 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 “重九”。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 寿,又叫“老人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 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王维客居长安,今西安和咸阳一带,山指华山, 王维家乡在太原祁,今山西永济西) ◆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是可以做中药的 果实,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三上9古诗两首 公开课课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 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 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 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 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 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 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 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 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 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 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 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 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一阵阵 发出 觉 令 不禁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
他忽然看到 料想
, 。
一阵阵 秋风 吹动 梧桐树叶, 发出 沙沙 的声音,让人感 阵阵寒意 觉 ,江上的秋风 令 作者 不禁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料想 。
夜书所见
(南宋)叶 绍 翁
逢
我会认:
促 忆 异 佳 倍 插
逢
我会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 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 乡的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字词,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10、风筝一、学习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二、教学重点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1、学习第4自然段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2、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板书设计:10、风筝做放找11、秋天的雨一、学习目标: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
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
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前准备:1、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
(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二、配乐朗诵,初步感知1、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三、逐节朗读,想象动情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4、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b、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c、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d、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e、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f、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g、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h、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四、习写生字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课外作业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复习检查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二、谈话启发,拓展活动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