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课文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雨》课文教学反思
《山雨》课文教学反思1
《山雨》是一篇短小但极为优美的散文。
雨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要用美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倒也不是一件易事。
在课堂上,我投入地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中有关“雨”的段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大家笔下不同的“雨”。
对于这篇课文的定位,我想没有什么要解读的东西,主要还是在于朗读和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中渗透语言训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引导朗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
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
师:这句话是不是排比句?
生:不是。
师:我们能否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使它成为一句排比句,然后放入文中,自豪地读一读。
(学生就动笔写了起来。
)
生1:我补的是:跟着一朵朵芬芳的野花”
生2:(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原句中的‘山风’和‘云雾’都是可以动的,这‘野花’
不能动,雨怎么跟呀,因此这句不好。
生3:跟着一阵阵幽幽的清香。
生4:“一阵阵”已经用过了,最好不好重复,因此要用“一阵阵”“一缕缕”以外
的词。
生5:我觉得可以用“一丝丝”。
大家对“跟着一丝丝幽幽的清香”还比较满意,就把这个分句补到了书上,然后一起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
那位学生显得特别自豪。
随后,又有学生相出“跟
着一声声隐约的音响”,我们觉得也挺适合的,就也一起写在了书上,加以肯定。
第二个训练点是在第二自然段中,“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这里连用了连个“传来”,我觉得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进行
换词练习,于是就让学生想一想,后面一个“传”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学生们开动脑筋,换了好几个,例如“飘”“飞”“送”最后大家一起商定,觉得“滚”来最合适。
其实,课文的另外好几处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例如很多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挖掘,这里不再展开。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感觉文章所描述的景物美之外,更要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积累和利用美的语言文字的欲望和能力。
《山雨》课文教学反思2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
神奇的想象和联想。
清新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时间紧,我在教学语言和板书注意“精”讲,要使学生明白,还不能哆嗦,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出现精神分散现象。
因此教学此课时,我首先明确提出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读懂课文。
板书也是突出以上问题设计的。
最后,我还安排了仿写,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
我在教学中,赏读课文后,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