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共1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c17ab02e3f5727a4e962f6.png)
12.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 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 我们选用碎冰 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缓 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把碎蜡 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 装置如图3-2-8甲所示.
2
课堂演练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典例精练 【例1】把冰水混合物放到一个-2 ℃的房间里,它将 ( B) A. 继续熔化 B. 继续凝固 C. 既不熔化也不凝固 D. 无法判断
3
模拟演练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B ) A. 冰在太阳下化成水 B. 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C. -40 ℃的水银变成0 ℃的水银 D. 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熔化过程中要__吸__ (填
“吸”或“放”)热,温度_不__变___.
7
课后作业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1. 冰的熔化温度是0 ℃,则0 ℃的水 ( D )
A. 一定是液态
B. 一定是固态
C. 一定是固液共存
D. 前三者都可能
2. (2017哈尔滨)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 )
A. 松花江里冰雪消融的过程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第 2 Hale Waihona Puke 熔化和凝固1课前预习
1. 物质一般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固__态_、 _液__态__和__气_态__. 物质从_固___态变成_液___态的过程叫熔化,它是一个_吸__ 热过程,它的相反过程叫_凝__固_,是一个_放___热过程. 2.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在这句 话中,水结冰属于_凝__固__现象,冰雪消融属于_熔_化__现象. 3.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吸__热,温度_保__持__不__变__,同种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相__同__(填“相同”或“不同”); 晶体熔化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要_吸__热__,二是温度必 须达到_熔__点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升_高___,所以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_熔__点__.
第三章第2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
![第三章第2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22ea2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f.png)
材料不需要染色,B错误;黑藻的叶片由一层细胞构成,一般取一片幼嫩的小叶直接
制成装片观察,C错误;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可以加快细胞代谢,使细胞质的
流动速度加快,叶脉附近水分供应充足,细胞代谢快,容易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所
以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并选取叶脉附近的细胞观察,有利于观察到实验现象,
D正确。
C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与该过程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5
D
S在细胞内依次经过的结构是核糖体→ 内质网→ 囊泡→ 高尔基体
→ 囊泡→ 细胞膜
判断
√
×
方法帮丨关键能力构建
题型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例10 [经典题|图示分析]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解析】情境信息提取、转化是解题关键
选项
题干情境信息转化及分析
判断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合
成多肽链→ 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
A
→ 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进一步加工、折叠→ 内质网“出芽”
√
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 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
B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为细胞内的需能
反应提供能量,蛋白P的合成是一个耗能过程,需要线粒体的参与
√
续表
选项
题干情境信息转化及分析
判断
2基因被敲除后,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培养液中的蛋白
C
P含量显著降低→ 蛋白P为分泌蛋白,没有LRRK2蛋白的参与,蛋白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e931f2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1.png)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2-2023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2-2023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1c25b5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8.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熔化和凝固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6月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态,并初步了解三种物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3.知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4.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5.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能分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6. 能解释自然界中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教学内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并认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能通过熔化温度变化曲线图区分晶体非晶体,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难点】重点是设计实验并能准确操作实验仪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以及凝固规律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表演开水结冰的小魔术观察并思考通过小魔术吸引学生兴趣,进入新课。
二.物态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师分发冰块,让学生用手握住冰块,感受冰块的变化。
感受冰块的温度,并观察冰块在手中状态的变化通过切身感受冰块的变化,初步感知物态变化中物质的温度和状态的变化。
2.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53页物态变化内容,并适时讲解物质存在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揭示本节课主题。
阅读课本内容三.冰的熔化和凝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提问:能否通过实验让冰块能快速熔化,并记录冰块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发生的变化。
结合问题,讨论本次实验所需要的解决的几个问题:实验如何做,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中要观察现象和记录的数据,组员如何分工,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达成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2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实验。
学生结合课本图3.2-1分组实验,并在表袼中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记录冰熔化时温度变化。
八上地理第三章第2节笔记
![八上地理第三章第2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6bb15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7.png)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2节《土地资源》3.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类型齐全、草地比重较大、耕地比重小。
方法总结我国的人地矛盾①耕地少,难以利用土地多;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③由于人为破坏,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使人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④后备耕地不足,从而加剧了以上问题。
这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2:地区分布不均1.耕地和林地的分布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
(1)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及低缓的丘陵。
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等地形区。
(2)林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山区。
集中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区及东南部东南丘陵的人工林区。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2.草地的分布: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3.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西部内陆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知识点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流失严重。
人均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2公顷降至目前的0.09公顷,耕地总面积已经逼近国家规定的18亿亩(即1.2亿公顷)红线。
耕地减少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
(2)草场退化: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有160多万平方千米,风沙蔓延导致许多地方的牧场、良田和村庄被毁坏、埋没。
第三章第2节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第2节总路线和基本纲领](https://img.taocdn.com/s3/m/5d57b6eef8c75fbfc77db249.png)
讲话》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 义革命总路线的手迹。 义革命总路线的手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对象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 国主义、 封建主义、 国主义 、 封建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 对象
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和奴役 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动力
中国革命的四大动力
•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主 要动力 •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动摇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双重身份: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双重身份: 首先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首先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其次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其次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 对象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慈 禧
袁世凯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 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革命的动力 民族资本主义,--革命的动力 资本主义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 并非因为它是资 本主义,而是它与国家政权结合, 本主义,而是它与国家政权结合,与帝国主 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极强的垄 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极强的垄 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代表着一种极为反 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 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 的发展。
第三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cffb43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d.png)
一、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二氧化碳
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 固态 做物态变化。
液态
氧 气态
二、熔化和凝固
蜡烛燃烧
河水结冰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海波
石蜡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 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 杯、试管、温度计、停表、搅拌器 实验方法:水浴法,目的是使物质均匀受 热。
古龙:冰比冰水冰。
状态
固 固 固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 液 液
石蜡熔化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28 35 41 45 47 48 52 56 61 66
状态
固 固软 软 稠 稠 液 液 液 液
分析与论证
温度/℃
55
.
50
45
图象。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 在方格纸上描点,用平滑的线将这些 点连接起来。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确定的温度。同一种物质的凝 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温
温
度
度
D
E
F
图:物质 凝固时的 温度变化 曲线
O 甲 晶体
G 时间
乙 非晶体时间ຫໍສະໝຸດ 想想议议:图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 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小资料: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标准大气压)
结论:海波有固定的熔 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 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51dc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04.png)
7.总结反馈,巩固提高:课堂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熔化、凝固的定义,解释它们与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熔化、凝固的微观机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在过程中的变化。
3.讲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强调不同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不同,举例说明。
4.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纠正错误。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熔化、凝固知识的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讨论中提出新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课件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c3337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7.png)
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一些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纯铁 1535 钢 1515 灰铸铁 1177 铜 1083 金 1064
进行实验: (1)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记录数据。
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
6
0
A
时间/分
2
4
8
10
温度(℃)
冰的熔化曲线
熔点
(凝固点)
(液态)
(固态)
(固液共存)
吸热升温
12
14
吸热温度不变
B
C
D
吸热升温
固态
液态
海波的熔化图象
t/℃
⑤分析作出的图象,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 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 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
(1)了解实验装置,如何使用酒精灯和温 度计。 (2)明确步骤。
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滴、钢铁熔化、冰熔化为水等。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
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先熔化再凝固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器材:带铁夹的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海波,试管,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湿抹布. 石棉网的作用:使物体均匀受热
熔化图象
第三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021b15d880eb6294dd886c11.png)
4.以下关于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它的凝固温度高
B.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但有一定的凝固点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解析】选C。同一种晶体的熔化温度与凝固温度相同,A错;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B错;晶体在 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D错C对。
46 48 48 44 46 47
48 „ 50 48 „ 54
5.实验分析: (1)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请 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 点。
提示:海波在开始加热时,随着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
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但温 度保持不变,熔化后,随着不断吸热,温度又不断升高。石蜡 没有明显的熔化前、中、后之分,随着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 高。 参考答案:海波: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保持不 变;熔化后,温度又继续升高。
)
A.冰和水
C.玻璃和石蜡
B.铜和固态水银
D.海波和松香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认识
和了解。晶体属于固体,水属于液体,所以A错误;玻璃、石 蜡、松香都是非晶体。故选B。
2.(2012·上海中考)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
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
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 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参考答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分析海波和石蜡熔化的图像, (1)海波和石蜡熔化的图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_______。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9de781d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4f.png)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认识熔化与凝固一、考点突破[来源:Z。
xx。
k ]1. 明白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能够转化的,明白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生活、生产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3. 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明白物质的状态与熔点(凝固点)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能够辨别熔化与凝固现象及相伴着的吸、放热过程。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
三、考点精讲一、熔化和凝固(重点)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变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归纳·整理】熔化和凝固是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过程,判定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和凝固,关键是看物质是由固态变液体,依旧由液态变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两个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覆盖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分析:要判定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关键要看物质是不是从固态变为液态。
选项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选项B 露水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C雾也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D 雪是固态,不是液态,因此本题应选A。
答案:A二、晶体和非晶体1.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发觉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整齐的、有规则的,冰、食盐、石墨、金属等差不多上晶体。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非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差不多上非晶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5f2e1f4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7e.png)
第2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和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三、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在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3、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1]、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等;[2]、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等。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固定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熔化吸热][1]、晶体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2]、非晶体熔化图像:熔化特点:不断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6、液体凝固[凝固放热][1]、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固定温度叫做凝固点。
[2]、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液体凝固形成晶体的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4]、液体凝固形成非晶体的图象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拓展]在晶体中加入其他物质时,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会发生变化(一般会降低)。
比如冬天常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来降低冰雪的熔点,从而加速除冰过程。
【典型例题】类型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A.春天河里的冰雪化成了水B.夏天清晨,花叶上的露水C.秋天,笼罩大地的雾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点拨】辨别物态变化,首先确定物体开始的状态(固、液、气),物体最后的状态(固、液、气),然后根据物体变化的名称来判断。
大学物理第3章第2节-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
![大学物理第3章第2节-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1c84e5c9bb4cf7ec4afed0c0.png)
用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处理问题 (i) 确定研究对象 (单一刚体、刚体系、刚 体+质点); (ii) 确定是对点还是对轴; (iii) 受力分析 (外力) 并求各力的力矩; (iv) 求初、末状态的角动量; (v) 用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对 点或对轴) 列方程求解.
例3.9 一半径为 R 、质量为 m 的匀质圆 R 盘平放在粗糙的水平面 上. 设盘与桌面的摩擦因 数为 , 令圆盘最初以角 速度0 绕过其中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旋转, 问它经过多少时间才停止转动? 解 圆盘与桌面间有摩擦, 在转动过程 中受到摩擦力矩的作用, 对圆盘上半径为 r 宽度为 d r 的圆环, 受到的阻力矩为
解 受力分析 N N 人: m M 重力 mg R 支持力 N1 mg 转台: 重力 Mg 支持力 N 2 Mg 合外力为零, 不产生力矩, 角动量守恒.
2 1
设转台沿逆时 M 针转动, 对地的角速 度为 , 人沿顺时针运 动, 人对转台的角速度为 , 则人对地的角速度为 . 转动惯量 2 I MR 2 转台: 2 I mR 人:
dM f rd f
f ( d m) g d r (d m) g m d S d r ( d S ) g
m
R
m r (2 rd r ) g 2 R
m R 2 , d S 2 rd r
m
R
角动量守恒
I I ( ) 0
M
R
m
MR mR2 ( ) 0 2
2
解得
2m M , M 2m M 2m
当人在转台上跑一周时
第三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三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7e48643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7.png)
你听说过“一山不容二虎”这个谚语吗?请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解释这个谚语中 的道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活动1 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依据下面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分别 是什么? 【提示】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
2022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明确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逐步完 善物质与能量观。
2.通过探究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掌握定量分析法等科学分析方法,提升科学探究 素养。
3.通过探究学习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
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D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3.珠江三角洲某一桑基鱼塘使用蚕粪作饲料来喂鱼。假设蚕同化的能量为105 kJ,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鱼从蚕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为(A )。
2.能量的传递、转化和散失: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② 呼吸作用 中以 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③ 生长、发育和繁殖 等的生 命活动,其中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的形式被④ 分解者 分解;另一部 分则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⑤ 下一营养级 。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⑥ 单向 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⑦ 递减 ,能 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⑧ 10%~20%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 不超过⑨ 5 个营养级。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https://img.taocdn.com/s3/m/04d4767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6.png)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我设计这节《熔化和凝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是难点,因为需要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状态变化。
而实践活动则是重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如温度计、熔化实验装置、凝固实验装置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冰块、水、石蜡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熔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熔化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象,让他们理解熔化的原理。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对熔化和凝固原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实践情景的方式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这个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3章第2节替代定理
![第3章第2节替代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5ff0ce9ec3d5bbfd0a7467.png)
一、替代定理 内容:在给定的任意一个线性或非线性电路中,如
果已知第k条支路的电压uk和电流ik 。则该支路可以 用下列任意一种元件去替代: (1)电压为uk的电压源; (2)电流为ik的电流源。 (3)阻值为Rk=uk/ik的电阻元件. 替代后,电路中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值。
举例说明:
ik + uk -
N1
N
ik
ik
is=ik
1
+ uk -
N1
+ uk -
新电路和原电路的联接完全相同.
ik
N1
+ uk -
N
ik + uk is=ik
ik
1
N1
+ uk -
替代前后KCL,KVL关系相同,其余支路的u、i关系 不变。用uk替代后,其余支路电压不变(KVL),其 余支路电流也不变,故第k条支路ik 也不变(KCL)。 用ik替代后,其余支路电流不变(KCL),其余支路 电压不变,故第k条支路uk也不变(KVL)。 注意: 1.替代定理既适用于线性电路,也适用于非线性 电路。
解:图(a)电路中包含一个电容,它不是一个电阻电路。可 以用电流为iC(t)=2.5e-tA的电流源替代电容,得到图(b)所示
线性电阻电路,用叠加定理求得:
10 2 i1 (t ) A 2.5e t A (2.5 1.25e t )A 22 22 10 2 i 2 (t ) A 2.5e t A (2.5 1.25e t )A 22 22
5Ω + 5V -
i3 20Ω + us=u3 i2
i1 1.5 A,i2 0.5 A,i3 1A
第三章 第二节 织物组织
![第三章 第二节 织物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24d78a3cbd64783e09122b8f.png)
经组织 点常用 符号
组织循环的起始点
⑤绘制组织图时,只需绘出一个组织循 环图即可。 ⑥一般都以第一根经纱和第一根纬纱 的相交处作为组织循环的起始点。
经
(甲)
(乙)
图(甲)是平纹织物的意匠图,图(乙)斜纹织物 的意匠图,图中用箭头A和B标出织物组织的一个组织 循环。箭头B左侧的经纱根数为Rj ,称为完全经纱数; 箭头A下面的纬纱根数为Rw ,称为完全纬纱数。
④纬浮长:连续浮在经纱上的纬纱长度。
6.组织循环(完全组织) 组织循环: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的沉浮规 律重复出现为一个组成单元时,该组成单元称为 一个组织循环或称为一个完全组织。 或当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的排列规律达到 循环重复时的最小单元。
思考:图中最小单元需几根 经纱和几根纬纱?
答:最小单元需2根经纱和2根纬纱。
2∕1 斜纹
3∕1 ↗斜纹
3∕1 ↖斜纹
1∕3↗斜纹
(5)斜纹织物外观
织物表面呈较清晰的左斜或右斜斜向纹 路。通常正面呈右斜纹,而反面呈左斜纹。
牛仔布正面
牛仔布反面
①正反面外观不同,如正面↗,反面↖ ②交织次数比平纹少,织物手感较软。 ③织物比平纹厚而密。光泽、弹性、抗 皱性比平纹好。 ④耐磨性、坚牢度不及平纹织物
(3)平纹组织织物特点
②正反面的外观效应相同,表面平坦,花纹单 调。 ③在相同规格下,与其他组织织物相比最轻 薄。 ④织物不易磨毛、抗勾丝性能好。 ⑤可织密度最小(可密性差)、易拆散。 由于经纬纱交织次数多,纱线不易靠得太 紧密,因而织物的密度一般不会过大。
表面光泽:
平纹<斜纹<缎纹
应用举例
平纹组织
三原组织
斜纹组织
变化、联合组织
第三章第二节:现场报道
![第三章第二节:现场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6cd9574769eae009581becd3.png)
四、现场报道的解说
• 说什么 介绍:报道开头地点、时间、事件概貌/ 介绍:报道开头地点、时间、事件概貌/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背景材料 描绘: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 描绘: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人物外 貌 串联: 串联:事件的片断之间要有过渡性的解说 评议:不可太多太直, 评议:不可太多太直,通过描绘现场情 景来表达
第三节 现场报道采制要求
一、现场报道对体裁自身的要求 • 一般没有写作过程,要求记者边看边 一般没有写作过程, 说 • 现场报道只能有一个新闻现场 • 新闻报道主述人身份必须是记者 • 现场报道的长度要求
二、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 高标准的即时描述 • 情绪饱满、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和准 情绪饱满、 确、流畅的叙述能力 • 抓住真实的、典型的音响,不搞虚 抓住真实的、典型的音响, 拟的音响 • 选好报道的位置,重视背景音响 选好报道的位置,
不同点: 不同点: • 记者对时间的表述不同 • 对音响的要求不同 • 对口播的要求不同 • 对人称的表述不同 • 出人物采访录音的方式不同
• 开头:及早交代新闻事件的时间、地 开头:及早交代新闻事件的时间、 点以及为什么等要素。 点以及为什么等要素。 • 主体:一般采用顺叙方法,结构顺序 主体:一般采用顺叙方法, 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 • 结尾:把新闻事件的结果交代清楚, 结尾:把新闻事件的结果交代清楚, 给听众以完整的概念, 给听众以完整的概念,并使之有所回 味深思
第二节 现场报道
第一节 现场报道的定义
定义: 定义: • 记者在新闻现场将音响采集(包括对 记者在新闻现场将音响采集( 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现场当事人的采访)与解说同步完成 的一种广播新闻样式。 的一种广播新闻样式。 • 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集音 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过 响、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 过 去又称“口头报道” 去又称“口头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 +∞
1 π x π y = lim 2 + arctan + arctan y → +∞ π 2 2 3 2 1 π x ( x ∈ (− ∞, + ∞ ) ) = + arctan π2 2
j
( i = 1, 2, ⋯ )
∑ P {X = x , Y = y } = ∑ p
i j j
ij
同理,随机变量 Y 的分布律为: 同理, 的分布律为:
P. j = P Y = y j = ∑ P X = x i , Y = y j = ∑ pij
i i
{
}
{
}返回主目录ຫໍສະໝຸດ §2边缘分布已知联合分布律求边缘分布律
边缘分布也称为边沿分布或边际分 布. 已知联合分布函数求边缘分布函数
设二维随机变量
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 如果 ( X , Y )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 则它的分量 X
( X , Y )的分布函数为
F ( x , y ),
返回主目录
则分量 X 的分布函数为
FX ( x ) = P{X ≤ x} = P{X ≤ x, − ∞ < Y < +∞}
Y X 1 2 3 4
1
1 4 1 8 1 12 1 16
2 0
1 8 1 12 1 16
3 0 0
1 12 1 16
4 0 0 0
1 16
返回主目录
§10
边缘分布
例 2(续) 可得 ( X , Y )与 X 及 Y 的边缘分布律为
Y X 1 2 3 4
1
1 4 1 8 1 12 1 16 25 48
X 以及Y 的边缘分布律也可以由 下表表示
Y X x1
x2
y1
p11 p21
y2
p12 p22
… … … … …
yj p1 j p2 j
⋮
… … … … …
pi⋅ p1⋅ p2⋅
⋮
xi
⋮
pi1
⋮
pi 2
⋮
pi⋅
pij
⋮
⋮
⋮
p⋅1
⋮
p⋅2
⋮
返回主目录
p⋅ j
p⋅ j
§10
边缘分布
例 2 已知二维随机变量的联 合分布律如下,求 合分布律如下, X 和 Y的边缘分布律。 的边缘分布律。
(
y−y 0
)
0< y<1 其它
注意: 注意: 1、根据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求关于变量 x 的边缘 、 概率密度时, 积分, 概率密度时,需要对另一个变量 y 积分,而积 的函数, 分的上下限一般是关于 x 的函数,即求出的边 缘概率密度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 缘概率密度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 的函数 2、边缘概率密度一般要根据题意写成分段函数的 、 形式。 形式。 3、在每一个分段表达式后面写上变量 x 的取值范 、 围。
§10
边缘分布
同理, 同理, Y 的边缘分布函数为
FY ( y ) = lim F ( x, y )
x → +∞
1 π x π y = lim 2 + arctan + arctan x → +∞ π 2 2 3 2 1 π y ( y ∈ (− ∞, + ∞ ) ) = + arctan π2 3
(X ,
Y )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y=x2
解: (1) 随机变量 X 的边缘密度函数为 当 0 < x < 1 时, f X ( x ) = =
+∞ −∞ x
o
+
1 x
∫ f ( x, y )dy = ∫
6dy = 6 x − x 2 ∫
x2
x2
−∞
∫
x
2
x
+
+∞
∫
x
(
)
返回主目录
§10
边缘分布
6 x − x 2 所以, 所以, f X ( x ) = 0
由 F X ( x ) = P {X ≤ x } = F ( x , + ∞ ) =
x
−∞
∫
+∞ ∫ f (u , y )dy du −∞
得
f X ( x) =
+∞
−∞
∫ f ( x, y)dy
返回主目录
已知联合密度函数求边缘密度函数
同理 F Y ( y ) = P { ≤ y } = F (+ ∞ , y ) Y
2 0
1 8 1 12 1 16 13 48
3 0 0
1 12 1 16 7 48
4 0 0 0
1 16 3 48
pi ⋅
1 4 1 4 1 4 1 4
p⋅ j
返回主目录
已知联合密度函数求边缘密度函数
对于二维连续型随机变 量 ( X , Y ),已知其联合 密度函数为 f ( x, y ),
的边缘密度函数: 现求随机变量 X 的边缘密度函数: f X ( x )
x y F ( x, y ) = A B + arctan C + arctan 2 3
(− ∞ < x < +∞ , − ∞ <
y < +∞ )
试求:⑴.常数 A 、 B 、 C ; 试求:
的边缘分布函数. ⑵.X 及 Y 的边缘分布函数.
解: ⑴.由分布函数的性质 ,得
(
)
又随机变量 X 的边缘密度函数为
f X (x) =
1 2π σ 1
( x − µ1 )2 −
e
2 2σ 1
(− ∞ < x < +∞ )
返回主目录
随机变量 Y 的边缘密度函数为
fY ( y ) = 1 2π σ 2
( y − µ 2 )2 −
e
1
2 2σ 2
(− ∞ <
y < +∞ )
1 ( x − µ1 )2 ( y − µ 2 )2 exp− = + f X ( x ) ⋅ fY ( y ) 2πσ σ 2 2 σ 2 2 σ1 1 2
这表明, 相互独立; 这表明, r = 0 ⇔ 随机变量 X 与Y 相互独立;
2 二元正态随机变量 N µ 1, µ 2, σ 12, σ 2, r
(
)
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 件为 : r = 0
§2
边缘分布
结 论 (一)
二维正态分布的边缘分布是一维正态分布. 布是一维正态分布.
( X, Y ) ~ N (µ1, µ 2, σ 12, σ 22, r )
§2
边缘分布
• 边缘分布函数 • 边缘分布律 • 边缘概率密度
返回主目录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的定义
( 或者 Y )是一维随机变量,因此 ,分量 X ( 或者 Y ) 是一维随机变量, 也有分布. 也有分布.我们称 X ( 或者 Y )的分布为 X ( 或者 Y ) 的边缘分布. 关于二维随机变量 ( X , Y )的边缘分布.
y>0 y≤0
第四章 正态分布
第三节 二维正态分布
设二维随机变量
f ( x, y ) = 1 2πσ 1σ 2 1 − r 2
则 ( X , Y )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 X , Y ) ~ N (µ 1,
µ 2, σ 12, σ 22, r )
( x − µ 1 )2 2 r ( x − µ 1 )( y − µ 2 ) ( y − µ 2 )2 1 ⋅ exp − − + 2 1 − r 2 σ 12 σ 1σ 2 σ 22
xe − x 所以, X 的边缘密度函数为 f X ( x ) = 所以, 0
⑶.当 y > 0 时, fY ( y ) =
+∞
−∞
∫
f ( x, y ) dx = ∫ 6 x dx = 3 y 2
0
y
3 y 2 所以, 所以, Y 的边缘密度函数为 f Y ( y ) = 0
§2
边缘分布
例 4 设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 X , Y )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cx 0 < x < y < 1 f ( x, y ) = 其它 0 试求:⑴.常数 c; .X 及 Y 的边缘密度函数. 试求: ⑵ 的边缘密度函数.
解: ⑴.由密度函数的性质 ,得 1=
+∞ +∞ −∞ −∞
§10
边缘分布
对于二维离散型随机变 量 ( X , Y ),已知其联合分布律为
已知联合分布律求边缘分布律
Pij = P X = x i , Y = y j
{
} (i,j = 1, 2, ⋯)
的分布律: 现求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律:
Pi . = P {X = x i }
Pi . = P { X = x i } =
π π 1 = F (+ ∞, + ∞ ) = A B + C + 2 2
返回主目录
§10
边缘分布
x π 0 = F ( x, − ∞ ) = A B + arctan C − 2 2
π y 0 = F (− ∞, y ) = A B − C + arctan 2 3 1 π π 由以上三式可得, 由以上三式可得, A = 2 , B = , C = . π 2 2 ⑵. X 的边缘分布函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