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410期--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_杨军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出土于壁龛、甬道和墓室东 部。 东龛出土均为三彩风帽俑,多已残缺;西龛 出土三彩风帽俑、女立俑,单彩动物、模型等;墓 室和甬道内出土三彩天王俑、镇墓兽、文官俑、 武官俑、骑马俑、文吏俑、牵马(驼)俑、女立俑、 马、骆驼,以及陶器、铜器、金银器和墓志等。 棺 床南端有一漆盒,仅存漆皮,无法提取。 女性头 戴冠饰,已散乱。
■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图二三 单彩羊(M1 ∶ 14)
图二四 单彩猪(M1 ∶ 10)
图二五 单彩狗(M1 ∶ 5)
图二六 单彩鹅(M1 ∶ 8)
图二七 单彩鸭(M1 ∶ 13)
图二八 单彩鸡(M1 ∶ 4)
背上。 牛屈腿平卧,其下配一椭圆形带孔底座。 施 绿 、 褐 、 白 色 釉 。 通 高 79.2、 座 高 21.6 厘 米 (封二 ∶ 1;图三 ∶ 1)。 标本 M1 ∶ 75,头微右侧, 戴盔,盔顶饰桃形缨饰,双眉紧锁。 通高 75、座 高 21.3 厘米(封二 ∶ 2;图三 ∶ 2)。
图三五 银下颌托(M1 ∶ 115)
釉,衣领施黄褐色釉;马施黄褐、绿、白色釉。 长 35.1、 通高 42.9 厘米(图一三、 三九 ∶ 2)。 标本 M1 ∶ 86,女俑头梳高髻,小眼,抿嘴。上着半臂, 腰系带,下着裤,足蹬履。 两臂下垂置于马鞍 上。 马长鬃披向左侧,络头、鞍鞯俱备,立于长
图三六 冠饰(M1 ∶ 114) 35
36
图三 八 三彩武官俑(M1 ∶ 80)(约 1/8)
戴风帽,外披翻领长袍,腰系带,足蹬履。 两臂 弯曲抱于胸前。 袍施浅棕黄色釉,衣领施绿色 釉。 高 27.3 厘米(图一六、四二)。
单髻女立俑 7 件。形制基本相同。 头梳单 髻,小嘴。 上着圆领窄袖襦衫,肩披帔帛,下着 高腰曳地长裙。 两臂屈肘,拱手于胸前。 标本 M1 ∶ 89,上 身 施 绿 色 釉 ,下 身 施 黄 褐 色 釉 。 高 24.2 厘米(图一七)。标本 M1 ∶ 90,施绿色釉。 高 26.9 厘米(图一八、四三 ∶ 1)。
第③层:垆土层,厚约 0.6 米。 黑褐色土,土 质坚硬,呈块状结构,内含少量杂物。
③层下为生土层。
二 墓葬形制
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土洞墓,坐
北朝南,方向 186°。 墓葬平面呈刀形,由墓道、 过 洞 、天 井 、壁 龛 、甬 道 和 墓 室 组 成 ,残 长 18.4 米,墓室底距现地表约 9 米(图二)。
文吏俑 7 件。 形制基本相同。 标本 M1 ∶ 100, 头戴冠, 眉目清秀。 身着交领宽袖长袍, 腰系 带,下着裤。 右手握拳置于腰间,左手置于 腿侧,拳心 有插孔 ,作 持 物 状 , 站 于 方 形 踏 板 之 上 。 通 体 施 绿 色 釉 。 通 高 29 . 4 厘 米 (图一四、四〇)。
睁,嘴微张,露齿。 身着圆领宽袖袍,腰系带,下 着裤,足蹬靴。 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置于腰 侧,立于带孔底座上。 袍施黄褐、绿色釉。 通高 88.8、座高 13.2 厘米(图一一、一二、三八)。
骑马俑 4 件。 标本 M1 ∶ 101,头戴幞头, 高鼻深目,络腮胡。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足蹬靴。 两臂微屈作持缰状,骑于马背上。 马头配络头, 鞍鞯齐全,立于长方形薄踏板之上。 俑袍施黄
图七 三彩镇墓兽(M1 ∶ 74) 28
图八 三彩镇墓兽(M1 ∶ 74)侧面
■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图九 三彩文官俑(M1 ∶ 79)
图一 〇 三彩文官俑(M1 ∶ 79)侧面
图一 一 三彩武官俑(M1 ∶ 80)
图一 二 三彩武官俑(M1 ∶ 80)侧面 29
2014 年·第 10 期
2014 年·第 10 期
图三 七 三彩文官俑(M1 ∶ 79)(约 1/8)
方形薄踏板之上。 俑上身施绿色釉,下身施黄 褐色釉;马施白、黄 褐 色 釉 。 长 34.8、通 高 41.4 厘米(封三 ∶ 2;图三九 ∶ 3)。 标本 M1 ∶ 84,俑上 半身及马头皆不存, 无法修复。 长 26.6、 残高 28.4 厘米。
图一 三 三彩骑马俑(M1 ∶ 82)
图一四 三彩文吏俑(M1 ∶ 100)
图一 五 三彩牵马(驼)俑(M1 ∶ 85) 30
图一 六 三彩风帽俑(M1 ∶ 29)
■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图一 七 三彩单髻女立俑(M1 ∶ 89)
图一 八 三彩单髻女立俑(M1 ∶ 90)
图一 九 三彩双髻女立俑(M1 ∶ 16)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 4.3、宽 3.62、残高 1.75 米。 墓室四壁平直,底部平整。 根据四壁保 存现状,推测墓室顶为穹隆顶。 墓室西部有砖 砌棺床,以 3 层条砖平铺而成,长 4.3、宽 2.4、高 0.24 米,砖长 36、宽 16、厚 6 厘米。 棺床上有木 棺,根据朽痕判断应为两棺,东西并排放置。 西 侧 木 棺 ,长 2.4、宽 0.7、棺 板 厚 0.07 米 ;东 侧 木 棺 保 存 略 好 于 西 侧 木 棺 ,长 2.4、宽 0.72~0.76、 棺板厚 0.08~0.1 米。 西侧棺内人骨保存较 差, 葬式不清;东侧棺内有 1 具人骨,为女性,仅存 头骨和部分肢骨,头向北。
■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1
2
图三 三彩天王俑
1. M1 ∶ 76 2. M1 ∶ 75 (均为 1/8)
1
2
图四 三彩镇墓兽
1. M1 ∶ 73 2. M1 ∶ 74 (均为 1/10) 27
2014 年·第 10 期
图五 三彩镇墓兽(M1 ∶ 73)
图六 三彩镇墓兽(M1 ∶ 73)侧面
图二九 单彩碓(M1 ∶ 2)
图三一 铜剪(M1 ∶ 127)
图三二 银罐(M1 ∶ 128)
图三〇 铜烛台(M1 ∶ 110) 34
图三三 银碗(M1 ∶ 118)
■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图三四 银高足杯(M1 ∶ 125)
褐色釉,马施黄褐、白、绿色釉。 长 34、通高 40.8 厘米(封三 ∶ 1;图三九 ∶ 1)。 标本 M1 ∶ 82,头戴 幞头,圆脸。 身着翻领窄袖长袍,足蹬靴。 两臂 微张作持缰状,骑于马背上。 马头配络头,鞍鞯齐 全,尾上翘,立于长方形薄踏板之上。 俑袍施绿色
1米
图二 M1 平、剖面图 1、13、15. 单 彩 鸭 2. 单 彩 碓 3. 单 彩磨 4、7、11. 单彩鸡 5、6. 单彩狗 8. 单彩鹅 9、10. 单彩猪 12. 单 彩 井 14. 单 彩 羊 16、17. 三 彩 双 髻 女 立 俑 18~72. 三 彩 风 帽 俑 73、74. 三彩镇墓兽 75、76. 三彩天王俑 77、78. 墓志 79. 三彩文官俑 80. 三彩武官俑 81、83、99、100、102、104、105. 三彩文吏俑 82、84、86、101. 三彩骑马俑 85、87、97、 98、106、109. 三彩牵马(驼)俑 88~94. 三彩 单髻 女立 俑 95、96、103、135. 三 彩马 107、108. 三 彩骆 驼 110. 铜 烛台 111~113. 陶 罐 114. 冠饰 115. 银下 颌托 116、134. 铜 钱 117. 铜盆 118. 银碗 119. 铜钵 120. 银匙 121. 银筷 122. 金背铜镜 123、125. 银高足杯 124. 蚌壳 126. 铜镊 127. 铜剪 128、132. 银罐 129~131. 金钗 133. 银器盖
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 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DOI:10.13619/11-1532/k.2014.10.003
2002 年 4~5 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现 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在西安市绕城 高速公路马家沟段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墓 (编 号 M1)。 墓葬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马家沟 村东(图一)。 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为唐太州 司马阎识微及其夫人。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三彩器 1. 俑 87 件。 白胎,施黄褐、红褐、绿、白等色釉。 有天王俑、镇墓兽、文官俑、武官俑、骑马俑、文 吏俑、风帽俑、牵马(驼)俑、女立俑等。 天王俑 2 件。 形制基本相同。 标本 M1 ∶ 76, 头微左侧,发上束,“八”字胡,张口露齿,面容威 严。 肩饰龙首披膊,龙首卷鼻,露獠牙。 身着铠, 颈部有项护,左右胸甲上各有一圆护,圆护间 束“人”字形甲带。 腹部有一圆护,腰带下左右 各垂一膝裙,足蹬靴。 左手叉腰,右臂高举作持 物状。 右腿抬起,足蹬牛头,左腿直立,踏于牛
镇墓兽 2 件。 蹲坐状,肩生两翼,蹄足,蹲 坐于不规则形带孔底座上。 标本 M1 ∶ 73,人面, 怒目圆睁,大耳外张,嘴露獠牙,颌下有髭。 额 前生一对短角,头顶毛发呈螺旋状高竖,脑后 有火焰状鬃毛。 面部施粉彩,身施黄褐、绿、蓝、
33
2014 年·第 10 期
白色釉。 通高 92、座高 16.8 厘米(图四 ∶ 1、五、 六)。 标本 M1 ∶ 74,兽面,圆眼,嘴露獠牙,两耳、 两角上竖,角间有一圆形饰件,脑后有火焰状 鬃毛。 施黄褐、绿、白色釉。 通高 95.2、座高 17.2 厘米(图四 ∶ 2、七、八)。
图二 〇 三彩骆驼(M1 ∶ 107) 31
2014 年·第 10 期
图二一 三彩马(M1 ∶ 96)
图二二 三彩马(M1 ∶ 95) 32
壁龛 2 个,均位于第一天井下部。 东龛已 遭破坏,宽 1、残高 0.1、进深 1.48 米;西龛宽 1、 残高 0.35、进深 1.5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侧, 平面呈长方形,拱 形顶,长 3、宽 0.9~0.94、高 1.6 米。 甬道南端有 一 道 砖 砌 封 门 ,宽 0.96、残 高 0.8 米 ,以 条 砖 呈 “人”字形侧立砌成。 砖长 36、宽 18、厚 6 厘米。
墓道 位于甬道南侧。 长斜坡,由于已遭 破坏,长度不详。
过洞 现存 2 个, 位于墓道北部。 由南至 北依次为 :第一过洞,东西长 1.06、南 北 宽 0.94 米;第二过洞,东西长 0.98、南北宽 0.94 米。
天井 从现存迹象看,至少有 2 个天井,上 部均已被破坏,尺寸不详。


长 安
浐 河
文 官 俑 1 件 (M1 ∶ 79 ) 。 头 戴 冠 , 双 目 圆睁,嘴微张,露齿。 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 系带,胸前有一方帛,足蹬云头高履。 双手 抬置于胸前,立于带孔底座上。 袍施黄褐色 釉 , 方 帛 施 褐 、 绿 、 白 色 釉 。 通 高 89.2 、 座 高
13.2 厘 米 (九、一〇、三七)。 武 官 俑 1 件 (M1 ∶ 80)。 头 戴 冠 ,双 目 圆
123
117 134
115
114
133 132
116 130 131
112
88 89 87
93 122 97
129
90 91 92
135 109
111
80 80 86
95 94
96
110108
78 79 82 83
106 107 102 105
81
84 85 100 98103 104
99 101
0
贞观十八年加高季辅银青光禄大夫兼吏部侍郎凡所铨叙的发现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唐代金银器中的高足杯器形源自西方可能是受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响而制作墓出土的银高足杯与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莲瓣纹弧腹银高足杯形制相似均为深腹腹部无折棱圈足有算盘珠式的节有关学者研究此类银杯应出现在8世纪初此外夫人裴氏头部出土的冠饰现正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通过科技手段对不同材质的饰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其成果将为冠饰的保护和复原提供依据阎识微夫妇墓出土器物丰富两合墓志的发现为研究盛唐时期阎氏家族由盛转衰提供了新资料
城 河
大明宫
西安市
隋唐长安城 小雁塔
小寨
大雁塔
曲江
灞桥区政府
M1
马家沟村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5
2014 年·第 10 期 封门 26
北 18~43 17 114354111240179181646513 2
45~72
128
11374 76 7Fra bibliotek 75 77118 121 120
119 127 124 126 125
一 地层堆积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修筑防洪渠,现地面 以下 4 米多为淤土, 墓葬上部已遭严重破坏。 从发掘现场剖面并结合以往附近墓葬发掘情 况可以看出,发掘区域地层分为 3 层。
第①层:耕土层,厚约 0.3 米。 土色花杂,土 质疏松,内含植物根系和现代砖瓦碎块。
第②层:扰土层,厚约 0.6 米。 深褐色土,土 质较硬,内含少量植物根系和砖瓦碎块。 M1 原 应开口于此层下。
牵马(驼)俑 6 件。 形制基本相同。 标本 M1 ∶ 85,头发中分,于耳畔及后颈处向上翻卷。 身着窄袖翻领袍,腰束带。 右手置于胸下,左手 置于腰间,立于方形踏板之上。 袍施黄色釉。 通 高 29 厘米(图一五、四一)。
风帽俑 55 件。 其中,西龛出土 27 件,东 龛出土 28 件。 形制基本相同。 标本 M1 ∶ 29,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