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冯家庄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冯家庄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
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
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
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
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
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
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
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
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
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
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
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
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
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
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
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
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
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
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人惜饭,饭惜人。
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5. 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参考答案:
4. D
5. (1)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云源大师“威严”的特点,符合寺院住持身份;
(2)“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
(3)“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云源大师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感到欣慰。
6. (1)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以剩饭为线索,贯穿全文,演绎出两位出家人的生活故事。
两人都因家庭变故,出家为僧,历经磨砺,悟道明理,终得佛法。
两人既自度,又度人,都是与佛有缘之人。
(2)从艺术手法上看,以小见大。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意含“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粒小小的米,其中的功德、福报和须弥山一样深远高大,在佛法来看,世间上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3)从主旨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
“人惜饭,饭惜人。
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懂福、惜福才会有福,对细微之物不可轻易糟蹋,并且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来领受。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D项,小说主题应是做人要惜福。
点睛: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如本题主要是讲做人要惜福。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分别分析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的原因,然后分析云源大师有这样的变化的原因。
“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
“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感到欣慰。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
理解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一粒剩饭的佛缘”,主要围绕人物“剩饭”分析,结合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引出人物的性格等。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发呆李琦
诗人邹静之是我的朋友。
我们通电话,他告诉我,最近常坐在马路边上发呆,看来来往往的人群。
电话的那头,静之看不见我的微笑,却能懂得我的心领神会。
我想象着,在北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个额头宽阔的诗人坐在马路矛子上,正痴望蓍人群。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那些过往的男女老少,未必有几个读过他的诗,却肯定有许多人看过他写的戏。
他们作为观众,曾经或正在被他笔下的人物,弄得牵肠挂肚。
他们却不知道,这个优秀的诗人、著名的剧作家、北京城里最会写故事的人,这个眉头一皱,就让康熙皇帝在自己笔下东游西走的人,其实是多么寂寞。
大才子,甚至中国第一编剧这样的关誉。
对诗人邹静之来说,就如从身边吹过的轻风。
此时,他怅然地坐在北京某一条马路边上,看滚滚红尘之中的人此来彼往。
在一场好像正在进行直播的人间情景长剧中,发呆的诗人,此时正扮演着他自己。
发呆是一种特别有趣的事。
除去弱智和痴呆者那种让人难过的呆头呆脑外,智者的发呆,犹如一棵大树倏然收住风中摇曳的声响,进入了对天地聆听的状态。
这是茶叶沉入杯底的安宁。
是在苍茫气韵的笼罩下,灵魂的飘然出巡,是风卷云舒前那一阵心神的聚拢和停顿。
如果你留意,小孩子有时会呈现一种极为可爱的发呆状态。
那呆萌的神情和自然流露的无邪与纯真,那像是没有来由却极为由衷、如花朵尽情绽放般的笑容,往往会让成人坚硬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柔软和疼惜。
天使这样招人怜爱,因为生性无邪,举止自然,丝毫没有那种故意的装扮。
穷人也常发呆。
在黑龙江开往最北方向的一列火车上,坐在我对面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忽然发现已经坐过了站。
立刻,他惶惶然一头汗水。
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半张着嘴,呆呆地坐着,就像是被谁戳在座位上的一尊泥塑。
草根阶层的平民百姓有太多的忧愁和焦虑,生活中有太多的塌陷和意外,他们是不知不觉就要发呆啊。
记得我的一个来自乡下的同学说,从小到大,她对父亲最深的记忆,就是那双被穷困折磨得近于呆滞的目光。
当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
本是噩耗,她的第一个感觉竟是松了一口气——那个几乎不会笑了的父亲,一生都在为还债焦虑。
外人眼里呆头呆脑的父亲,是愁懵了。
现在,他长眠了,再也不用为这个穷家发愁了。
同学噙着泪水告诉我的这几句话,曾强烈地震撼了我。
诗人们自然是更容易发呆的。
1999年,我们一群女诗人去台湾访问。
我就发现,我的好朋友傅天琳经常神情恍然。
她坐在那里静默的样子就像一个很小的女孩儿。
在阿里山上,她呆呆地望着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好像她到这里就是来发愣的。
天琳的眼睛很好看,当她痴望时,那眼睛就好像更大也更深远了。
这个从缙云山走出来的女子,此刻,一定是有什么触动了她敏感的心。
晚上,我俩在山上小茶馆喝茶时,她又一次陷进了那种呆呆的状态,一句话也不说,就那么坐着。
夜越来越深,她渐渐低下头去。
我还以为她困了,推她一下,一抬头,我看到了满脸泪水。
后来,她告诉我:阿里山上,满山青翠让她想到了死去的父亲,想到了她经历的一些苦涩的事情。
她忘了周围是什么,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掉进了无边无际的忧伤和迷茫。
善良的天琳,我只要一想到她那恍惚懵懂的样子,就特别牵挂她。
我知道这世上有些人是永远也不发呆的。
他们目光犀利,他们神采飞扬,他们精明强干,他们顾盼自如。
在人生的舞台上,这些人已然是如鱼得水,意气风发,所向披靡:他们目的明确,是坚持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他们习惯了永不懈怠,游刃有余,唯恐稍有疏忽,就会带来不利:他们周旋于滚滚尘埃之中,警觉机敏,根本无暇甚至是不允许自己发呆的。
而此刻,远在重庆的天琳,还有正坐在北京某条马路边上的静之,我想和你们说一句:继续发呆吧。
在你们的背后,除了重庆的月色和北京的风,还有我遥远的、欣赏或者说默契的目
光。
(选自《散文》2015.6)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隔着电话,静之看不见我微笑,却能懂得我的心领神会。
证明作者与静之关系密切,极为默契。
B.作者综合运用比拟、排比、借代等多种表现手法,阐述了智者发呆的内涵,言语之
间充满了肯定与褒奖。
C.我的一位乡下同学在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时,竞松了一口气,表明穷困的折磨会让
人模糊生死的界限。
D.作者和傅天琳到台湾访问期间,傅神情恍然,坐在那里静默的样子像一个小女孩儿,证明经常发呆会让人显得年轻。
E.这世上有些人永远都不会发呆,因为他们目的明确,游刃有余,终日忙碌,作者认
为这些人是可悲的。
(2)文中邹静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联系文章内容简析。
(6分)
(3)“发呆是一种特别有趣的事”,联系全文解释“有趣”的内涵。
作者写了哪些“有趣”
的发呆,请简析。
(6分)
(4)2014年中国先后举办了多场“发呆大赛”,比赛要求选手两小时内,不能动、不能笑
也不能睡着,否则将被淘汰。
你认为这种“发呆”与文中作者欣赏的“发呆”一样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om】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参考答案:
1.D
2.C
3.C 1.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AC项无中生有,B强拉因果。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C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C项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题。
(10分)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
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晞一营大噪,尽甲。
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
”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遂卧军中。
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邠州由是无祸。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段中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3分)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2)翻译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7分)
①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3分)
②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4分)
参考答案:
1)断句:ks5u 晞出见太尉。
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每划错3处扣1分)
(2)翻译:ks5u
①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
(4分)(“列”、“植”各1分,省略“于”1分,大意1分)
②郭晞拜了两拜说:“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
”(“再拜”、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大意1分)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复旧官。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
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
未几,丁内艰,起复。
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 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