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d63cde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0.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
实践不仅在理论上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在实际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并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其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辩证关系、真理、标准、地位、社会变革、生命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的载体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认识始终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实践的实际效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才能找到真理,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源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ba4880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a.png)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210991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2.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40bb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a.png)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世界,指导行动,体现实践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反复观察、实验和检验,我们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够确认其真实性。
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1. 实践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它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
我们通过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方法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规律,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2. 实践的实证性与实践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实证性是指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必须具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检验。
实践性是指实践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指导、实践应用的特点。
只有实证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实践方法的历史性与革命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方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
通过对历史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历史走向,从而指导实践行动。
革命性是指实践方法要求我们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观念和模式,推动实践的不断革新和创新。
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实践要注重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80a908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3.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0cac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b.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学说截然不同的一个显著标志。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点,是一切理论的起点和落脚点,是检验理论的尺度和标准。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
实践观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观,是一种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即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即认识的实质是为了指导实践。
实践观是与改造社会现实的理论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实践和政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
二、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张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口中的问题,而思考又指向实践。
实践观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问题,是在各种历史时期,对中国和世界社会所有重大问题提出理论指导和治理问题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只有不断深入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8a6a9b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事物的正确与否。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并且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认识、真理、社会发展、动力、改变世界、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
实践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变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从而逐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才能逐渐获取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ab88b2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7.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a41482196bd97f192279e925.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标志,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就在于它们都忽视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确立了人的实践活动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
在履行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实在性。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则必须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实践的对象、手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二是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客观世界中打下自己主观的烙印,在改变事物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而实践的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都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相反,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
马克思不仅强调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而且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93d93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7.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是真理的标准,把真理与实践分开,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元性、辩证性和历史性。
实践始终是真理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导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具有持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验证的。
只有实践证明了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才能承认其为真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改造世界,实现自身发展。
第四,实践是实现人类理想和价值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理想、追求价值的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它强调实践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ab2f6e7e21af45b307a8f7.png)
一: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一直就在哲学家们的考察范围之中。
康德是首次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
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批判的借鉴吸收先哲们的菁华。
特别是在批判的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锁创造出的接触的实践结果。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 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 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所指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的关系, 实践范畴解释了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 阐明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辩证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 即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创造客体,以表现和确证自己是对象性的现实的人, 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因此,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
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
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 都是生产所生产的0, /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0, /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0人作为主体所以是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cdf4ee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b.png)
一政 工 视 点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马文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 它 的 实 践 性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 学 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 出了人与世界 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关系 。
马 克 思 认 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
二 实践特征(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指人们直接去接触我们能 够感觉的到的现实客观的东西 。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我 们 不 仅要抽象出它 的 本 质 ,而且还要将这种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 中,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 。
“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我们的认识正确与否 ,只有把它 置于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
经过实践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 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
也就是说,我们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 应 该 上 升 到 实践的高度。
对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只是发现它 、研 究 它 和 认 识它,我们还要用实践来检验它 。
要想把我们美好的愿望变 成可以摸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必 须 通 过 实 践 。
人 在 实 践 中不断深化认 识 ,这些获得的新的认识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实 践。
(二)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在客观物质世 界 里 ,人 类 的 衣 、食 、住 、行都不可能脱离 客观物质世界 而 单 独 存 在 。
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就 必然要跟自然 界 打 交 道 。
人 为 了 生 存 ,不得不从自然界中挖 掘对他们有价 值 的 东 西 。
人在做这些事情之前 ,头 脑 里 已 经 形成了某种计划和打算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 根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生 产 劳 动 实践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 。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2371e26294dd88d0d26bff.png)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3a00f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b.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的东西来确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这样,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推动认识运动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新的认识素材,促使认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认识又指导实践。
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实践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
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思想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实践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实现和改造。
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实践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实践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教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关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33a2e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f.png)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dea3ea45f01dc281e53af08a.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实现了整个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同时也实现了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由此决定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9bcd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5.png)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810ca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e.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区别。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实践观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其鲜明的特色,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了解某种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的发生,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地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d7aa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6.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MG1423045 王鸿祥马克思在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革命性的转变,即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为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人自身的有机统一架构了现实的桥梁,同时还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众所周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
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从内容上实现了对传统实践观的唯物主义解读,以全新的世界观来解答客观世界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从而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与此相反的是,费尔巴哈和其他一切唯物主义一样,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没有把人看作“感性活动”,把客观世界仅仅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改造的对象,因而不能正确改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费尔巴哈等人没有认识到,人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而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观察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把实践排除去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实践观,不懂得现实实践的革命意义,继而也不能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而“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不再是'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地去改变这种环境。
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明显,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人自身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在内容上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实践观的超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当作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且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这就奠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源点。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首要性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集中论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础。
第一,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存在延续的基础。
第二,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揭示了生产实践的本质。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明显,马克思已从实践的自然关系与社会观点角度,看到了蕴含于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行,继而概括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实践的中介作用,主体的思维方式之所以能够与客观世界相符合,就在于生产实践的中介作用。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主体的人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获取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能量,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其物质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自身,由此而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存在,明显,社会性与历史性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注重实践,尤其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从根本区别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同时宣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始终以物质资料生产为理论源点,并以此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大门,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实践,亦即马克思所称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其理论表现则是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实践观。
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辨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劳动使世界两重化为自然和社会,同时又使自然史和人类史深成一体,它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本形态。
任何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过程的要素明确规定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又说,这种活动是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
其中目的和手段最能体现劳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因为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表示主体统摄客体,复制客体,创造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的意向和目标。
目的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物化,在实践结束时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
实践活动正是从主观目的过渡到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它体现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事物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后者只有本能。
人的劳动实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
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充分显示出人是万物之灵”。
劳动工具可以拓展物质变换的空间,加速变换的速度,提高变换的质和量,使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变换,创造出愈来愈丰富的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
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活动,表现出人的自觉能动性,更重要的,它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实践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恰恰是理解两者双重统一的关键,这一点是崇尚自然的旧唯物主义者所不了解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不彻底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首先表现为自然生成为人的历史过程。
人不是单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是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的。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从人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动物在转变为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经过漫长的劳动,人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状态,从其余动物中分化出来,使自己成为人。
最终,劳动也将“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实践是自然的存在和自觉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既体现了自然尺度,又体现了社会历史尺度。
实践的社会历史过程性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始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和社会关系。
离开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就不可能进行。
总之,无论是劳动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借助于人们一定的交往形式来进行的。
其中,物质交往活动是一切其他交往活动的基础,这是我们关注的主题。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即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自身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活动不仅从内容而且从形式来说,都是社会性的。
人们由交往而联结成为社会主体,即使就个人活动而言,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是社会(通过交往)给予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因为我用我自身所做出的东西,就是我为社会做出的,从而意识到我自身是社会的存在物。
可见,正如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无论社会和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实践。
用马克思的话说,即“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无产阶级实践的巨大力量,首先在于它能造就越来越多目光远大,富于牺牲精神并富有个性的新人,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立基础。
这样,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可称之为实践的,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性存在进行有效改造的活动,因而同一切唯心的实践观相区别。
因此,尽管实践的范围极其宽泛,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根本制约它们的,不是意志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条件。
其二是普遍性。
实践决不像人们所直观的那样凌乱,那样狭隘,事实上,它是人类进步趋势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品格。
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使得马克思的实践观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而割裂这两个基本点,必然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思辨化,就是实证化。
应当看到,实践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感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是其基本品格。
生产生活总是各种实践形式最深厚的基础,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的。
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本身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根基。
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实施,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实际具体运用,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更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把唯物史观付诸实践来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实践观。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把实践概念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联系起来,认为实践就是“行”,认识则为“知”,这样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这一古老的哲学范畴作了辩证唯物论的改造,使之成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实践”相一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