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黄开发
上午在家看书,楼下传来叫卖声:
“磨剪子磨刀——”
声音低沉,有些苍老的感觉。

“磨”字发音很轻,“刀”字音有点像“都”,与以往所听到的不同。

我走到窗前,见一个老师傅推着自行车走过。

他看起来六十来岁,光头,戴眼镜,上下一身咖啡色的衣裳,连自行车的挡泥板和支架都是这个颜色,——后者应是生锈的缘故。

他不时抖动着一串金闺,发出哗啦哗啦的铁片碰击声。

回到书桌前,我顺手从身边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布面仿线装的《一岁货声》。

此书高踞书架已两年有余,之所以放在近前,是为了取读的方便,然而一直忙于读其他的书,无暇顾及。

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

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

暮春四月,胡同口的菜摊传来:
“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小葱儿来,莴苣菜呀,嫩水萝葡来,白菜呀,蒿子杆来,蒜苗来,豌豆角儿来,黄瓜来,勾葱辣秦椒来,卖粉皮儿一大钱。


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

“巴达杏”是一种出自西域的著名品种,小贩以此招徕顾客。

“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这是叫卖晚香玉的。

农历五月,初夏的黄昏,悠长的青灰色胡同,篮筐中盛开的白花,阵阵馥郁的芬芳……这动人的情景,宛如一幅有声的风俗画,一首有味的乡土诗。

其中的点号不是省略号,原编者在序中解释,这是表示长声与余韵的。

初冬十月,天气转冷,卖蒸白薯的来了:
“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热活呀!”
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

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

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
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

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究其原因,与老北京的消费文化特点有关。

老北京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古都,商业发达,买卖兴旺。

居民相对富裕,有钱又有闲,喜欢找乐子。

做小买卖的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另外也会投人所好。

吆喝声不仅要足够响亮、悠长,传入胡同边四合院里主顾们的耳朵,还得好听,吸引他们出来。

一代代的叫卖声传下来,在时光里打磨,形成了京腔京韵十足的话语系统。

晚清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生活方式巨变。

叫卖声依然存在,但已经大变了样儿。

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

今天尚存收废旧用品的和搞修理的叫卖声,其内容也与过去迥异。

从我居住的小区来看,除了雨雪天气,从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四五点,叫卖声不时入耳。

声音本身也有了今昔之别。

去用裸嗓子喊,有的配以响器,总是自自然然的;而今,一些人用扩音器放录音。

最过分的是一个回收废旧电器的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 经常翘着二郎腿,边走边在扩音器里重复播放“家电回收”,车子驶过,声音回荡,使人顿感几栋楼房在高分贝的噪声中沦陷……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比如一个修理门窗的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叫道:“换玻璃,换玻璃,换纱窗纱门,换纱窗,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安装遮阳片,更换阳光板,换纱窗的来啦!”
他有时重复“换玻璃”,加重“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一句的语气,又间或高声叫道:“换纱窗的来啦!”嗓音响亮,神气十足,大有舍我其谁之概,让你感觉他是出身于修理门窗的世家,你家需要维修,就得请他。

从声音里想象,这人应该是京郊来的小伙子,身强力壮,留着平头,面皮枣红。

而实际上则是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头发稀疏,脸色黄黑,瘦而精干。

车子靠背后面是工具箱,工具箱后面镶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广告板,工具箱上面还立着一块广告板,同样是红底白字。

车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

此人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颇具魔力,我有时静下来聆听。

很羡慕他有一副好嗓子。

我有时走过一些老胡同,留意叫卖声,但从未听到过。

问胡同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很少见了。

像我所居住的老小区,住户稠密,老房子多,老人也多,又是开放式的,给小商贩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今,在侯宝林、郭德纲的相声中,在老艺人臧鸿的表演中,还能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只不过都属于表演性的,少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的土气和鲜活气。

现在所能听到的叫卖声中古意犹存的大概只有磨刀剪的了。

一年以前,有一个磨刀剪的五十多岁的师傅,隔十天半个月的来小区一趟。

他吆喝道:
“磨剪子嘞—— 磨菜刀—— ”
字正腔圆,洪亮悠长。

他留分头,戴茶色眼镜,系着长围裙。

车子大梁上搭着黑皮袋,后座的木板上放置磨石等杂物,两边挂着工具箱。

一次在路上遇到,过去与他攀谈。

见我感兴趣,他怂恿我回去拿把刀
剪过来磨,听他好好聊。

提了几次,知道我无意,便和我聊了起来。

他介绍由五块铁片串成的金闺,说“金闺”是对闺阁的美称,因为来磨刀剪的大多是姑娘、媳妇们。

过去叫“唤金闺”,现在简化了,就叫“金闺”。

我问,以前样板戏《红灯记》里喊:“磨剪子嘞—— 戗菜刀—— ”,您怎么不用“戗”字了?他说,现在生活中都不用“戗”字了,也就不吆喝“戗”了。

他是天津蓟县人,在通州的村子里租了房子,白天骑车在城里的一个个小区间穿行。

他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做别的营生了。

师傅走了,左手推车,右手腕枕在车座上,抖动金闺,发出几串清脆悦耳的声音。

《一岁货声》在“工艺”类中,记录有磨剪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磨剪子,戗剃头刀子。

”原编者注解说,工匠多推车,有边走边敲铁片的,也有吹喇叭的。

更早的时候,工匠扛着板凳,上面放置粗细磨石。

除了磨刀剪,还代人清洗铜镜。

现在小区叫卖的小贩们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几乎都是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只有磨刀剪的交通工具最落后,用老旧自行车,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

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听到那个蓟县师傅的叫卖声了。

我所在的小区即将安装门禁,到时候,连收废品、修理门窗等的叫卖声也将远去……
摘自2019年10月《文汇报》,有删节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由身边的叫卖声写起,借助《一岁货声》的记载,回忆老北京小贩们的吆喝声。

B. 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的生活中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是为了突出“抖动金闺”的细节。

C. 老北京吆喝声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其响亮、悠长、吸引人,又适应人们的消费文化。

D. “明日黄花”一词比喻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文中指的就是那些与时令有关的吆喝声。

E. 作者通过对北京街头叫卖声的娓娓介绍,表达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遗憾之情。

2. 文章多次引用《一岁货声》里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4. 文中写道:“……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结合全文概括“我愿意听”的吆喝声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
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

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6.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

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

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

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

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

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

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

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

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

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

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

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

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

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

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

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 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 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 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9.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既写出了王亮的责任意识,也写出了他的急功近利。

C. 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 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10.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11. 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

请结合文本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并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

贫甚,力学,授徒自给。

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成祖即位,改编修。

已,简入内阁,典机务。

永乐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

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

诗小技,不足为也。

”太子称善。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

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

”帝立命减其半。

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

士奇不可。

震厉声叱之。

蹇义兼取二说进。

明日,帝素冠麻衣绖而视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

朝罢,帝谓左右曰:“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

”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

寻进少傅。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

是时中官王振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

靖江王朱佐敬私馈荣金。

荣先省墓,归不之知。

振欲借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

荣寻卒,士奇、杨溥益孤。

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

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正统初,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

士奇殁未几,也先【注】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

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

而于谦、周忱、况锺之属,皆用士奇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有删改)【注】①也先:明朝时,北方蒙古族瓦剌部的首领。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B. 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C. 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D. 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录是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作为书名。

B. 教授,在古代既是对私塾先生的尊称,也是学官名称。

文中杨士奇经过举荐征召而被授予教授一职。

C.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这六部古籍都是由孔子创作而成的。

D. 麻衣是用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文中仁宗皇帝临朝时戴素冠,穿麻衣,以显示自己的孝心。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士奇勤奋好学,才华卓异。

虽然家庭十分贫困,但是他能通过授徒做到生活自给;并且凭借自身的史学才华,被推荐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B. 杨士奇忠诚正直,敢于进言。

他劝谏太子应留意《六经》,闲暇时学习两汉诏令;针对征枣与恩诏不符一事,向皇帝建言诏令应当前后一致。

C. 杨士奇重视礼制,坚持己见。

在服制期满之后是否易服的问题上,他与吕震、蹇义的意见相反,仍然身穿丧服上朝,他的言行得到皇帝赞同。

D. 杨士奇见识深远,未雨绸缪。

他预言逐渐强大瓦剌将会成为边境的祸患,因此请求储备战马以备战时需要,后来的土木之难验证了他的远见。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中官王振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