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
系基本架构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
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
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
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
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
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
估指标体系(修正版)
1. 生存支持系统
1.1生存资源禀赋
1.1.1土地资源指数
1.1.1.1 人均耕地面积
1.1.1.2 耕地质量
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
1.1.2水资源指数
1.1.2.1 人均水资源
1.1.2.2 水资源密度
1.1.3 气候资源指数
1.1.3.1 光合有效辐射
1.1.3.2C o 10≥积温
1.1.3.3 年平均降水
1.1.3.4 年均霜日
1.1. 4生物资源指数
1. 1. 4. 1人均NPP
1.1.4.2 NPP 密度
1. 2农业投入水平
1.2.1物能投入指数
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
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
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
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
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
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
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
1.2.2资金投入指数
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
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
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1. 3资源转化效率
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
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
1.3.1.4化肥利用效率
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
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
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
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4 生存持续能力
1.4.1生存稳定指数
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1.4.2 生存持续指数
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
1.4.2.3 节水灌溉率
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
1.4.2.5 成灾率
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
2.发展支持系统
2.1区域发展成本
2.1.1自然成本指数
2.1.1.1地形限制系数
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
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
2.1.2经济成本指数
2.1.2.1吸引力
2.1.2.1.1人均外资
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
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
2.1.2.1.4 外贸依存度
2.1.2.2通达性
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
2.1.2.2.2交通密度
2.1.2.3潜势度
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
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
2.1.3社会成本指数
2.1.3.1人力资本系数
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
2.2.1基础设施能力
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2.2.1.3互联网普及率
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
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
2.2.2.1人均GDP
2.2.2.2 GDP密度
2.2.3经济推动力指数
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
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
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2.2.3.4 人均储蓄额
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
2.2.4结构合理度指数
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
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
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
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
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
2.3.1.1.2人均利税总额
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2.3.1.2投入产出水平
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
2.3.1.3运营效率
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
2.3.1.3.2资产负债率
2.3.1.4盈利水平
2.3.1.4.1总资产贡献率
2.3.1.4.2净资产收益率
2.3.1.4.3营运资金比例
2.3.1.4.4 工业增加值率
2.3.2产品质量指数
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
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
2.3.2.3新产品产值率
2.3.3经济集约化指数
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
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
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
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
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环境支持系统
3.1 区域环境水平
3.1.1排放强度指数
3.1.1.1废气排放水平
3.1.1.1.1人均废气排放
3.1.1.1.2废气排放密度
3.1.1.2废水排放水平
3.1.1.2.1人均废水排放
3.1.1.2.2废水排放密度
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
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
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
3.1.2大气污染指数
3.1.2.1 SO2排放水平
3.1.2.1.1人均SO2排放
3.1.2.1.2 SO2排放密度
3.1.2.2烟尘排放水平
3.1.2.2.1人均烟尘排放
3.1.2.2.2烟尘排放密度
3.1.3 水污染指数
3.1.3.1点源污染
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
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
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
3.2 区域生态水平
3.2.1 生态脆弱指数
3.2.1.1地形起伏度
3.2.1.2地震灾害频率
3.2.2气候变异指数
3.2.2.1 干燥度
3.2.2.2 受灾率
3.2.3土地退化指数
3.2.3.1水土流失率
3.2.3.2荒漠化率
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
3.3区域抗逆水平
3.3.1环境治理指数
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
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
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
3.3.2生态保护指数
3.3.2.1森林覆盖率
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
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4.社会支持系统
4.1 社会发展水平
4.1.1人口发展指数
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4.1.1.3 成人文盲率
4.1.1.4 赡养比
4.1.2社会结构指数
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
4.1.2.2城市化率
4.1.2.3性别比例
4.1.3 生活质量指数
4.1.3.1居民生活条件
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4.1.3.1.2 医疗条件
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
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
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
4.1.3.1.3 人均住房面积
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4.1.3.2居民消费水平
4.1.3.2.1人均消费支出
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
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4.1.3.2.2恩格尔系数
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1.3.2.3文化消费支出
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
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
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
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
4.2.1社会公平指数
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
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
4.2.1.3就业公平度
4.2.1.4受教育公平度
4.2.2社会安全指数
4.2.2.1城镇失业率
4.2.2.2贫困发生率
4.2.2.3 通货膨胀率
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
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
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
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
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
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
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
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
4.3社会进步动力
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
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
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
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
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
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
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
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
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
5.智力支持系统
5.1 区域教育能力
5.1.1教育投入指数
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
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
5.1.2教育规模指数
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
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
5.1.3教育成就指数
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
5.1.3.2成人文盲变动
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
5.2区域科技能力
5.2.1科技资源指数
5.2.1.1科技人力资源
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
5.2.1.2科技经费资源
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
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
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
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
5.2.2科技产出指数
5.2.2.1科技论文产出
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
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
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
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
5.2.2.2专利产出能力
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
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
5.2.3科技贡献指数
5.2.3.1直接经济效益
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
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
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
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
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
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
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
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
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5.3区域管理能力
5.3.1政府效率指数
5.3.1.1 政府财政效率
5.3.1.1.1财政自给率
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5.3.1.1.3人均财政收入
5.3.1.2政府工作效率
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
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
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
5.3.2经社调控指数
5.3.2.1经济调控绩效
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5.3.2.1.2经济波动系数
5.3.2.1.3市场化程度
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5.3.2.2社会调控绩效
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
5.3.2.2.2失业率的变化
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
5.3.3环境管理指数
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
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
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
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
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