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1课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杭州市转塘小学陈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对生活中熟知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其中需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安排在本单元后几课中,因此本课既是统领又是起点,也是学生小学阶段初步探索地球运动相关内容的重要第一课。

本课活动主要分三部分:首先凭借已有认识提出符合昼夜交替情景的相关假说,其次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检验假说,这两部分是本课重点,最后通过长时探究利用收集到的证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地球运动和天体关系的初步印象,这也是本课难点。

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在证据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而激发持续探索的热情,在后续学习中发现更多信息和证据才是找到正确解释的关键。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运动和宇宙相关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往往通过书籍、电视和网络等渠道,知道了不少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对人类已进行的探索活动有了一些初步印象,如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昼夜是由于太阳光照形成的等,但认识往往比较零散、模糊和局限。

面对本课学习,比较合理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无法直观感知却要通过模拟建立一个个天体运动模型,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没有一些熟悉的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研究和解释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学生要形成足够的证据意识,处理比较多的信息,通过反复的模拟、比较和推理验证解释的合理性,这些能力和意识都相对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做好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收集模拟实验相关信息,根据这些证据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证实;进一步养成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已有的初步认识建立符合一定情景的假说,并设计模拟实验检验每一种假说,
难点:通过长时探究体验模拟效果并利用收集到的证据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地球运动和天体关系的初步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地球仪、手电筒、课件等。

学生:小地球仪、手电筒、彩笔、小组记录表、若干学生需要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昼夜变化
假说模拟实验解释
①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②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③地球自转;现有证据不足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无法确定假说……
【相关表单】
本课设计亮点有三个:
一、利用前概念,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一定情景的假说。

课堂一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前认知,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讨论,并借助示意图,由个体到小组、再到全班逐步交流,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全员参与并形成符合情景的假说。

二、设计模拟实验,通过长时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符合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始模型。

在设计模拟实验以及进行模拟过程中,通过分析模拟对象和真实场景之间的关系,体会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和局限,通过长时探究和必要指导,保障了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反复的实践模拟过程以及发现更多的证据,进行各假说之间地球和太阳位置及运动关系的比较,逐步建立符合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始模型,帮助孩子寻找关键信息对假说进行检验。

三、充分交流研讨,推进思维深层次发展,体会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对未知现象的解释可能性很多。

课堂第三部分,把汇报交流和研讨的氛围创设的很充足,在学生自主的交流中,引发争议和深层思考,充分的体会到在没有收集到更多信息之前,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而教师提出了“你们发现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点”的问题时,让学生对地日的运动概念、日地之间的圆周运动引发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是一个持续的探究活动,倡议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资料和证据。

基于证据,基于事实,合理想象,逻辑推理,不断形成和修正解释的做法要贯穿本单元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