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骶骨的解剖学变异

合集下载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手术定位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是利用将低频电脉冲连续施加于特定骶神经的一种介入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

SNM可应用于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为:(1)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顽固性尿频-尿急综合征(难治性OAB);(2)特发性尿潴留;(3)排便功能障碍。

有研究证据表明,SNM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盆底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及慢性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

SNM手术首先需要了解骶骨正常的解剖结构,骶骨(sacrum)的形态呈倒三角形,底部向上,尖部向下,可分为骶骨底(base of sacrum)、侧部、骶骨尖(apex of sacrum)、盆面(pelvic surface)和背侧面(dorsal surface)。

骶骨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的骶骨底与第5腰椎相接。

底部: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pronontory)。

骶骨底上面为椭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腰骶关节面(lumbosacral articular surface),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通过椎间盘形成腰骶关节。

骶骨底的两侧平滑,称为骶翼(Ala)。

侧部:骶骨侧部的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融合呈耳郭状,称耳状面(auricular surface),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型和“L”型,男性骶骨多为“L”型,女性多为“C”型。

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1骶椎的高度,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

骶髂关节的高度与骶骨高度不直接相关,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盆面:骶骨盆面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4对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

骶丛功能解剖

骶丛功能解剖

骶丛功能解剖骶神经丛由以下部分构成:①L4前支的下支和L5的前股形成的腰骶;S1前支的前股:③S2、S3和S4前支前股的神经纤维。

骶神经丛有12支已命名分支。

7支支配臀部和下肢,分别命名为:①坐骨神经,在此水平包括了腓神经和胫神经;②臀上神经;③臀下神经;④股后皮神经;⑤穿皮神经;⑥支配股方肌和下孖肌的神经;⑦支配闭孔内肌和上孖肌的神经。

另外5支支配骨盆内结构:①支配梨状肌的神经;②支配肛提肌和尾骨肌的神经;③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④骨盆内脏神经;⑤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的腓神经部分是由L4前支的下支及L5、S1和S2前支的后股组成。

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是由上述后股的分支组成。

坐骨神经的胫神经部分是由L4、L5、S1和S2前支的前股组成。

股后皮神经是由S1前支(APR)后股的一支和S2前支(APR)前股的一支组成。

穿皮支是由来源于S2和S3前支的前股发出的额外后支组成,来自于S3的部分是在内脏支和阴部后神经发出之后发出。

位于坐骨神经前方且处于坐骨切迹远侧的肌肉参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

这些肌肉的神经分支如下所述:支配股方肌和下孖肌的神经于坐骨神经中胫神经的起始处发出;支配闭孔内肌和上孖肌的神经由L5、S1和S2前部分出现的区域发出,位于坐骨神经发出的胫神经的近端。

骶丛在骨盆的内侧深部,位于骶髂连接和骶尾连接的前方。

以下骶丛神经主要是通过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坐骨神经、腘绳肌神经支、臀神经和股后皮神经,而阴部神经是通过坐骨小孔到达阴部。

如同盆丛的腰丛部分,骶丛损伤所致的功能丧失是多变的。

如果能够记住众多腰骶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和肌肉,尤其是下肢部分,则可以区分和定位骶丛损伤部位和损伤后果。

臀神经当臀神经离开坐骨切迹,臀上神经行于坐骨神经外侧,向上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

臀下神经离开坐骨大孔行于坐骨神经的内侧,支配臀大肌。

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这两块肌肉帮助髋关节外展和内旋大腿。

当该神经损伤后,患者平卧时大腿趋于外旋的位置,行走时躯干会弯向麻痹侧。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带是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的,而后面三者统称为“髋骨”当然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成人的髋部由四个关节构成:左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简称SIJ)、骶尾关节和耻骨联合关节(简称SPJ)
髋关节由髂骨的2/5杯状凹陷形成、坐骨的2/5杯状凹陷形成和耻骨的1/5杯状凹陷形成。

骶髂关节的韧带非常强壮,能够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降低了关节
脱位的风险。

骶髂关节稳定性部分是由附着在上面的韧带提供,能够保证关节的完整性和抗剪切力。

直接与骶骨相连的韧带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骨间韧带和骶髂背侧长韧带。

髂腰韧带影响骶髂关节稳定性同时也影响腰椎的稳定。

骶髂关节的功能是将上半身的重量传递到下肢,体重通过脊柱传到腰椎,再到骶骨,经过骶髂关节传到坐骨结节,然后传至髋臼。

骶髂关节的骨性附着点机制决定了它作为承重关节的作用。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腰骶区是指脊柱腰骶段及周围软组织所分布的区域,脊柱腰骶段有五块腰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借韧带、椎间关节和椎间盘连接形成,维持人体腰部正常的活动度及稳定性。

当这些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时,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就可引起腰痛。

腰椎腰椎骨有五块,腰椎因负重较大,所以椎体体积大。

腰椎横突以腰三最长,其次为腰2腰4,最短的是腰1和腰5。

椎间盘腰椎间盘有五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连接,腰骶椎间盘连接腰五椎体和骶骨。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组成。

正常成人平均腰椎间盘的厚度约为9mm,腰椎间盘前厚后薄,因而构成了腰椎的生理前突。

椎间盘的厚度影响腰椎间孔的大小,有研究发现椎间盘高度<3mm时,下腰椎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较高。

当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丢失和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会使椎间孔狭窄,从而增大了腰4和腰5神经根被压迫的易感性,产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神经根性疼痛。

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组织如脊神经有密切的联系,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可继发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脊柱腰段运动幅度大,腰椎间盘突出以腰5-骶1和腰4-腰5最为常见。

韧带脊柱与骨盆间的韧带比较复杂,骶骨与髂骨间有前、后和骨间骶髂韧带。

骶骨与坐骨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而介于骶骨和尾骨之间的则是骶尾前、后侧韧带和关节间韧带。

位于腰5横突与髂嵴之间有髂腰韧带,这些韧带使得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人体重量的功能。

髂腰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腰骶关节的前屈和侧弯。

当腰椎后伸时,腰骶韧带紧张,防止腰5-骶1间隙过分变宽,从而防止腰椎滑脱。

腰4腰5为人体应力的集中点,腰部的屈伸、侧弯等活动都易使髂腰韧带受到牵拉而损伤,尤其腰部屈曲骶棘肌完全放松,整个脊柱的稳定性由韧带承担,则更易拉伤。

总结成人脊柱从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弯曲是由于发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解剖指导:骶髂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解剖指导:骶髂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属微动关节。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

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

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

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骶骨(续)
从侧面观察骶骨,可见与髋骨相关节的耳状面(B4,auricular surface)。

耳状面之后是骶粗隆(B5,sacral tuberosity),为供韧带附着的粗糙区。

骶管(sacral canal)位于骶骨内,其形状与骶骨的形态一致,呈不规则的弯
曲,而且宽度不一,约在第 3 骶椎水平,骶管变窄。

由椎上、下切迹愈合形成的、相当于椎间孔的管道从骶管开口向外。

与其相对应的骶孔自这些短的管道开口于骶骨的前面或后面。

性别差异:男性骶骨(D)较长,并且明显弯曲。

女性的骶骨(C)较短而宽,弯曲度小。

尾骨
尾骨(EF,coccyx)通常由 3~4块尾椎愈合而成,正常情况下仅为一退化结构。

朝向骶骨的面有尾骨角(EF6, cornua),由第1尾椎的关节突完全愈合而成。

尾椎的其余部分仅由小而圆的骨组成。

尾椎从上向下逐渐缩小,仅第 1 尾椎显示出具有典型椎骨的结构。

两个外侧突起为横突的遗迹。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

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

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

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

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

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

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

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

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

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

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

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

关节面: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变得不规则,有时呈窦状。

弯曲,不规则,并且互补,在男性更明显,它们限制运动,增加关节强度,使其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

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成年后,前部比后部厚。

髂面较薄的软骨,早期认为是纤维性软骨,也是由Ⅱ型胶原构成的透明软骨。

纤维关节囊:关节囊附着到两个关节边缘。

局部解剖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它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

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

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

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

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

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

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

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

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

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

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

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在之前的文章中,从骶髂关节的激惹性测试,到骶髂关节错位的评估,再到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 调整髂骨错位,一步步走下来,根据2/8定律的原则,我们已经可以处理一大半骶髂关节疼痛的患者。

(参照下面三个链接)但是关于骶骨错位的这个“2”,它即使再少,也是存在的。

并且由于骶骨错位的复杂性,当你能够处理这个“2”时,你才算是对骶髂关节及骨盆调整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知识及技术的掌握上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个“2”—骶骨错位。

刚才说了,骶骨错位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骶骨的旋转运动开始学起。

斜轴:已经有研究者指出,骶骨的运动斜轴主要包括左斜轴(蓝色线)和右斜轴(绿色线)。

左斜轴是贯穿于左侧骶骨基底部和右侧骶骨下角的轴线;右斜轴是贯穿于右侧骶骨基底部和左侧骶骨下角的轴线。

骶骨在左斜轴和右斜轴上的两种运动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骶骨经典运动:在左斜轴上向左旋转,即“左-左”旋转;在右斜轴上向右旋转,即“右-右”旋转。

当然,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生理运动外,骶骨也存在两种非正常生理运动模式:在右斜轴上向左旋转,即“左-右”旋转;在左斜轴上向右旋转,即“右-左”旋转。

生理运动:左-左旋转运动(L-on-L)骶骨左-左旋转运动是指骶骨在左斜轴上做向左侧的旋转运动。

当骶骨向左旋转时,可以在很深的位置触摸到右侧骶沟(骶骨基底部和髋骨的连接部)。

此时,可以在表浅的位置触诊到左侧骶沟和骶骨下外侧角体表标志,由此,可以推测骶骨右侧向前转向了左侧。

右-右旋转运动(R-on-R)骶骨右-右旋转是骶骨在右斜轴上做向右侧的旋转运动。

当骶骨旋转向右侧,可以在很深的位置触摸到左侧骶沟(骶骨基底部和髋骨的连接部),而右侧的骶骨下外侧角和骶骨基底部位置很表浅,这就提示我们左骶骨由向前转向了右侧。

生理运动小结正如之前所讲,左-左旋转运动和右-右旋转运动是骶骨斜轴的两种正常运动模式,通过这两种运动可以让躯干维持在正常的生理位置。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概述骶骨骨折骶骨是脊柱与骨盆之间的桥梁,对骨盆与脊柱之间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骶骨骨折并不少见,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被漏诊和治疗不当。

1847年,由Malgaigne首次报道了对骶骨骨折的诊治认识。

骶骨骨折约占骨盆骨折的23.4%一30.4%(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

受伤机制包括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挤压伤等。

由于普通X光检查受肠道气体影响,是骶骨骨折漏诊的主要原因。

而漏诊、治疗不当会造成进一步的神经损伤和后期棘手的腰骶部畸形。

因此,骶骨骨折的早期诊断、根据分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解剖概要骶骨骶骨是由5块骶椎与退化的尾骨融合而成的呈三角形骨性融合体。

通过骶髂关节及附着的韧带与连接两侧骨盆与脊柱相连,在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

骶骨每侧有4个骶孔,骶孔通过椎间孔与骶管相连,骶前孔比相应的骶后孔要大。

骶孔在骶骨体和骶骨翼交界处,此处薄弱易骨折,尤其是在S1-S2水平。

韧带骶骨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与L5形成腰骶联合。

骶髂关节前方有骶髂前韧带(薄弱)、骶骨间韧带(坚固)、骶髂后韧带(坚固)、髂腰韧带(连接第5腰椎横突和髂嵴后方)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限制水平面旋转)。

骶丛S1-S4的前支由骶孔穿出,与L4和L5神经根的前支形成的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共同组成骶丛(sacral Plexus)。

骶骨的背侧有三个垂直走形的嵴,骶神经根的背支从骶后孔穿出。

上3个骶椎的骶骨翼从后上斜向前下形成肾形关节面与髂骨翼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S1椎体在中线处形成骶岬,骶裂在S1椎体水平接纳硬膜囊。

合并骶神经损伤表现: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可导致相应的根性症状,神经支配区定位如上图。

骶骨骨折合并L5横突骨折可导致L5神经根损伤(足下垂),中央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

骨结节区域,同骶骨前面关系密切。

A1型骶骨或尾骨压缩骨折,或骶骨撕脱骨折。

骶骨病变鉴别

骶骨病变鉴别

一、骶骨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骶骨属于软骨内化骨,在发育过程中,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5~6个月出现,3~6岁闭合合,耳郭状面骺则可晚至16~19岁出现,20~24岁闭合。

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同时骶骨作为脊柱的一部分,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因此它也是脊索瘤好发部位。

据Smith 统计,脊索瘤发病率居骶骨肿瘤的首位,巨细胞瘤次之。

结合我们科实际,骶骨骨转移瘤及骶骨结核也占到骶骨病变相当一部分,再次一并给与鉴别。

二、骶骨肿瘤的影像诊断比较:对于骨肿瘤的诊断常以平片为主,不仅能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能作出定性诊断。

但对于骶骨肿瘤来说,由于其病变部位较深,且病变形态较缺乏特征性;其次,由于肠内容物重叠及周围组织干扰,骨盆正位及骶骨侧位片很难发现早期病灶。

相反,CT却能清楚地显示骶骨骨质变化及软组织肿块,特别是对于钙化及病灶内骨嵴等微小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平片及MRI。

三、骶骨病变的主要症状:骶骨骨肿瘤及骶骨结核均可表现为:腰骶痛、放射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这主要与病变压迫、侵犯马尾及终丝有关。

另外,骨转移瘤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恶性骨肿瘤,其中以癌发生骨转移多见,占80-90%,以肺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肾癌多见,局部疼痛,逐渐加重,晚期可并发病理性骨折。

其次,骶骨结核临床发病缓慢,可有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纳差等。

骶骨结核往往合并肺内活动的结核病灶。

四、病变的中心位置及范围:对于骶骨肿瘤中心位置的判断。

目前一般以第三骶椎为界划分为上、下两部,同时应判断是中心性还足偏侧性生长。

1、脊索瘤中心位置一般位于骶骨中线位置的下部。

这主要是由于脊索在终端特别弯曲,而骶椎部的脊索瘤来源于骨内迷走脊索组织.故病变往往以下部骶椎为中心。

另外,脊索瘤向前发展趋势明显。

2、骨巨细胞瘤和转移性肿瘤的位置偏上部骶椎,从范围上看,骨巨细胞瘤由于膨胀性生长,且横向生长大于纵向生长,故往往累及双侧耳状关节面。

骶骨错位,骶骨点头、骶骨仰头、骶骨旋转

骶骨错位,骶骨点头、骶骨仰头、骶骨旋转

骶骨错位,骶骨点头、骶骨仰头、骶骨旋转骶骨是由五块骶椎融合而成的,呈倒三角的形状。

其下缘成为骶骨尖,上缘成为骶骨底。

骶骨的左右二侧为髂骨,上面为第五腰椎,下面连接尾椎。

骶骨骶骨的错位在临床中一般不被重视,大部分都将眼光盯在了髂骨的错位上面,其实骶骨也有属于自己的错位方式,骶骨的错位形式有如下三种:骶骨点头、骶骨仰头、骶骨旋转。

骶骨也有向一侧倾斜的情况因为临床中比较少见所以不在本文进行讨论。

骶骨点头正常情况下腰骶角的正常范围为34°—42°之间,女性的腰骶角一般偏大,骶骨点头时腰骶角一般增大,有一部分人说的骶尖上翘与骶骨点头其实是同一个概念。

骶骨点头时一般骶骨角会增大表现:骶骨点头时一般腰椎生理曲度会变大,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减小的。

骶骨点头时腰椎二侧的竖脊肌一般处于紧张感,劳损严重,不能长期久坐和负重,部分患者会伴随腰椎滑脱。

骶骨点头往往也会伴骨盆前倾。

骶骨点头—示意图,黑色为正常位置骶骨仰头骶骨仰头则腰骶角一般会减小(小于34°),第五腰椎的椎间盘夹角也会相对减小。

骶骨仰头时候一般生理曲度会减小,甚至腰椎反正。

腰肌相对来说无力,腰部容易疲劳,有部分患者伴随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骨仰头往往也会伴随骨盆后倾。

骶骨仰头—示意图,黑色为正常位置骶骨仰头伴腰椎生理曲度减小骶骨旋转正常情况下骶骨中心线到骶骨二侧外缘的距离是相等的。

如果二侧距离不等则代表骶骨旋转,测量二侧数值,数值大的一侧为骶骨向后旋转,数值小的一侧为骶骨向前旋转。

骶骨旋转一般会引起骨盆絮乱综合征,患者也会有内外八情况出现,在动态的步伐中会发现患者的步态异常。

a>b,左侧骶骨向后旋转小结:骶骨错位以骶骨前倾和后倾是最多的,其中对患者影响最大的时骶骨前倾,骶骨前倾如果伴骨盆前倾会引起腰椎生理前曲增加,胸椎后凸加大形成严重的驼背含胸姿态,颈椎生理前凸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如果骶骨仰头则相应的生理曲度都会减小,脊柱功能部分丧失,椎间盘压力增加,脊椎关节容易增生等。

【优选】腰骶部解剖及手法应用PPT资料

【优选】腰骶部解剖及手法应用PPT资料

黄韧带
椎骨间的连结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关节突关节
后纵韧带 椎间盘 前纵韧带
黄韧带
椎骨间的连结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关节突关节
后纵韧带 椎间盘 前纵韧带
骨盆
骨盆的构成
髂腰韧带 骶髂前韧带
髂腰韧带 骶髂后韧带
骶棘韧带 骶结节韧带
感谢观看
腰骶部解剖及手法应用
腰骶尾部表面解剖
背部肌
背部浅层肌 斜方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背阔肌 背部深层肌 竖棘肌 棘间肌
前 面
骶骨
浅筋膜 浅筋膜较厚,有较多的脂肪组织堆积, 其中的皮神经来自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自骶棘肌外侧缘穿出筋膜,越过髂棘至臀部皮 下,称为臀上皮神经。浅筋膜内的血管较小, 动脉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后支,它 们与相应的皮神经伴行。
肌层
(1)浅层肌
①背阔肌 为浅层肌,呈扁 平三角形,位于背部下半 部和侧胸部皮下,以腱膜 起自髂嵴外缘后1/3,下6 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 骶中嵴以及腰背筋膜后层, 其纤维向上外聚合为一扁 平腱,附着于肱骨小结节 嵴。背阔肌胸背神经支配。
②下后锯肌 起于第 11、12胸椎,第1、 2腰椎的棘突,背 阔肌和腰背筋膜, 向上外止于最下4 个肋骨下缘和外侧 面,止点亦在肋角 外面,能下降肋骨, 因而在吸气时起一 定作用。
⑤棘突间肌 在相邻棘突之 间,薄小。
横 突 间 韧 带
横突间韧带
横突间韧带 黄韧带
棘上韧带
⑥腰大肌
腰部:起于所有腰椎横突 浅筋膜内的血管较小,动脉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后支,它们与相应的皮神经伴行。 多裂肌是脊椎的背深肌,可以加大腰椎前凸。 腰部:起于所有腰椎横突 起点:最尾侧起骶骨背面,低达第4骶骨后孔,髂后上棘和骶髂后韧带 腰部:起于所有腰椎横突 腰部:起于所有腰椎横突 ④横突间肌 在相邻的横突之间,较短小。 浅筋膜 浅筋膜较厚,有较多的脂肪组织堆积,其中的皮神经来自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自骶棘肌外侧缘穿出筋膜,越过髂棘至臀 部皮下,称为臀上皮神经。 起点:最尾侧起骶骨背面,低达第4骶骨后孔,髂后上棘和骶髂后韧带 ②多裂肌 腰部的多裂肌起自骶骨后面,止于上位2~3棘突的下缘。 多裂肌是脊椎的背深肌,可以加大腰椎前凸。 ②多裂肌 腰部的多裂肌起自骶骨后面,止于上位2~3棘突的下缘。 腰部:起于所有腰椎横突 多裂肌是脊椎的背深肌,可以加大腰椎前凸。

神秘的骶骨

神秘的骶骨

神秘的骶骨的组成部分,由五块骶椎合成,上接第五腰椎,下连尾骨。

《灵枢·癫狂》:“穷骨者,骶骨也。

人体上半身的所有负荷均通过骶骨、骶髂关节传向下半身。

它是人体的中心骨块,也是人体生物力学平衡的压舱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重视脊柱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脊柱相关疾病不计其数。

而脊柱直接的根基就是骶骨,骶骨又是骨盆的中心结构,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骶骨稳定与否决定了骨盆的稳定性和脊柱的稳定性。

人类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的侧角。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

可以说,胸椎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而骶椎与副交感神经血肉相联。

人类的疾病,特别是内科疾病和疑难杂症均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衡有关,而这种失衡和脊柱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与骶骨的稳定性及健康状况有必然的联系。

另外,骶骨是小骨盆的靠山,而小骨盆是人类孕育生命的摇篮,其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不言而喻,所有生物的生殖能力都与骶尾骨分不开,在人类更是这样,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症与骶骨息息相关。

性命一词完美解释了性和命的关联,动物的性能力也与骶尾紧密相关,骶骨发育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你的性能力。

肾主骨,其实更贴切的说应该是肾主骶尾骨生髓,其华在毛,藏精,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

也就是说,只有骶骨里面的髓才能发育为脑,成为人体的最高指挥官,其它骨里面的髓也就有造血的份,永远也通不了脑!这也充分说明了,骶骨不是一般的骨头,而是带有生命密码的“磐石”!在透骨的理念里,骨疲劳是个重点,骶骨做为人体的中心骨块,承担着人体的重量和平衡,几乎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骶骨的支撑,所以,除了骶骨的移位以外,骨疲劳也是必然的。

骨的疲劳会引起周围本体感觉器向中枢传达非生理信号,人才感觉不轻松,甚至疼痛、麻木、发凉等各种病症。

这也应验了“万症皆神经,万因皆环境”的液透理念,骨疲劳正是物理因素对神经的超生理刺激。

骶骨发育规律

骶骨发育规律

骶骨发育规律引言骶骨是人体骨骼中的一部分,位于脊柱的最下方。

骶骨的发育规律对于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骶骨发育的规律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体的骨骼发育过程。

骶骨的结构与功能骶骨由5块骨头组成,它们通过韧带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骨块。

骶骨与腰椎和尾骨相连,共同构成了人体的骨盆。

骶骨在支撑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稳定骨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骶骨的发育过程胚胎期骶骨的发育始于胚胎期。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胚胎的脊柱是一条弯曲的管状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管状结构逐渐分化为脊柱的不同部分,其中包括骶骨。

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骶骨的发育进一步加强。

在这个阶段,骶骨的骨骼逐渐硬化,并开始形成完整的骨块。

婴幼儿期的骶骨发育与整个骨骼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它会受到营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期在青少年期,骶骨的发育进入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骶骨的骨骼继续增长,并逐渐形成成人的骶骨形态。

青少年期的骶骨发育与身高的增长、性别的发育等因素有关。

成年期在成年期,骶骨的发育基本完成。

成年期的骶骨主要通过韧带与其他骨骼相连,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成年期的骶骨发育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骶骨发育的影响因素骶骨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运动等。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骶骨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骶骨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

例如,父母的骶骨形态和大小往往会对子女的骶骨发育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骶骨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良好的生活环境、适宜的温度、空气质量等都可以促进骶骨的正常发育。

饮食因素饮食对骶骨的发育至关重要。

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提供骶骨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骶骨的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运动因素适度的运动对骶骨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力量和稳定性,有助于骶骨的正常发育。

然而,过度的运动可能对骶骨造成损伤,因此需要注意适度运动。

开骶骨尾骨

开骶骨尾骨

开骶骨尾骨开骶骨尾骨;与姿势意念呼吸相关。

骶骨人体的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

为骨盆的后壁。

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

医学论述骶骨(sacrum),人体的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

为骨盆的后壁。

骶骨是脊椎骨的组成部分,由五块骶椎合成,上接第五腰椎,下连尾骨。

《灵枢·癫狂》:“穷骨者,骶骨也。

”《素问·疟论》:“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简介/尾骨尾骨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内藏玄机。

从神经解剖来说,尾骨前面有奇神经节的贴附,尾骨急慢性损伤刺激了奇神经节,反射性引起内脏功能的紊乱;以中医经络学说解释,尾闾骨端下有督脉起点穴——长强穴。

督脉为阳经之海。

督脉之源头损伤受阻,扰乱体内经脉相互制约。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杂病丛生。

尾椎骨损伤后逐渐出现症状,通常有:头晕目眩,心烦胸闷,下腰部酸困,慢性泄泻,眼睛干涩,眼袋突起,脸色苍黄,中午昏昏欲睡而不能入睡,额部皱纹增多,脸上长黄褐斑。

组织结构如果缺少进化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改变表现形式,产生变异。

人类的尾骨是个很好的例子,哺乳动物的尾骨退化,拥有了修正的功能,较显著的是,尾骨作为肌肉的锚点,为肛门定位。

影响/尾骨人类的尾骨一般是由四节脊椎骨合并退化而构成的一根骨头。

“这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异”,新泽西的纽瓦克州立医学院的尾骨疼痛服务中心主任,帕特里克。

他说到,生来六指非常稀少,而尾骨可以有这种数量上的变动,他们常常由不确定的3到5块骨头构成。

甚至于,有上百例的医学报告说婴孩出生带有尾巴。

如果胚胎发育过程中,停止脊椎生长发育的信号没有及时给出,这一返祖现象的出现机率就会增加。

人如果亏气亏血或者肾虚,活动量少会引起尾椎尾骨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骨的解剖学变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李义凯
骶骨的正常解剖➢骶骨的形态:呈三角形,底
朝上,尖朝下,有上、下、
前、后、两侧六面。

底部宽
大,上部为椭圆形,与第5腰
椎相接;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
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对骶前
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为
骶岬,两侧平滑为骶翼。

➢后面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侧有四对骶后孔;
➢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又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
➢基底与第5腰椎通过椎间盘构成腰骶关节;
➢骶骨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为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腰以上的椎管相续;下端开口于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角为骶角。

骶骨耳状面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形及“L”形,男性骶骨多为“L”形,
女性多为“C”形。

➢骶骨耳状面的位置: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
第一骶椎高度,下缘位置多位于第三骶椎中部及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骶骨耳状面形状
骶骨的发生
➢骶骨的发生与一般椎骨相同,在第3至第8月时,每节骶椎开始出现三个初级骨化中心,一个发育成椎体,两个发育为两侧椎弓。

➢次级骨化中心发育为骶骨侧块、棘突和每个椎骨的上下骺板,全部骨化到25岁时完成。

➢在骶骨的发生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骶骨发生不良或障碍,则会引起各种变异的产生。

骶骨常见的解剖变异➢骶骨副耳状面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骶管裂孔变异
➢骶椎隐裂
➢骶骨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副耳状面
➢形态特点:骶骨副耳状面多为扁平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呈凸面或凹面,发生位置不固定,但多位于骶外侧嵴的下部。

➢发生率:文献报告副耳状面发生率差异较大,从8%到50%不等;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发生于双侧。

➢产生原因:发生副骶髂关节的具体原因不明,但多数认为可能是与负重以及应力的增加有关。

副耳状面构成的副骶髂关节X线表现(一)
副耳状面构成的副骶髂关节X线表现(二)
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腰椎一侧
或两侧的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

腰椎骶化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
➢第5腰椎椎体与第1骶椎椎体未融合,但后部的椎弓板融合;
➢腰椎椎体与骶椎椎体融合,而后部的椎板未融合;➢腰椎椎体、骶椎椎体及后部的椎板都融合等。

一:椎体未融合,关节突关节融合
二:椎体融合,关节突关节及椎板未融合
三、椎体融合,后部关节突关节及椎板融合
腰椎骶化X线表现
骶椎腰化
➢骶椎腰化同样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第1骶椎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不联合或同时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与腰椎骶化一样,骶椎腰化也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第1骶椎未完全腰化,没有椎弓及椎间盘;横突或多或少游离,融合的部位及程度不定等。

一:骶椎未完全腰化,无椎间盘
二:左侧横突游离,形成假关节
骶椎腰化X线表现
骶管裂孔变异
➢骶骨后面下部有一缺损,上端与骶管相续,称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

表面为一层坚硬的纤维膜所覆盖,两侧为骶角,是骶管麻醉穿孔的标志。

➢骶管裂孔的变异较大,如骶管裂孔的形状,裂缺高度、两侧骶角是否对称、是否等高及其他合并变异等。

骶管裂孔的形状
骶管裂孔的高度
骶管裂孔上有骨块或骨性突起
两侧骶角对称性
骶椎隐裂
☞定义:骶椎裂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骶椎裂较多见,只累及骨结构,棘突和椎板不愈合,实际上为椎管局部缺损,缺损部位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和脊髓膨出。

☞产生原因:
➢骶椎隐裂为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有种族、地区差异
➢与感染、代谢、中毒、气候,孕妇的年龄、胎次、产次增加等有关
➢发生主要原因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

➢也有认为是在胚胎期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在分离时粘连,从而阻止了间充质在神经外胚层和皮肤外胚层之间延伸而产生局部骶椎裂。

骶椎隐裂的分类
一:根据骶椎开裂的程度占椎管的比例分为四度
◆Ⅰ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以内◆Ⅱ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到二
分之一
◆Ⅲ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二分之一到四
分之三
◆Ⅳ度:骶椎全部椎管裂开
骶椎隐裂的分类
二:按其开裂部位及程度分为5种类型
◆单侧型: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 裂隙
◆浮棘型: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

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
骶椎隐裂的分类
◆吻棘型:即下一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也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节棘突嵌至下椎节后方裂隙中,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
◆完全脊椎裂型: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型裂隙
◆混合型:指除脊柱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椎弓不连及移行脊椎等多见
Ⅰ度骶椎隐裂
Ⅱ度骶椎隐裂
Ⅲ度骶椎隐裂
骶椎隐裂影像表现
骶骨歪斜
➢骶骨发生过程中会出现骶骨正中线向左或向右偏歪,使左右两侧骶椎发育不对称为骶骨歪斜
➢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
➢发生骶骨歪斜的具体原因不清楚,其对机体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

骶骨向左侧歪斜
骶骨向右侧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数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数目的改变外,也有先天数目异常的变异。

上图示骶椎数目为四个。

骶骨变异的临床意义
一:骶骨副耳状面
➢副耳状面与髂骨构成副骶髂关节,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骶髂关节局部应力的增加导致了副骶髂关节的出现。

➢副骶髂关节是由关节囊包绕,属滑膜关节。

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等骶髂关节部位的疾病也可侵犯副骶髂关节,引起其发生炎性改变。

一、骶骨副耳状面
➢副骶髂关节的炎症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及疼痛范围可能与无副骶髂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所差别。

➢副耳状面的存在及其与耳状面之间有一定角度,使X线平片观察和诊断骶髂关节改变或病变的
难度加大。

➢因此,在诊断骶髂关节疾病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因素。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属腰骶移行椎变异,腰骶移行椎是指腰椎数目变化及其伴随的腰5和骶1的形态学变化。

➢一般情况下整个脊柱的椎体总数不变,只是各节段数目有所增减,腰椎骶化往往伴有胸椎腰化,骶椎腰化亦可能伴有腰椎胸化,所以如果要区别移行椎是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必须拍胸椎X线片,通过计数胸椎数目才能确定,这种区别有时在临床上并非必要,故将二者通称为腰骶部移行椎。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骶移行椎分类:目前对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方法很多,但最常见的是Castellvi等提出的分类法。

主要根据横突的形态及其与骶骨、髂骨是否融合或形成假关节而分为四型,每型再根据单双侧分为A、B两个亚型。

➢Ⅰ型: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ⅠA为单侧,ⅠB为双侧;
➢Ⅱ型: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ⅡA为单侧,ⅡB 为双侧;
➢Ⅲ型: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ⅢA为单侧,ⅢB为双侧;
➢Ⅳ型:混合型,即一侧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一侧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骶移行椎与腰痛的关系腰骶移行椎是否引起腰痛,近百年来有许多争论。

➢自1917年Bertolottis首次描述了腰骶移行椎,认为
该畸形与慢性腰痛、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有关,这就是Bertolottis综合征。

➢从那时起关于移行椎与下腰痛的关系开始引起争议。

很多人认为移行椎与下腰痛无关;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移行椎增加了发生下腰痛的危险,且加速了椎间盘的变性、退化和突出。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一般认为腰骶部移行椎本身并不引起疼痛
➢但是由于其发生对腰椎的正常生理结构以及生物力学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可继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发生下腰痛
腰骶移行椎产生下腰痛的机理:
➢横突与骶骨间的组织可形成滑液囊
➢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可韧带的损伤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移行椎的假关节为幼稚关节,其解剖结构与正常者不同,关节软骨甚薄,无关节囊,亦无滑膜。

这种假关节不能吸收震荡,对外力的抵抗甚低,经常小的损伤即能使其劳损而发生损伤性关节炎➢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该侧的骶髂关节发生分离➢椎间隙变窄,易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