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内的童年生活回忆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杂院内的童年生活回忆故事
编者按:时间快速溜走,童年的记忆早已埋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作者在冬日的夜晚
回忆童年生活别有一番感想,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童年记忆吧!
大杂院
冬日的夜漆黑悠长。
潜睡中,意识把我流放到遥远的记忆之城,城中有我儿时生活的
地方,有我童年的老屋,有我独特的人文情怀,还尘封着许多陈年旧事和逸闻趣事。
我信马由缰,来到一个两扇破旧木制大门成就的大院门口。
门上那风烛残年的木插销
已抵挡不住我心灵的撞击,大门吱呀一声就开了。
透过晨光目力所及,全院的十来户人家
都有了响动,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我迫不及待的朝自子家的房屋走去,可还是为眼前的一幕幕放慢了脚步。
大门右手边的山东籍的老高家,房顶上的烟囱已冒出了炊烟,高大奶带着小姑忙活着
早饭。
高二叔是卖苦力的,他从山东老家带回一个女人,结婚生子。
小姑长得漂亮,又心
灵手巧,闲暇时教我妈手针做毛蓝色背带裤子。
高家右侧白胖的杨大叔家里,传出晨读外语声,他的儿子是大学生,文质彬彬,高高
的个子,白皙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眼镜,正在家里度假期。
紧挨他家的老刘家摊大煎饼的烙
子已经坐在火炉上。
刘家的四个孩子都非常乖巧懂事,其中有一个叫小墩儿的大我一岁。
刘大婶病故了,
刘大叔也回山东老家领来一个媳妇,生了一个娃。
新来的刘大婶头发盘个纂,一缕发丝从
前额耷拉到右耳下。
她爱生气,一生气心口就疼,一疼就连哭带唱。
刘大叔真是“男儿爱
后妻”,这天媳妇又哭了,手足无措的他赶紧包饺子。
吃饺子还怕她不高兴,看孩子都闷
头吃,刘大叔突然想到了什么便问:墩儿你吃香不香?墩儿刚吃几个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赶忙回答:真香,太腻人了,吃不下了,墩的两个妹妹随声附和也说太腻人了,吃不下了。
过了拐角处的茅房旱厕就是河北籍的谷家,从谷家开始便是坐北朝南的房子了。
人们
称谷二大爷老忐儿,他家有三个孩子守民、佩兰和佩芬。
这天他家守民用骄迎娶了香油房
家的老闺女,我跟着大人们到她家去贺喜吃席。
与谷家一壁之隔的,是吉林东丰县的汪四大爷和谷二的弟弟谷征合住的房子。
汪四大
爷家住外屋,他正背着装有大刨子、斧头、凿子的帆布袋子,到北站的扛脚行去做木匠活。
汪四娘梳着纂儿,裹着小脚,她们有一个女儿小翠,她家总吃白面馒头。
再往里走是我老舅和大姨合住的房子。
大姨家住在里屋,姨父姓张,人称八魔,每天
蘸糖葫芦卖,他一有空就找我爸喝茶闲聊:从河北到营口,从营口到沈阳,从船上到陆地;
从营口的小红楼到沈阳的十间房;山南地北,海阔天空;这种话题永远不腻歪,我爸戏称这
是穷嚼带臭叨。
老舅在电车公司工作。
这天他出差回来了给小孩们分发了小手表、小闹钟,这样稀罕
的礼物我爱不释手。
姥爷和舅舅同住,姥爷姓尹是河北省任丘县人,当过孙中山的马弁,
后来赋闲在家。
当年他的二儿子跟随他,成了国民党军官。
他高大英武,无冬历夏都穿长袍。
每天凌晨四点就起来和一个清朝的遗老一起遛弯,回到家早餐后小憩。
他一哄孙子睡觉,就唱:赤眼妈仔,打死两根个猫。
还有什么:大姑娘寻个秃光光,二姑娘寻个白皮的疮,就属三姑娘寻得好,白皮的秃子黄皮的疮,啦哒啦哒、啦哒啦哒……真是滑稽透顶,
令人笑喷。
院子最里面住的是吉林白城的贾家,一个叫王宝林的人家住在他家里屋。
贾大叔长得
很帅,高鼻梁大眼睛,脸上棱角分明。
他得了肺痨在家休养,愿意和我老爷一起讲古。
那
天我听了一个鬼故事:人的两个肩头各有一盏灯,走夜路时不能回头,你左一回头吹灭了
左边的灯,再右一回头把右边的灯也吹灭了,这时恶鬼就搭在你的肩膀上了……吓得我毛
骨悚然,天一黑就回家,连茅房也不敢去了。
贾大婶在砖窑地帮人缝活,兼种点苞米、地瓜、青菜。
贾家有严格的家教,家里的孩子都有着奇特的小名,诸如:领小子、小咋子、
改成子、胡生子、贾贵,大家都叫她贾贵止,说从她这就止住了。
贾大叔死时,院子里停
放着紫色木棺,封棺时,他的孩子都跪在地上一起哭喊:爸爸躲钉啊……。
进大门的东南角则是李家香油坊的后门,他家从老人到小孩说话都嬲嬲悄悄的。
他家
与院子最里头的连接处是一排木栅栏,栅栏里边是各家的泔水井,旁边的空地种着向日葵,栅栏的外侧是拉带车送煤球的老夏家。
我家夹在老舅和贾家两房中间,这里是我的出生地。
一九四九年我出生在八月桂花飘
香的时节,因此就有了我的名字。
一九四八年我爸刚三十出头,为躲避国民党溃败的战乱,带着妈妈和三个孩子从营口投亲到沈阳。
借住房东的房子,十八平米的屋子一铺火炕,唯
一的家具包铁角的旧木箱,还是从二姨家借的,可谓家徒四壁。
爸妈都从事本小利微沿街
叫卖的小生意,妈妈挎个木匣子卖烟,爸爸则与二姨父、陈大爷合伙卖青菜和鱼虾海鲜。
二姨夫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每次来我家都讲笑话或说些风趣的话逗我们玩。
最令
我难忘的是,他一来就学着评剧《小女婿》的台词用老忐话说:“刚睡着,天就亮了,门
还没关;亲家好,亲家母好,孩子小,我也跟来了。
” 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陈大爷则给我
们带来成套的小人书。
我家九口人七个孩子,吃着不够。
这天看见爸爸和他的合伙人,正推着一带车子刚煮
熟的大对虾出去卖,我馋得直咽口水,巴望爸爸能给我一只,可是没吃到。
那就只好等晚
上听爸爸讲故事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不次于大对虾的吸引力。
没想到中午爸爸回家吃饭,竟给我带回一个拳头大的小竹娄,里面装着蝈蝈,我乐得直蹦高。
我还拿着爸爸给的一分
钱买了一碗爆米花,还想买一片五香酥鸡、吹一个糖人,可是钱不够。
盼着能攒够五分钱,再去买一个芝麻酱火烧,唉,美味是不可多得的。
那天,家住鲁迅美术学院的表大爷我大姑父的胞弟和当军官的儿子,给我们带来了香
甜的点心炉果,我一小口一小口的咬,舔一下吧嗒一下嘴,那个好吃劲就甭提了。
这些就
是我童年的味道。
我比老弟弟大七岁,妈妈生他时难产,一胎两个男孩,生完后肚子仍然很大,因为没
钱结账出不了院。
那天早晨爸爸没上行,蹲在治保委员会门口,等人家上班给作保,好接
妈妈出院。
妈妈出院后,自顾不暇,便把两个婴儿并排放在炕上,来看的人很多。
有两个
小男孩爬到炕上去看,一不小心接连压在同一个婴孩身上,结果我的一个小弟弟当天就夭
折了,死时拉的是绿屎。
妈妈病上添病,后来请了一个姓赵的中医大夫,赵大夫不仅脉把
得好,人品也极好,他特别同情我家的境遇,每到日期不用请自己就来了,还减免药费,
他是我妈的救命恩人,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一晃就要过大年了,院子里热闹极了。
一过腊八,就能听大人哄小孩:小孩小孩你别
哭过了蜡八就宰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有年味了,买
来灶糖祭灶。
晚上祭灶时,妈妈念念有词:灶王老爷本性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人们也从此开始忙年了,磨剪子炝菜刀,掬盆掬碗掬大缸,扫房土,打烟囱,买来
旧报纸裱糊墙壁、吊顶棚,窗户换上抹了豆油的高丽纸,写对子。
念过三年私塾的爸爸是
这个院里的文化人,他包揽了全院写对联的事,待到三十那天还写家堂供奉老祖宗,家家
贴对子户户放鞭炮。
小孩子早就开始盼了:二十三糖瓜年,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吹米鼠,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
可是三十晚上,吃完年
夜饭,小孩儿们都穿着妈妈赶制的新棉衣或罩衣、葛布新夹鞋或棉鞋,衣兜里装满了花生
糖果,啃着冻秋梨,手里打着玻璃的或红油纸做的小灯笼往外跑,嘴里还唱着:"打灯笼
玩呀,不要钱儿呀,你不走了我走了”,去看跑旱船、踩高跷。
我和弟弟给老祖宗磕头,
还要和表兄妹去给姥爷磕头,大年初一全院的人出动到各家拜年。
大年初二,爸爸的朋友邓大叔来拜年。
对这个姓我们非常好奇,我和弟弟们,一看见
他的身影,就敲屋门的玻璃,边敲边唱:吧啦吧啦咚咚……然后就坏笑不止,邓大叔还以
为我们是在欢迎他呢。
年后平静了,我就和一群小子们在院子里弹玻璃球、打骈几,打木尜、抽冰尜。
天暖了,就看男孩斗蛐蛐、逮蚂蚱、网蜻蜓,还看邻居斗鸡,下象棋。
有
时在家和双目失明的大哥在炕沿儿上吹骈几。
院外临时租住着沈阳纺织厂的一个女工和丈夫陆军军官。
她家的孩子背着个眼睛会动
的大布娃娃,我看得直眼馋。
回到家找来碎布料,自己缝制小娃娃,还画上鼻子眼睛。
我
还在纸壳上刷墨汁做了一个小黑板,拴上绳,拿着画石练习写字…… 这里的人们虽然贫苦,却有着无穷的乐趣,我也有着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杂吧地
我家大院附近方圆一公里内,就像一个大的蜘蛛网。
以我家大院为核心向外辐射,周
围有层层的丝环绕着它。
去往院外的某一处,都像到达了蜘蛛吐丝结成的一个网点。
我沿着蛛丝游走,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香味,香油坊早早就开工了。
住在它旁边的夏
大爷正好推着带车出门。
右侧,陈小蒲中医院黑漆的大门也开了。
陈先生在门房坐堂,院
子里种满了花,还有一口洋井,最里面是居室,他家的人都特别仁义。
同一瞥杨家开的大
同医院,已消毒完毕,正准备开业。
医院的两扇大玻璃门非常耀眼,隔着玻璃能看到厅房
摆放的沙发,西医杨大夫家的人都非常文雅。
我折回到东南,到李庆和小铺门前的修鞋小摊儿去取鞋。
掌鞋的姓那,他拖着一条自
制的木头假腿,正和摊前一伙人下象棋。
那瘸子火气太大,玩急眼了就把棋盘掀了,把我
吓了一大跳。
随后我拐回到家院斜对面,去紧挨着双家客栈二层小楼的,张老忐儿小铺打
酱油,掌柜的两条O型腿,差一点儿就形成三百六十度。
他家后院住着我二姨和四姨,姨
家院的胡同口朝东南。
关东他妈是二姨的邻居,总说别人偷他家孩子的糖纸了。
四姨家隔
壁住着焊洋铁壶的老年,这人很厚道,就是说话有点咬舌子。
我们不常到姨家的院去玩。
因为听大人讲,天黑时有人看见过一个没脑袋,穿一身白
的人在院里行走。
虽然害怕,可是大家每天必须壮着胆,到那院胡同口的洋井去挑水。
一
天水井旁一群人在咬耳朵嘀咕着什么,后来听说这个院里有人被镇压了,院墙贴满了漫画,上面画着这人正在给别人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洋井东边是卖粮油的小合作社、骄房和棺材铺。
那附近还有一座小庙,人死后的第一
天丧家要去报庙。
小庙的对面是哈大叔家住的大庙,那里并没有僧人居住。
哈大叔是回民,他长得高大白胖,大眼睛双眼皮,说话嘡音特别好,他家离三角地特别近。
贾家的三姐带
我在三角地的小剧场看过电影《复活》,还看过评剧《唐伯虎点秋香》。
西面,福和永采石场招零工了,妈妈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包括双目失明的大哥去那里
砸石头。
这里离十二线菜行不远,我爸上行批菜路过植星园小学、北道口派出所,然后从
黄寺广场绕行回来。
我和玩伴去西北大街的百货商店,一进去我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根本买不起什么,其
实就是过过眼瘾。
出来后我们绕到北边五条胡同头,看到李大叔的剃头房人很多。
李大叔
河北乐亭人,细高挑,长瓜脸,小眼睛,梳分头,能说会道,语言尖刻,只可惜小时候得
天花留下后遗症,人们都叫他李麻子。
他说,晚上到我家大院给男人们剃头刮脸。
我一抬眼看见老舅的朋友蹬三轮车的小粒儿,他拉完活顺便到北头豆腐坊买了一块豆腐,又到孙家酱园去买酱,说回家吃小葱拌豆腐。
酱园旁边是沈阳有名的正骨医院,听爸
爸说那里有个接骨高手孙瘸子,他犯下了死罪,因献出了接骨秘方而保全了性命。
大家又通过正骨院门前的北两拱桥,步行近一小时到北陵公园游玩,让在那里工作的
四姨父给我们照像。
还去看望住在北陵门口的"大姥爷",他是老舅妈的父亲。
他留着长
长的白胡子,背后人们都叫他老山羊。
我打算们明天到北市场去玩。
去北市场必须经过天桥,这是一座跨越铁道的木板桥,看着不起眼,它却是我们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
要到市内的繁华街区,要到市外的其他地方,要想坐火车、魔电车,就必须过天桥。
桥上面有行人、手推车、自行车通过,桥下火
车呼哧呼哧冒着白烟,拉着长笛儿驶出站台,还有货车停靠在站里卸货,这样的场景让人
们驻足观看,使我流连忘返。
从家院出来,过一条小横道,从花生铺向左拐,进入一条短胡同,路过老桂家火烧铺
就上了天桥。
我来到天桥下东南方向的府北小学,等大我五岁的大姐放学回家。
下午姐姐
和同学高玉去学校练荷花舞,我也要去,就跟在后面拽着姐姐的衣襟,气的妈妈在后面追赶,终于在天桥顶上把我攥住,一顿暴打我鼻口出血,有过路人不让了,指责我妈,不能
这样打孩子。
可我呢,却一边哭一边在心里哼唱着:蓝天高,碧水笑,荷花盛开塘,风吹
遍地香,碧波荡漾……
五一节这天,我和几个小伙伴顺着府北小学往东南走几百米,到市政府广场去看节日
游行。
一队队穿着鲜艳服装的人们,举着彩纸扎的花束和彩旗走过来了,口号声、锣鼓声
响彻云霄。
我们拍着手儿,跳着脚儿、仰着脖儿、张着嘴儿,跟着游行的队伍一起欢呼。
下天桥往右走是沈阳北站,我家位于北站后身。
北站南边是北市场,我从站前广场溜
达到对面的水产公司,看看我爸上货的地方。
水产公司旁边有条南北的窄道,这条道就好
像北市场的脖子。
从北站上下车的熙熙攘攘的旅客们,在这道两侧的大小饭馆、食杂店、
客栈、旅馆、菜市场进进出出。
二条胡同头上的老白家也在这里开了一个镶牙馆。
菜市场南头就是北市场。
北市场就像一张大花脸,这张脸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幌子:茶馆、烟馆、剃头房、烫发店、爻挂算命、看手相、钱庄、当铺、金店。
有人吹糖人,有人
遛鸟,有人光着大膀子在摔跤,有人在打把式卖艺,有人耍猴,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
我挤进许多人们围成的一个大圈里,一声锣响,一个带红兜兜的小猴儿上场了,它绕
场一周后就开始翻跟头打把式,表演各种绝活。
在一片喝彩声中,小猴拿起主人的帽子又
绕场一周,开始要钱了。
看完一场还没过瘾,我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
那边有一群小贩在各自叫卖。
卖切糕的、卖凉糕的、卖油炸糕的、卖糖稀的、卖膏药的、卖银丹的、卖布头的、卖五金杂货的。
我的一个家住本溪的叔伯嫂子,如同往年春天
一样,背来一大包打满花骨朵的丁香树枝在这里卖。
大人都说北市场最繁忙最劳累的是纺纱工;最热闹的是说评书的、唱大鼓的、唱蹦蹦的;最叫绝的是蔡少五的飞檐走壁;最著名的是沈阳京剧院、沈阳评剧团;最出名的是花淑兰、韩少云、筱俊婷。
正巧的是,一个亲戚的亲戚唱大鼓的二娘,给妈妈弄来了剧场的门票,晚上妈妈带
我去看《钓金龟》,坐在小二楼上,锣鼓一敲,咿咿呀呀一开唱,我眼睛就睁不开了,迷
迷糊糊的越睡越香,直到散场,我也不知道看的是京剧还是评戏。
星期日我缠着姐姐去看
拉样片,还计划着陆续到人民、群众、新光、民族电影院去看电影。
这天正赶上下小雨,爸爸不能上行了,他领着我到北市场最南端的土红色的邮政大楼,给天津塘沽的二姑发电报。
大楼的拱形大门朝西北开,里面打电报的人不少,买邮票邮信
的人特别多,还有人在汇款,也有人代写家书。
出了邮局,爸爸领我顺北市场西侧的民族电影院,走到了十间房,又到了它西侧的沈
阳四塔之一的西塔。
在塔的下面,爸爸讲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刚到沈阳时,有人介绍
让我家到西塔的大庙里去住,因为爸爸的亲姑父是有名的倓虚法师。
蒋介石撤退时,倓虚
法师正在自己主建的青岛湛山寺讲经讲律,他在寺中迎送了蒋介石。
后来应邀去香港弘法
精舍讲学,弘法。
尽管有这层关系,可是我爸胆子太小,愣是没敢去庙里住,而投奔了穷
亲戚……
天已破晓,趟过岁月的河,走过沧桑上的路,旅途归来的我在疲乏中看到了曙光,清
醒的意识告诉我,记忆之城早已被现实淹没,大杂院和杂吧地亦不复存在,而成为历史凝
重的一笔。
那种淳朴简单的人文情怀更是难以找回,我美好的童年也早已逝去。
今天的我
已是白发丛生,步履蹒跚了……
作者|茫海孤鱼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