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江湖流传盛久的太湖三白,到底是哪几味珍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食江湖流传盛久的太湖三白,到底是哪几味珍肴?
谈到吃鱼,可以引发无数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看来,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民间有一则俗语:冬日补一补,春天打老虎。
万物萧索的秋冬季节,蔬菜瓜果相对的减少,这时候吃鱼进补再合适不过。
对于吃货们来说,鱼肉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
从古至今,国人做鱼的方法千奇百种,花样翻新。
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太湖三白”一词历史悠久,然而所谓的三白,究竟是哪三种美味的珍馐呢?
太湖一白曰白鱼
在无锡的太湖中,生活着一种白鱼,样子与鲥鱼类似。
白鱼体型狭长略扁,鱼鳞细密,泛着星星点点的银光,肉质鲜嫩可口。
因其头尾都朝上,也被称为“鲦”。
在《吴郡志》中有相关记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
”由此可见,太湖白鱼的珍贵。
太湖白鱼没有人工养殖,目前都依靠天然捕捞。
在每年入梅后十五日,太湖渔民开始渔捕。
白鱼的做法很多,通常以清炖、白灼、腌渍、红烧为主,吴中有一道传统名菜“清蒸白鱼”,只需少许料酒,适量葱姜,辅以各佐料调味,清蒸即可,最后别忘记另起一锅烧些许热油,均匀的洒在蒸好的白鱼上面。
品尝这道菜时,若蘸以食醋,味道便与蟹肉有些相似,鲜香入口。
太湖二白曰白虾
太湖白虾俗称“水晶虾”,腰身、虾须、脚爪皆为透亮的白色,清代《太湖备考》中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白虾通体透明,稍有一些棕色的斑纹。
与一般虾不同的是,白虾烧熟后不会变成红色,依旧洁白,因此被奉为水产中的珍品。
壳薄肉嫩的白虾,每年的产量并不多,农历的六七月为捕捞鲜虾的旺季,若是此时可以吃到,真是口福不浅。
白虾做法多样,爆炒、白灼均可。
这道盐水白虾用料简单,只将新鲜的白虾和葱姜蒜放入锅
内一同焖烧,这样的做法可以保留白虾鲜嫩的肉质。
太湖三白曰银鱼
名为太湖三白的佳肴,却独出“银鱼”,究其根本,在于“银”和“白”基本上属于同种色系。
据说,银鱼在水中还是银色的,一旦将其捕捞就会变成白色。
所以,真的比较起颜色来,这“银鱼” 可比之前的“白鱼”白多了。
这银鱼有些特别,它不以条论,要用根算。
银鱼体长稍圆,不超过十厘米,形似玉簪,白得近乎透明。
真正的柔弱无骨不说,银鱼也没有鱼鳞、鱼刺、鱼肠,最重要的的是没有鱼腥气,而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佳肴。
每到洞庭湖东西山枇杷成熟的时候,也是银鱼的捕捞旺季,所以有:“洞庭枇杷黄,太湖银鱼肥。
”的说法。
银鱼通体晶莹剔透,看上去像一根玉做的筷子,于是,古人将它称为“玉箸鱼”。
清代杨光辅《淞南乐府》有云:“淞南好,斗酒饯春残。
玉箸鱼鲜和韭煮,金花菜好入粞摊,蚕豆又登盘。
”这首诗中提到了银鱼的一种做法:银鱼摘去头部,洗净沥水,与切好的韭菜同炒,可加入香蒜添香,银鱼细嫩,要用小火炒。
这道菜善补脾胃,而且银鱼没有刺,适合小朋友吃。
国人食鱼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鱼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慢慢的演变为一种文化。
若说龙是威严,凤是高贵,鱼则有着独特的亲近感,更加的平易近人。
“鱼”的谐音是“余”,因此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
每年除夕,合家团聚,国人都会烧制一尾鲜鱼,合家共享,增添一份吉祥如意。
商代时期玉鱼出土较多,商代妇好墓中就出土过七十多件玉鱼。
到了商代晚期,玉鱼以薄片状的居多,以青玉为主。
看这件商代的玉鱼,眼睛微微突显,尾部有刃。
这时候的玉鱼穿孔位置不一定,在眼、嘴、尾等部位都可见。
西周时期是玉鱼制作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玉鱼出土数量大,形态各异。
西周的玉鱼佩多为片状雕,或直或曲,或细或宽,雕
琢精细的通常都是王公贵族的日常配饰。
这一时期的玉鱼佩常有成对出土的现象,寄托着人们成双成对的美好愿望。
古代玉鱼在宋代迎来了第二个高峰,这时候的玉鱼形态更加丰富。
这件玉鱼昂首翘尾,头部简洁,鱼眼为实心的小圆坑点,鱼身没有鱼鳞,鱼鳍浮雕。
整体造型生动逼真,活泼有趣。
到了元代,常见的有鳜鱼玉佩,可以看到这件玉鱼玉佩为和田白玉所制,身形扁阔,厚厚的嘴唇微微向上翘起,鱼眼凸起,玉佩整体刀工重,大气简练,鳜鱼造型的玉佩饱满而富有生机。
明代的玉鱼现存数量很大,种类也较为丰富,早期有宋时风格,到了中晚期自成一体,但造型缺少活力,有点呆板,多以静态的基调为准。
这时期的玉鱼多有“米”字纹,“水”字纹等纹饰出现在鱼身上。
鱼眼为双眼皮,半月形的眼眶较元代玉鱼更大。
还有一种鱼眼为阴刻圆眼,刻痕很深。
清代是玉鱼发展的巅峰时期,以陈设和配饰为主,这一时期的玉鱼玉佩雕刻工艺精美,纹饰繁琐。
这件清代的玉鱼尾部两边分开向上,造型夸张。
鱼身的“米”字纹较深,鱼鳃旁有齿装饰。
玉鱼与莲花相辅相成,富有动感。
鱼,因多子,被人们给予“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承载着人们满满的情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关于鱼的品尝,这一句得到充分的展示。
食鱼首先应品其鲜,而后才是肥,鲜而又肥的,则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