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详案
第3单元11 唯一的听众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同学们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课文的主旨,体会人物情感。
从句子赏析到理解全文,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悟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学会读文,学会理解,学会体会。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提琴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堂活动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表演一个动作,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演奏一件
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在合作中扫清阅读上的障碍,为读好课文做了准备。
然后再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题,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做到总揽全篇,胸中有文。
三、理清层次,引发质疑
1.默读课文,请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在大屏幕上出示:①家中练琴遭冷遇;②林中练琴遇知音;③舞台演奏生感慨。
)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来读这三个部分。
2.快速浏览,提出质疑。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
引导学生关注“我”在会拉小提琴之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小结:“我”是在老人默默无闻地鼓励下才学会拉小提琴的,是什么力量让“我”有如此的信心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段训练要求,他们已经具备默读和快速浏览的阅读技能,这样不但能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大量阅读奠定基础。
把有价值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强调学生记录“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不要盲目提问题,抓住重点问题能更轻松、更便捷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提出要求
1.默读课文。
2.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唯一的听众》,去体会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并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上节课,很多同学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边读边思考,同学们能够在理解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读课文第2~9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9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然后填到活动卡片上。
学生一边读老师指定的段落,一边摘抄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三段话:
(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
全班同学齐读这三段话。
2.分析这三段话,体会人物情感。
(1)指生读第一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师:这是老妇人第一次和“我”说的话,在这之前“我”认识老妇人吗?“我”的琴技怎样?
(“我”和老妇人根本就不认识。
“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锯床腿,所以“我”
才一个人到小树林里来练琴。
)
师:刚才有位同学读这一句时,对老妇人谎称自己耳聋不知道为什么,下面就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妇人的耳朵真的聋了吗?她为什么要说自己耳朵聋了呢?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
学生A:老妇人说自己耳朵聋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学生B:她听出了“我”的琴技实在是不堪入耳,而又怕伤害“我”的自尊心,从此不再练习拉小提琴,所以说自己耳朵聋了。
师:老妇人说到“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中的“介意”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
老妇人这样说,是给“我”信心和勇气,让“我”继续练琴。
)
你觉得这位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比比看,谁能读出老人关心“我”,给“我”信心的语气。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你们提出的疑问都解决了吗?那么,当“我”摇了摇头时,老妇人又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引出第二段话。
)(2)怎样理解“用心去感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老教授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我”,她虽然听不见,但却可以作“我”唯一的听众。
这句话是让“我”放下包袱,专心练琴。
)
(3)学习第三段话。
听了老教授的话,“我”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
当“我”停下来时,她总是不忘说上一句。
这里的“总是”说明了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对老人的这种鼓励,你会怎样想?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过渡: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3.体会“我”知道真相后的感受。
(1)指名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
师:为什么老妇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老教授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2)齐读课文的第9~12自然段。
师:请找出妹妹说的话。
谁来读一读?
(叫一名学生来读,其他同学来评价。
)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惊讶。
)
再找学生试读。
师:听了妹妹的话后,“我”的心里会怎样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
)
4.前后对比,加深理解。
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前后对比,找出“我”练琴的变化的原因。
师:你觉得“我”的琴技进步这么快,动力源自哪里呢?请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
(鼓励、信心。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学习中得到解决。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重组、整合,指导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对人物情感的了解,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直接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加入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个性阅读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升华主题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角色读、分段读、齐读。
)
师:从老人朴实的语言描写中,一位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关心呵护年轻人成长、真诚无私的老人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你想对这位老教授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感受语言的精彩,感受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读后让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升华课文主题,加深阅读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