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 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货殖列传》) 汉初有个经营农业的任氏,一反当时“富人争奢侈”之风气,力行“家 约”,“折节为俭”,以致“第富9者页数/共世12”页 ,成为阊里的表率,受人赞颂。
法治
齐威王整顿组织、明辨核查
管子形势社会活劢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丌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癿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乊轨万物按自身乊轨运行对亍人毫丌讲情面万物乊亍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进也你癿行为顺乎它它必劣乊你癿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癿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 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 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 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九个要点。
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
立 要 靠 “ 商 战 ” , 商 战 必 赖第机6页器/共,1机2页器 生 产 , “ 工 省 价 廉 ” ,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 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 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
私远也 助之 有其功 虽小必 ”,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
”,你的事业就会“
”,“
大 违之 怀其凶 虽成必败 ”;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
”,你必“
”,“
”,
不可复振也 “
”(《管子·形势》)。
第2页/共12页
重人
•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 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第7页/共12页
对策
• 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 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 成,不预则废。《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 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商汤见伊尹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
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一定 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 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它并努力吃 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 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
如西汉出现的新式粮食Biblioteka 工机械——水碓,“役水而舂,其利百
倍”。东汉和三国时出现的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大大提高
了铁的质量,从而提高工具和兵器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当时政府
官员的主持下发明和推广的。明清时代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先后
推广松江地区先进纺车,和纺技,也多是由地方官员出面相邀和
从此,朝中一扫阿谀奸佞之风,国家官清吏洁,诸侯畏服,逐渐成为列 国一霸。
第11页/共12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2页/共12页
第5页/共12页
利器
•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
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吕
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
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
第4页/共12页
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 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
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 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 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 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 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 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 中国古代有许多系统运筹成功的实例。战国时期,田忌和齐王 赛马屡败,后来他按照谋士的筹划,按马力的强弱,以己之下 马对彼之上马,己之上马对彼之中马,己之中马对彼之下马, 结果二胜一负,转败为胜。宋朝丁谓奉命修复焚毁的皇宫,需 从远处运土和建材,他挖开大路取土,引水成河,船运各种建 材,宫室修好后又以建筑垃圾填河恢复道路。一项正确决策使 取 土 、 运 料 、 处 理 垃 圾 结第合8起页/共来1,2页“ 一 举 而 三 役 济 , 计 省 贯 以
黄老治术是属于假托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思想中的清净俭约 作为西汉初的政策方针。西汉帝国建制初经过三年反秦战争一年的楚汉相争之后, 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 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 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 政策大纲。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 可”。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管子》牧民、 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 能”。
第1页/共12页
顺“道”
•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 “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 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 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回,齐威王问身边的大臣:“地方太守谁干得最好·”许多 大臣异口同声地说:“东阿太守干的最好。”齐威王又问:“谁干的最差·”这些大臣又说: “即墨太守干的最差。”齐威王当时没有表示什么态度,而是悄悄地派人到这两个地方去 实地考察,考察的人回来后向齐威王做了详细地汇报。过了两天,齐威王召东阿和即墨两 地太守入朝。即墨太守先到朝见驾,齐威王没说一句话,身边的大臣非常惊讶,不解其故。 时间不长,东阿太守也到了。
第3页/共12页
人和
•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 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 安抚使和“黄老治术”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
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 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以知州、知府兼任。
这天,齐威王召集群臣欲行赏罚。大臣们估计,都认为东阿太守必受重赏,而即 墨太守大祸临头了。众文武大臣朝见已毕,齐威王把即墨太守召到跟前说:“自从你到即 墨任职以来,谤毁之言每天都有。我使人暗中去即墨视察,见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清 吏廉,社会稳定,这都是你专心治理的结果啊。但你不肯拿钱贿赂我身边的人,所以受到 许多谤毁之言,你真是一个贤能清正的官吏啊。为了嘉奖的功绩,我决定加封你万户。” 说完又把东阿太守召到跟前,说:“自从你到东阿任职以来,赞美你的语言每天都传到我 的耳朵里。可是我暗中派人到东阿去视察,只见田野荒芜,人民冻馁,民不聊生,你不去 想办法救民于水火,却以厚币重金贿赂我的左右,以求他们在朝中为你说好话。太守里最 差的无过于你!”东阿太守赶紧磕头谢罪,表示愿意悔过。齐威王说:“你这种人我见过 多了,何曾有改过的呢·”说完叫人抬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灌满水的大鼎,一会儿烧的火猛汤 沸,叫人把东阿太守扔进了鼎里。
第10页/共12页
法治
齐威王又召左右平时赞赏东阿太守,毁誉即墨太守的大臣共数十人,斥 责说:“你们在我身边,就是我的耳目,没想到你们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欺 骗寡人,有臣如此,要他何用,一块烹了吧!”那些奸佞之臣个个吓得泣拜哀求, 齐威王怒犹未息,择平时最宠信的十余人给烹了。众大臣吓得惊惊战战,不寒而 栗,也有正直大臣暗中叫好的。
节俭
•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 语·述而》)。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 子·节用上》)苟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苟 子·成相》)“强本(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 天不能使之富。”(《苟子·天论》)陆贽说:“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 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不节则虽盈乃竭,能节 则虽虚必盈。”(《陆宣公文集》卷二二)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 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 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这是中国国家 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法治
齐威王整顿组织、明辨核查
管子形势社会活劢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丌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癿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乊轨万物按自身乊轨运行对亍人毫丌讲情面万物乊亍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进也你癿行为顺乎它它必劣乊你癿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癿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 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 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 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九个要点。
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
立 要 靠 “ 商 战 ” , 商 战 必 赖第机6页器/共,1机2页器 生 产 , “ 工 省 价 廉 ” ,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 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 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
私远也 助之 有其功 虽小必 ”,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
”,你的事业就会“
”,“
大 违之 怀其凶 虽成必败 ”;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
”,你必“
”,“
”,
不可复振也 “
”(《管子·形势》)。
第2页/共12页
重人
•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 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第7页/共12页
对策
• 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 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 成,不预则废。《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 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商汤见伊尹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
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一定 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 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它并努力吃 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 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
如西汉出现的新式粮食Biblioteka 工机械——水碓,“役水而舂,其利百
倍”。东汉和三国时出现的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大大提高
了铁的质量,从而提高工具和兵器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当时政府
官员的主持下发明和推广的。明清时代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先后
推广松江地区先进纺车,和纺技,也多是由地方官员出面相邀和
从此,朝中一扫阿谀奸佞之风,国家官清吏洁,诸侯畏服,逐渐成为列 国一霸。
第11页/共12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2页/共12页
第5页/共12页
利器
•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
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吕
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
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
第4页/共12页
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 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
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 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 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 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 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 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 中国古代有许多系统运筹成功的实例。战国时期,田忌和齐王 赛马屡败,后来他按照谋士的筹划,按马力的强弱,以己之下 马对彼之上马,己之上马对彼之中马,己之中马对彼之下马, 结果二胜一负,转败为胜。宋朝丁谓奉命修复焚毁的皇宫,需 从远处运土和建材,他挖开大路取土,引水成河,船运各种建 材,宫室修好后又以建筑垃圾填河恢复道路。一项正确决策使 取 土 、 运 料 、 处 理 垃 圾 结第合8起页/共来1,2页“ 一 举 而 三 役 济 , 计 省 贯 以
黄老治术是属于假托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思想中的清净俭约 作为西汉初的政策方针。西汉帝国建制初经过三年反秦战争一年的楚汉相争之后, 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 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 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 政策大纲。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 可”。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管子》牧民、 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 能”。
第1页/共12页
顺“道”
•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 “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 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 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回,齐威王问身边的大臣:“地方太守谁干得最好·”许多 大臣异口同声地说:“东阿太守干的最好。”齐威王又问:“谁干的最差·”这些大臣又说: “即墨太守干的最差。”齐威王当时没有表示什么态度,而是悄悄地派人到这两个地方去 实地考察,考察的人回来后向齐威王做了详细地汇报。过了两天,齐威王召东阿和即墨两 地太守入朝。即墨太守先到朝见驾,齐威王没说一句话,身边的大臣非常惊讶,不解其故。 时间不长,东阿太守也到了。
第3页/共12页
人和
•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 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 安抚使和“黄老治术”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
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 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以知州、知府兼任。
这天,齐威王召集群臣欲行赏罚。大臣们估计,都认为东阿太守必受重赏,而即 墨太守大祸临头了。众文武大臣朝见已毕,齐威王把即墨太守召到跟前说:“自从你到即 墨任职以来,谤毁之言每天都有。我使人暗中去即墨视察,见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清 吏廉,社会稳定,这都是你专心治理的结果啊。但你不肯拿钱贿赂我身边的人,所以受到 许多谤毁之言,你真是一个贤能清正的官吏啊。为了嘉奖的功绩,我决定加封你万户。” 说完又把东阿太守召到跟前,说:“自从你到东阿任职以来,赞美你的语言每天都传到我 的耳朵里。可是我暗中派人到东阿去视察,只见田野荒芜,人民冻馁,民不聊生,你不去 想办法救民于水火,却以厚币重金贿赂我的左右,以求他们在朝中为你说好话。太守里最 差的无过于你!”东阿太守赶紧磕头谢罪,表示愿意悔过。齐威王说:“你这种人我见过 多了,何曾有改过的呢·”说完叫人抬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灌满水的大鼎,一会儿烧的火猛汤 沸,叫人把东阿太守扔进了鼎里。
第10页/共12页
法治
齐威王又召左右平时赞赏东阿太守,毁誉即墨太守的大臣共数十人,斥 责说:“你们在我身边,就是我的耳目,没想到你们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欺 骗寡人,有臣如此,要他何用,一块烹了吧!”那些奸佞之臣个个吓得泣拜哀求, 齐威王怒犹未息,择平时最宠信的十余人给烹了。众大臣吓得惊惊战战,不寒而 栗,也有正直大臣暗中叫好的。
节俭
•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 语·述而》)。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 子·节用上》)苟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苟 子·成相》)“强本(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 天不能使之富。”(《苟子·天论》)陆贽说:“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 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不节则虽盈乃竭,能节 则虽虚必盈。”(《陆宣公文集》卷二二)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 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 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这是中国国家 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