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正式版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页,共16页。
【典型例题】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 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 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 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 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 A.企业(qǐyè)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B.市场经济体制已 经确立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第三页,共16页。
二.第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978年 ⑴原因(yuányīn) ⑵措施 ⑶作用 ⑷新探索 2.城市 1984年 ⑴原因(yuányīn) ⑵措施 ⑶作用 ⑷新探索
第四页,共16页。
二.第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978年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实践,底层敢闯: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③理论,高层决策:十一三《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 ④历史,曾经探索:提供经验,启发后人。 ⑵措施(cuòshī) ①经营体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⑶作用 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⑷新探索 发展乡镇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第十一页,共16页。
☆本课小结 1.归纳建国以后农村四次调整生产关系 (shēngchǎnguānxì)的措施和结果。
第十二页,共16页。
2.简述由计划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到市场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的宏观发展历程。
【典型例题】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
第五页,共16页。
【典型例题】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 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tā men)有着自 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tā men)一直有着“反道而 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 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 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注意:“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他这们首 (tā歌m谣en反)一映【直了有(典着)“型反道例而题行”】的““对应单”行干为,邀从而伴以不变易互察觉助的方,式改小变、组修正(x,i或ǎo是z消ǔ解)着联上级起的变政策大与制组度。,大
第二页,共16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2 1.背景 ⑴奠定基础: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⑵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中央工作会议” 2.内容 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 ⑵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zhōngxīn),对内改革,对外开 放。 3.意义 ⑴既往:伟大转折,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⑵开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 注意:“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文革结束 了,左倾错误并没有结束。
高三历史(lìshǐ)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
第一页,共16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jìhuà jīngjì)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bèijǐng)、内容和意义。 2.归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骤和标志。 4.归纳建国以后农村四次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和结果。
第七页,共16页。
【典型例题】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 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 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nóngyè)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第九页,共16页。
三.第二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 1.背景 ⑴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⑵国际: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步骤 ⑴思想基础:1992年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⑵确立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⑶基本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uédìng)》。 ⑷完善理论: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 ⑸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为主,社会主 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WTO 3.成就 ⑴成为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⑵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第八页,共16页。
2.城市 1984年“全面展开” ⑴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 ⑵措施: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①管理(guǎnlǐ)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guǎnlǐ)体制→政企分 开,简政放权;间接管理(guǎnlǐ)为主、宏观调控为辅。 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产品分配: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⑶作用: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注意:先农村,后城市,经体改也是新时代的“农村包围城 市” 。
第六页,共1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典型例题】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 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 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 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dàngshí)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dàngshí)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