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
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2)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
(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答案】(1)B
(2)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3)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分析】(1)B项,错在“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这个地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表现的是梁任公率真、“可爱”的特点,他不摆“大学问家”、“政治领袖”的架子,作为北大教授,他不做作、不掩饰自己一时“卡顿”的现象,令人佩服和敬爱。
故选B。
(3)本题要求回答: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
首先我们来了解《箜篌引》的内容:这四句诗,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共16个字,活画出一个老妇对丈夫又爱又气,无可奈何的伤感形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之所以讲得如此投入,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自比为渡河的“老翁”。
维新变法和“渡河”一样充满危险,甚至是险象环生。
“戊戌变法”了,梁启超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像老翁一样“死”了,令人叹惋。
演讲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所以非常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题目是: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那么多人,都没有给作者留下印象,肯定是演讲者——梁启超有独特的魅力;第二他的演讲风格、语言、神态与众不同,或者非常有鲜明的特点。
结合文本我们知道:梁任公
在演讲时,既谦逊而又自负的开场白,以及颇富地域特点的广东话,包括他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的外在特点,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更主要的是他的演讲成本大套的背诵古诗词,足见文学功力之深。
另外,他在演讲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是体现出他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时隔多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而他演讲的内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人文关怀的《箜篌引》、表现家国情怀的《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所以作者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⑴B;
⑵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⑶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
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
陆晨虹
①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
南汇是傅雷的故乡。
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草丰茂、白鹤栖息。
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②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窗带路,我们几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
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
可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
传说中的“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稍有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
③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村外田畴,桃花(丁)。
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上新房子。
④我们问:“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
⑤“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
⑥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⑦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
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
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
1999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见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⑧2011年,傅雷逝世45周年,我们当年曾同访傅雷故居的同仁重聚一堂,在浦东图书馆聆听傅敏畅谈父亲的艺术人生。
2013年春,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
拓宽重建的下盐公路上,已辨识不出傅家宅的道口,好在一路问来,当地乡民已对故居非常熟悉。
老宅已经搬空,搭建的窝棚、连同原来村民私拆故居建起的三层新楼都已拆为一片瓦砾,留下残缺不全的绞圈房子等待着修复。
踏进东间,墙上工整的毛笔字表格是公社化时期的最后一次工分记录。
桥头两位老妇见我们在“踏勘”,走过来愤愤地抱怨:“你看那间屋子,一夜之间迁进了好几个户口……”“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
⑨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即使是对乡贤: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城东的童年读书处“东野草堂”,不也被私拆、改建新楼了吗?傅雷在周浦读小学时的恩师、清代末科秀才、苏东坡28世孙苏局仙的牛桥“东湖山庄”,不也是在人去楼空多年失修后,门楼坍塌几成废墟、藏品被盗吗?虽然周浦民间至今仍在流传着傅母教子佳话,可其现实意义或许只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教育期望值。
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⑩但是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1966年,一位名叫江小燕的姑娘在傅雷罹难后,冒险收存傅雷骨灰,才使之47年后终于归葬南汇故乡。
⑪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傅雷由死而生:《傅雷家书》从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进化为一部人文经典,与傅雷翻译的《欧也尼·葛朗台》同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当傅雷的名字被写上故乡中小学的校名牌时,当故乡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琅琅诵读着傅雷的文字时,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开工修缮、周浦的傅雷图书馆蓝图初谱时……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选自2019.7.22《文汇报·笔会》,有删改)(1)给段落②和③中带括号的甲乙丙丁处填入叠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深寂寂脉脉朵朵
B.寂寂深深淡淡灼灼
C.寂寂深深淡淡朵朵
D.深深寂寂脉脉灼灼
(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西晋名士陆机的诗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作结,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4)文中写作者多次实地走访傅雷故居,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请结合文意作梳理并作简要评析。
【答案】(1)D
(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胜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
(3)①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忧,更是在呼吁,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留住那些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②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反思;③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4)①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无奈;②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③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小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④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是选择题形式,可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用排除法解答。
其中“脉脉”犹默默,多用来修饰流水,文中写“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所以此处应选“脉脉”。
排除B、C两项。
“灼灼”指鲜明的样子,《诗·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文中说“村外田畴,桃花(丁)”,此处应选“灼灼”。
排除A项。
甲处“屐痕”指鞋痕、鞋印。
应选“深深”,乙处语境写傅雷祖居的荒凉破败,“寂寂”有孤单、冷落的意思,应填“寂寂”比较符合环境特点。
故选D。
(2)第一次出现是2008年在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第二次出现是2013年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时。
并且文中指出“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大意就是:这些破房子没什么用,盼着拆掉,还修它干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底层大众对于这些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两次出现起强调作用。
同时,后文是写作者对名人故居所渗透的文化精神与情感与底层大众眼光与追求之间的隔阂的反思,老妇人的话很自然的引发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
(3)本文结尾所引陆机诗句的大意是:要听华亭的鹤鸣,能再听到吗?放在破折号后,是对前文“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的补充强调。
作者表面是在记述寻访傅雷故居,实际是在表达对故居文化被淹没在城市改造中的忧虑和痛惜,所以陆机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处,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了作者深沉的担忧,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更是对中心的深化。
从效果上来看,以诗句结尾,醒目且吸引读者。
本文内容关系文化,以诗句结尾符合文章的文化氛围。
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要清晰,语言要通畅。
(4)本文写作者多次走访傅雷故居,其中重点写两次寻访下沙傅雷故居。
体会作者情感要将重点放在这两次。
结合文中语句“可惜……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
寞”“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可体会出作者的痛惜与无奈。
第二次重访下沙时,写道:“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表现的是作者的悲哀与反思。
第⑩、⑪段中写“但是……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当故乡的校园里……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可以感受作者的欣慰。
文章结尾“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可体会到作者的忧虑。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胜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
⑶①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忧,更是在呼吁,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留住那些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②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反思;③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⑷①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无奈;②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③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小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④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根据乙处“庭阶”,虽然“庭”可“深深”,但“阶”却不能用“深”形容,故用“寂寂”合适;丙处“水”应该用“脉脉”修饰;桃花固然也可用“朵朵”修饰,但根据文章充满诗意的风格,用含有《诗经》意味的“灼灼”更能体现出色彩与盛放的热烈,故选D。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和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傅雷的老房子承载的是一份文化的寄托,然而老妇人们都只希望老房子能够拆,甚至对修复老房子产生不满,如“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体现出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漠视与不关注,从作者的思考“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可见,体现出伟大的知识分子不为民众所了解的悲哀。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的赏析,理解结尾的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
“想要再听到华亭之上白鹤的鸣叫,却又怎么能再有机会呢?”陆机为人所馋,临行前说下这句,便淡然赴死。
后用“华亭鹤唳”比喻感叹生平、误入仕途的悔恨。
而作者在此处应该是用陆机的文学才华来类比傅雷,表达对傅雷逝去的惋惜。
同时也对傅雷故居风光渐渐逝去的惋惜,表达对精神文明渐渐淹没于物质追求中的悲哀。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筛选概括,可结合关键语句,找出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分析。
多次走访,说明作者对傅雷怀着崇敬之情。
第二段写出作者对傅雷故居寥落情境的痛惜之情;第七八段写出对许多名人故居年久失修的感慨,以及对民众不能明白这些文化名人故居保护的无奈。
第十段写出作者对后世学子们良知的欣慰之情。
最后一段则表达对逝去的终将逝去而无可挽回的惆怅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