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疗法皮肤刺激反应的研究及皮肤刺激程度分级的临床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敷贴疗法皮肤刺激反应的研究及皮肤刺激程度分级的临床探讨
作者:刘芳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4期
敷贴疗法又称天灸,自灸。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特点
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相关疾病的防治中,特别是呼吸系统的防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
的进步,人们对疾病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疾病治疗的要求不再仅仅限于延长生命,而更重视
功能恢复、社会参与能力恢复,生存质量得提高[1]。
这也同时促进了公众对这种简便、防治疗效确切的外治法的认同。
敷贴疗法主要通过将相关药物碾磨成粉剂然后加用一定的介质调制加
工贴敷于患者的相应穴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敷贴疗法的药物多以辛温通阳类为主,临床
基本药物组成多含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等。
此类药物刺激性强易对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古人认为自灸法对皮肤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理想的的效果,一定的程度一般以出现
灸疮为宜。
《针灸资生经》中有云“凡着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
本文将从皮肤刺激反应角度作一探讨,希望以此进一步推广敷贴疗法在临床上使用。
1 实验研究
动物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研究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临床疾病发病及治疗机制研究中,哮喘动物模型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动物研究也就相对较多。
但目前对于动物实验探讨皮肤刺激的
方面较少,多局限在气道炎症、炎性细胞、炎性介质方面。
对于穴位敷贴的皮肤刺激研究多集
中在临床研究。
中医认为用敷贴的作用机制主要侧重刺激性的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通过刺
激经穴系统达到全身性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现代研究认为你敷贴同时也是一
种经皮给药的治疗方法。
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子的渗透
阻力大大下降[9]。
而敷贴的发泡增加了皮肤的渗透性,从促进了药物的吸收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很多临床研究[10] 证实只有皮肤出现一定量的刺激后才有防治的效果。
李春雨[10]等发现穴位贴敷的皮肤反应度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哮喘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皮肤重度反应组低
于皮肤无反应组、轻度反应组。
崔淑华[11] 等临床研究证实穴位贴敷有皮肤反应组支气管哮喘改善度优于无皮肤反应组,皮肤反应强的,疗效也更加明显。
临床多认为敷贴中的皮肤刺激度跟敷贴药物成分药物加工方法、敷贴时间长短、敷贴者的
体质、敷贴的穴位及透皮介质的选取有关。
刘霞[12]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
2 敷贴疗法皮肤刺激程度分级初探
在中国古代发泡灸已经被认识并应用于临床。
早在《神农本草经》载:“斑蝥,主恶疮……
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倾发泡脓出,旋即揭去。
古代医家有“要使肠胃安,三里常不干”之说,说明发泡灸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防御疾病的作用。
现代临床试验也证实发泡灸有防治疾
病的作用。
杨平梅[16] 利用斑螯、麝香、雄黄南星、半夏、乌头、马钱子等治疗风湿痹痛。
郑红卫[17] 等用桂圆壳和花生壳加蒜泥敷在合谷穴上,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虽然敷贴疗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防治,患者也能接受认同皮肤上的刺激度。
但是什么样的皮肤刺激程
度才是最合适的,对于皮肤的刺激程度是不是一个应该有一个分级?崔淑华[13] 研究证实但当皮肤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其防治疗效将不再增强,认为适度皮肤反应即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达
到最佳防治效果。
现在临床多以患者能耐受为实施敷贴疗法的应用标准。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
观察试将敷贴疗法中皮肤刺激程度进行分级。
并对每级的皮损处理给以介绍。
临床可将敷贴疗
法中皮肤刺激程度分为五级,Ⅰ级为敷贴时出现热灼感皮肤局部出现灼红但一天左右恢复正常
无明显不适感。
Ⅱ级为敷贴时出现热灼感皮肤局部灼红,敷贴后有痒疼感皮肤出现局部脱皮。
Ⅲ级为敷贴后出现痒疼,敷贴部局部皮肤有芝麻大小的水泡,水泡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脱皮。
Ⅳ级为敷贴后疼痛痒灼感较强影响睡眠,敷贴部皮肤出现较大的水泡,水泡多为蚕豆大小液体
较稠。
Ⅴ级为级为敷贴后疼痛灼痒影响睡眠,敷贴部牵连局部完好的皮肤都出现较大的水泡,
且水泡连成片。
液体较稠难以自行吸收。
对于相应的处理措施有Ⅰ、Ⅱ、Ⅲ级一般不做处理让
其自我修复。
对于Ⅳ、Ⅴ级一般采用皮肤局部常规消毒后在水泡的下缘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将水
泡内的液体放出,同时注意保留完整的皮肤覆盖在皮损处。
然后可适当给与红外线灯照疗促进
液体的吸收。
对于Ⅴ级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感染,同时饮食宜清淡
3 结语
敷贴疗法作为古老而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多系统疾病的防治。
笔者门
诊更多的是运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虽然疗效显著但病人疼痛、起泡、瘢痕等反应也相对多见。
所以在临床治疗前必须先对病人解释清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时严格控制过程避免感染。
对孕妇、严重心脏疾患不宜采用敷贴疗法。
对于敷贴疗法中皮肤刺激程度的临床分级希望
在今后的临床诊疗中大家一起探讨得出一个比较统一权威的标准。
后期争取有更多的动物实验
及临床试验来证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强刺激?对于敷贴时间长短方面或许可以做
各种时间段的尝试来探索;对于药物、介质的刺激或许可以借鉴皮肤科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患者的体质原因或许可以借鉴九种体质理论来进行探索;对于敷贴的穴位选择或许可
以更多的加入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等等。
总之寻找一种疗效更为确切刺激较为缓和的敷贴治疗
方案更好的将这种简单方便、疗效确切的中医外治方法应用于临床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