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蕉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蕉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
【精选】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2006-2010)
壹、引言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在蕉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思想,确立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目标,理清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明确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方向和重点,持续、有序、高效地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进程,并由此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
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扩大,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的改善;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控制人口和实现人的发展以及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包括建立和谐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保护生物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对环境的保护和改良,特别包括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资源基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包括资源节约利用。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最核心的是要在统筹基础上,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同步。
一味强调经济建设或一味强调生态建设,都是不可持续的。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国家、福建省、宁德市及蕉城区的相关规划,主要包括:《福建省“十一五”
规划纲要》、《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宁德市蕉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等。
并
参照蕉城区的相关规划,如《宁德市蕉城区“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2015年)》、《蕉城区林业局“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宁德市水利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宁德市蕉城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汇总表》等。
贰、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
生态经济的发展,须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基础之上。
蕉城发展生态经济,既有其有利的因素,也有其不利的方面。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改进环境质量,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出路。
(一)地理位置
蕉城区地处福建东北部,位于东经119°08′-119°51′,北纬26°31′-26°58′之间,东郊福安、霞浦,南接罗源,西连古田、屏南,北界周宁。
海域与福安、霞浦、罗源交界。
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70公里,疆域总面积1768.12平方公里。
全区辖10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262个农业行政村和15个渔业村。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蕉城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北东向火山岩带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频繁,以中生代的上侏罗系南园
组、小溪组和下白垩系石帽山群地层分布最广泛,岩性为各种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
岩浆活动以中生代燕山期为主,喜山期规模较小,主要岩性有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辉绿岩等,它们以岩基、岩株、岩盘、岩墙和岩脉等形状产出。
随着岩浆岩的侵入,构成以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为次的基本岩石结构格局,此外在虎贝黄柏附近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最古老地层—前震旦系建瓯群变质岩。
蕉城区位于政和—大浦新华夏深大断裂带东侧,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北西向的三都—松溪构造带与斜滩—黛溪、福安—九都—大甲新华夏断裂带交汇复合于蕉城中西部,
奠定蕉城构造基本轮廓,构造形态以断裂、断层、褶皱和节理裂隙等形式出现。
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表现为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强度规模都较小,第四世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仍然为继承性的垂直升降运动,直至现在仍然在活动。
蕉城区位于鹫峰山脉东麓,东面临海。
区内地势自西向东依次降低,至城关南北一线以东,地势转为南北两侧向中间下降,构成西、北、南三面高,东部低的地势特征。
地势呈三级阶梯下降,阶梯形状为向西凹半弧状,总体地形如口小腹大的土箕形状。
地形地势特征大致控制地貌类型的展布。
以形态分,其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海滩等四大类型,各所占比例分别为73.34%、12.73%、7.72%、6.21%,此外,海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5.84%。
2、气候
蕉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由于地势呈三级阶梯下降,形成沿海与内陆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一是东南沿海丘陵、平原气候,该区背山面海,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在18℃—19℃,年变化呈单峰型,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为28℃—29℃,一月份最低,平均温度在9℃—10℃,年总积温6600—7000℃,≥10℃的持续天数达270—298天,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水量1600—1800mm,且有80%的雨量集中在3—9月份。
二是内陆山地气候,该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具有热量差异明显,寒岩突出,云雾多,温差大,降水充
沛的特点,高海拔与低海拔温差可达6.5℃,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3.8℃—19.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8℃,年积温相对沿海每升高1000米正积温减少200℃左右,=10℃的持续天数海拔每升高1000米,平均持续天数减少5—12天,年平均雨量有1800—2100mm。
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和洪涝,此外还有干旱和寒害。
(三)资源基础
1、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面积1664.5km2,海域面积280km2。
耕地23.5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0.94万亩,名义基本农田保护率83.5%,设立规模不等的保护农田共2645片,平均规模仅13亩左右,基本农田保护区十分破碎。
人均耕地0.483亩。
2、水资源
蕉城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流经的有霍童溪、七都溪、大金溪等7条河流,河流总长180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亿m3。
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约32万千瓦。
3、海域岸线和海洋资源
蕉城区海岸线长度210公里。
海域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实测平均高潮位为8.42米,平均低潮位为3.07米,平
均涨退潮时间合计为12小时25分,其中涨潮历时6时41分,落潮历时5时44分。
潮流一般是随时间增加按反时针方向的旋转流。
海水温度冬季全年最低,平均水温为13.83℃;夏季升至全年最高,平均水温为27.96℃。
盐度分布受外海高盐水和沿岸低盐水支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较低,平均盐度30.16;夏季最高,平均盐度31.91。
海水水质溶解氧量较高,PH值正常,营养盐适中,适宜于各种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
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2000年)的资料,三都澳海域水质因子质量指数在0.14—2.15之间,质量指数>1的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总磷、总氮等,均属超标,其他因子质量指数<1,符合水质评价标准,说明海水水质尚清洁,但受污染程度日趋严重,主要污染源为城市和沿海乡镇的生活污水,直接纳入溪流的未处理的工农业废水,以及网箱养殖、港口、码头和来往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蕉城区东面为三沙湾内海,三都澳延伸至陆地腹地,港深水阔,是天然良港。
湾内海岸线总长102.60公里,岸线曲折,岛礁众多,主要有三都、青山、云淡门、斗帽、鸡公山等大小岛屿27个,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滩涂面积9279公顷,海水可养殖面积7300公顷。
4、矿产资源
区内已发现矿产有铜、钨、银、铅锌、铁、铀等金属矿,及叶腊
石、伊利石、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泥煤、硅石等非金属矿。
矿产资源多分布于蕉城区的西北山区,主要包括虎贝、赤溪、九都、霍童、七都、洋中等乡镇。
目前开采的主要矿种是各种石材,包括饰面石材、普通建筑石材、建筑用毛角石材等,另外还有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石等。
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进行。
5、植被
蕉城区为常年温暖叶林地带的常绿楮类照叶林小区。
典型植被类型有:常绿针叶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草坡。
植被情况为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林带:土地灌木草甸带,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地区;照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地区;用材林经济林带,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
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6、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蕉城素有“五邑咽喉、佛巢仙窟、海滨净土”之美誉。
山水钟灵毓秀,人文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独特。
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支提山,是天冠菩萨道场,被佛教界视为“海内第一禅林”,山上的华严寺是国家重点佛教寺院。
霍童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玄宗御赐“霍童洞天”碑文仍在。
另外,霍童溪也是开展漂流的上佳之地。
三都澳是天然良港和旅游胜地。
(四)生态环境
1、水质
水质总体良好,特别是作为水源地的金涵水库和金溪上游自来水水源保护区均为I类水质,其他地区水质也多在II类以上,只有城市内河段、特别是下游水质较差,COD等指标超标严重,少数地区水质为劣V类,主要原因是城
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较差、水体受有机物污染严重。
2、空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
3、海域
三都澳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部分点位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三类水质标准。
(五)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水土保持和矿山开发问题
蕉城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
已发现的矿种有铜、钨、银、铅锌、铁、铀、叶腊石、伊利石、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泥煤、硅石、钾长石、紫砂陶土、砖瓦用粘土、石英砂、海砺壳、矿泉水等20余种。
矿产地、矿点及矿化点122处。
探明储量的有铜、钨、铅锌、铁、伊利石、高岭土、泥煤、硅石、花岗岩等。
其中大型矿床有城澳建筑花岗岩1处,中型矿床有漳湾高岭土,赤溪高岭土、甲地花岗岩等3处,小型矿床19处。
但从总体来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差,石材开采荒料率普遍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同时,对前期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没有及时保护以补救与恢复。
特别是矿山开采时遗弃的废土、废渣随意倾倒,造成水土流失。
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
因此,矿山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滞后,对蕉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造成影响。
蕉城区森林覆盖率为63.5%。
森林主要特点:林种单一,防护林比重小,中幼林面积大。
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仅在部分边远山区少量残存,分布较多的是次生群落和人工造林。
全区森林植被在地形、气候、土壤
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林带:①土地灌木草甸带,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地区;③照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地区;④用林经济林带,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
由蕉城森林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蕉城的森林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蕉城矿产资源也多集中于山地丘陵地带,在开采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原有森林植被破坏。
因此,在矿山规划和开采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周边森林植被生态恢复工作。
2、乡镇企业和农业较大程度污染水体
蕉城区人口密集,部分乡镇石板材加工业发达,污染较为严重,如虎贝、霍童等。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区各乡镇均未建立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污水处理厂。
同时由于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移出和经济性因素,城乡居民和家畜粪便已很少回田使用,田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有这些导致严重的分散性的面源污染,造成一些地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下降。
特别是东湖塘接纳了整个建成区及部分工业区的污水,水质长期在劣Ⅳ类。
这些水向东排至三都澳海域,势必对附近海域渔业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对乡镇企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仍是蕉城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3、生态示范城镇和生态工业区建设问题
蕉城区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之中,在迅速城镇化过程和农村居民点改造和扩大的过程中,大量的民间投资不断投向居民点的建设,多片政府投资的开发区也不断扩大。
这些建设有的已纳入规范的规划中,但不少仍处于无序的自发状态。
如何着眼于长远,按生态城镇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使蕉城区有步骤地高效地利用民间力量建成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形成新的人地关系和和谐的闽东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东北翼中心城市,这是蕉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转变面临的新问题。
考虑到经济实力和代表性及全区城镇体系的规划,应该对以蕉城区建成区为中
心的中心片,以漳湾临海工业集中区、三屿轻工业集中区、宁德火车站旁大型物流园区、三都澳经济开发区、飞鸾水产品加工集中区及以金涵、七都为中心的104国道走廊重点进行规划,实施生态工业区和生态城镇建设。
4、污染物处理场的建设问题
为解决蕉城区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市政府在对现用的单石碑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的同时,在漳湾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替代单石碑垃圾填埋场。
这将对蕉城区的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城区以外的乡镇污染物,特别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大部分垃圾没有规划统一的垃圾堆放场,乡镇垃圾经清运后没有合理
的处理场所,而选择一些低洼处无组织堆放填埋或倾倒于河流两岸,随着垃圾量的不断增多,势必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防渗不良,大量垃圾渗漏液通过地下向周边环境渗漏,把可能带有病菌、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溶解重金属的垃圾形成的污水,带到周边区域。
另外,蕉城区污水处理厂还处于建设阶段,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东湖塘,已严重影响东湖塘水质。
因此,加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蕉城区城市生态功能环境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5、近岸海域环境问题
①临海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建设,也带来一些问题:港口业、临海工业、矿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功能重叠,各种用海矛盾比较突出。
长期以来,蕉城区海洋开发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制定包括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治理保护、产业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②海洋资源开发以水产养殖为主,多数仍处于传统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含量不高。
近年来,网箱养殖发展快,特别是大黄鱼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但养殖品种过于单一,养殖结构不甚合理,港口运输、临海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和统筹安排。
滨海旅游等第三产业基础弱、起点低,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小,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③水产养殖特别是滩涂和浅海养殖无序、无度发展,超容量养殖,网箱养殖品种过于单一,水产苗种管理不规范,养殖病害经常发生,海洋水产科技力量薄弱。
全区各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水产科技网络,水文、水质监测不力,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六)经济基础
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2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48亿元、13.79亿元和31.75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300元。
区本级财政收入1.2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8元。
(七)工作基础
1、实际工作基础
(1)建立了薪材林、水土保持林和滨海防风固沙林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
森林覆盖率至2004年达63.6%。
有林地面积为133.52万亩,森林蓄积量137.6万m2,建立了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滨海风沙危害已基本控制。
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500t/km2·a以下。
近年已划定了生态公益林,至2010年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要控制在67.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0.6%。
(2)建立了大量的蓄水引水工程。
改善了沿海山区供水条件,从而提高了蕉城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至2005年,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7110多座(处)。
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4座(总库容5005万m3),大小引水工程6653处,提水工程14处,人饮工程78处,防洪排涝工程214处,总有效灌溉面积12.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4万亩,保证了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需求。
(3)完成49.99公里长的海堤工程建设,保护8.6万亩农田和数万居民的安全。
(4)建立了宁德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全国著名的大黄鱼天然产卵场,加强了霍童镇邑板村原始森林保护,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这些工作对蕉城区自然生态和重要人文景观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2、管理工作基础
编制了《宁德市蕉城区生态功能区划》,该规划分析了生态环境及其建设的基础与问题,重点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在全区划分了14个生态功能小区:(1)北部水系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霍童溪,洪口电站);(2)北部霍童溪岸与城镇视域景观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九都镇、八都镇、赤溪镇区域);(3)东北部(赤溪)农业生态功能小区(赤溪镇,八都镇东北部,霍童镇、九都镇部分区域);(4)宁德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南角);(5)北部(霍童、九都、八都)农业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中部,洪口乡、虎贝乡、七都镇、八都镇、九都镇部分区域);(6)西部矿山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虎贝乡,洋中镇西部,霍童镇、洪口乡部分区域);(7)中部水系(七都溪)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七都镇南部,
洋中镇、石后乡、九都镇、八都镇部分区域);(8)西南部农业生态功能小区(石后乡南部、洋中镇大部分区域);(9)金涵水库重要饮用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小区(金涵水库及周边区域);(10)中心城镇与工业环境和污染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蕉城城区和金涵乡,城南镇,飞鸾镇大部分、三都镇东南部区域);(11)东部临海城镇与工业环境和污染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漳湾镇,七都镇东北部、八都镇部分区域及所邻海域);(12)东南部港口环境和污染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飞鸾镇北部新窑至虎尾连线之间的陆地和海域);(13)东南部岛屿旅游和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功能小区(三都岛、青山岛及其周边海域, 飞鸾镇、漳湾镇、城南镇大部分海域);(14)宁德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三都镇三沙湾内湾官
井洋海域,核心区的产卵场面积为88km2)。
叁、生态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经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原则为保障,以合理的发展目标为指南,积极有序地推进。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生态经济及循环经济原理为科学思想,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寓,积极而有序地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进程,建立起“节水节地、生态保育、环境友好、增长较快、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当代发展不能危害未来的发展,不能破坏资源基础,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损害经济发展的能力。
生态经济建设,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本出发点,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为此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而发展循环经济,则重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重复使用率,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抓结合点的原则。
寻找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