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说:“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
”而王鼎钧在《我们的功课是化学》中说:“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找一个人烟稠密的地
方,结束千日防贼,百年披挂。
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目
与他人的关系
华东师大二附中
陈天娇
从材料呈现的形式来看,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两句名家名言,并用一个“而”字连接。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每一句话进行解读和阐释。
其次,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并明确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诸如对立或者互补等。
命题人用一个“而”字连结前后两句名家之言,从内容来看,我们较易确定两者间为对立、矛盾的关系,即,萨特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冲突是必然会发生的,“冲突”可以理解为观点的对立与矛盾、利益的争夺、族群间的争斗乃至人类的诸多战争等,而王鼎钧包容的态度告诉人们要主动传达善意。
由此,将两句名言提炼成“冲突与和解”“矛盾与宽容”,从而将两概念对立进行写作,表明自己更赞同以博爱之心、宽容之心取得共同发展。
以上是审题的一种方向。
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一问自己:这样处理材料是否将萨特的意思浅显化、片面化了?我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处理这两则材料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互相对立、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萨特的名言中“我们与他人关系”“本质”这些字眼值得推敲。
“我们与他人关系”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而“本质”提示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透过
诸多日常交流,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性格脾气、爱好和思想的个体,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别人的情绪、思想等影响,或者主动影响别人。
萨特的话使用的词语是“冲突”而非“影响”,这告诉我们,这种“影响”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成熟而言是值得审视的,它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身边诸多人的影响之下,我们很难保持原本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无数个“我”会不断地被改变。
而此时,王鼎钧的话语可以视作在认识了上述残酷真相之后,一种充满了人文理想的呼吁,是人面对上述困境所找寻的解决之道,而人的精神之可贵也正源于此。
此时,便不再是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处理材料的思路了,而是阐述萨特所揭示的人的困境,以王鼎钧的话语作为解决方法进行补充。
无论对两则材料进行怎样的关系建构,在行文过程中,都需要对两句话进行深度分析与
题目解析
阐述。
沙龙文学于17世纪起源于欧洲,兴盛于19世纪。
沙龙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
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社交场所。
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
他们汇聚一堂,一边听着典雅的音乐,一边就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促膝长谈。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沙龙”。
西方曾有文学沙龙的传统,青年才俊、文学大家汇聚一堂,围炉生火,热切地交换与表达自己的意见。
那么观点的碰撞定是无法避免,或许就一事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或许就一言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宴散之时,谁又不期盼着下次相聚、争论?那时期的欧洲,思想与文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些思想冲突碰撞产生的火花,渐成燎原之势,形成的意义可谓划时代。
———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刘晓芮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坚持“兼容并包”的思想。
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老师既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厚的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徐悲鸿、辜鸿铭等都是在此期间进入北大任教的。
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这种冲突更凸显了价值的伟大。
自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来,那里成了当时思想“冲突”最激烈的地方。
在那个“大割、大舍、
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的时代,北大的教师有像胡适等思想先进的青年,有科考落榜之传统文人,也有如辜鸿铭这样的“怪人”。
在全民剃发的潮流中,辜鸿铭常着长袍,拖着长辫就进入课堂讲学。
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高峰,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学生因表达思想而争论甚至吵吵嚷嚷,却诞生不同文艺思想的场所;我们为之感动的是包容性下的多样价值;我们所折服的,是各种颜色、形态各异的花朵竞相绽放,而不是牡丹的一枝独秀!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
陆陈雷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
陈宇骁
万物皆有裂痕
世界是喧嚣的。
战火在利益争夺中燃烧,意外在愤怒加持的人群中爆发。
球场上,裁判们正在竭力分开扭打在一起的球员;公路上,无数“路怒症”司机因为堵塞剐蹭吵得不可开交。
冲突,这个让人见之就握紧拳头的字眼,在
地球上俯拾皆是。
看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结论:“人类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
”甚至,如果我们梳理自然法则,还可以得出这个命题的推论:“冲突是自然运作的规则之一。
”这或许因为资源总
是稀缺的,而万物皆有无法被完全满足的欲望,于是开始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尝试。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种间竞争、种内竞争、生与死、猎手与猎物的冲突在一条条生物链上不断发生,
最终形成了一张强者
适用素材
运用示例
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教师点评
本文从战争、球场、交通等诸多冲突易发的社会现象入笔,以生动的语言体现“冲突”之多以及给人的痛苦感受,由此诠释萨特的名言。
接着,结合达尔文进化论分析冲突产生的缘由,并将之归结为“自然选择”,从而揭示冲突的“无可避免”这一特点。
至此,作者笔锋一转,提出人类不只拥有武力,还应找寻其他方法解决冲突。
通过列举蔺相如、韩信等历史人物事例,凸显以柔克刚的巧妙方法,由此顺利引入王鼎钧的观点。
然后,作者关注到了人们面对冲突时难以选择忍让、和解的态度的心理原因,认为人们往往难以忍受他人、他物的瑕疵,此处的原因推究为亮点。
最后,劝诫读者容万物之裂痕,迎接美丽与快乐之光芒。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对于材料所给观点的分析与表述并不局限于逻辑推理论证,而是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实际现象以及历史人物等诸多素材进行生动诠释,展现其对生活以及历史的全面而深入的体察与思考。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是一篇佳作。
(陈天娇)
为王、弱肉强食的生物网,是为自然选择。
然而,在这张宽广的大网上,简单的利己主义、简单的暴力并不总是占上风。
有一天,智人带着“智”的前缀,走上历史舞台。
而这场蛮力与智力的冲突,最终以人类走上金字塔的顶尖而结束。
在与自然的冲突中胜出后,人类却依旧要面对自己与自己的博弈。
如前所述,冲突为我们带来的创伤,远不止于过去。
但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我们不只拥有暴力。
冲突固然是我们作出选择时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但是解决冲突的方
式,却不只有“千日防贼,百年披挂”这些诉诸武力的手段。
蔺相如顾全大局对廉颇退避三舍、韩信能忍市井流氓胯下之辱……他们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放弃了硬碰硬的自损,最终使这些冲突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若不能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冲突,三士为二桃所杀岂不贻笑大方?
王鼎钧说:“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找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结束千日防贼,百年披挂。
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
”其实就是在提醒人们,永远握紧拳头不能成为冲突的最终解决方案。
世间没有无瑕之物,而用和平、忍让的方式对待那些冲突中的“瑕疵”,于双方而言时常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若是一旦见到有裂痕、有瑕疵的东西就直接将它抛弃,便容易落入巧匠难为的痛苦深渊,从而错失很多生命当中美丽的东西和快乐的体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数万年前,有一种生物用拳头让草木都俯首;数万年后,他们最终张开双臂,保护生灵,努力回归自然的怀抱。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杨天骥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简明扼要,简单分析两则材料,由此归结到“人何以与社会和解”的话题。
后文有条理地展开论述:先梳理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揭示由于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关系的矛盾,由此产生冲突并且不可避免。
接着,揭示人不可逃离集体,因此,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价值的趋同。
怎么办?作者通过胡适、蔡元培的例子,表明要保护个人价值,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
本文最终归结于对于个体承受痛苦,尽力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中保有个体价值的期待。
本文胜在对萨特思想背景的了解,并且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统摄两则名家之言,合理阐述自己的见解,文字质朴,情感真挚。
本文对于王鼎钧的话语的态度在第一段能够读出来,但若能在后文用更多的文字进行深入分析会更好。
(陈天娇)
人与社会
何以和解
作为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强调个人
价值的主体性,他将人和他人关系的实质定义为冲突。
而王鼎钧只想“结束千日防贼,百年披挂”,以此获得社会的庇护,或者是在众人之中获得一丝温暖。
两人的话描述了我们的生存现状,即如同刺猬般既想抱团取暖又不得不顾忌他人身上的刺。
那么,人与社会的冲突从何而起?人又将用什么来与社会和解呢?
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人们过于弱小,必须通过合作、分工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从而促成社会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里,生存竞争压力巨大,优胜劣汰使人对自身的认识逐渐清晰,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这既让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密切,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团体,但也因为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冲突。
这大概是人与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不可规避的矛盾。
这样看来,人们在冲突中大概只能独自忍受了。
但在面对与他人的冲突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发展,既依赖于大部分人有共同的目标与追求,也因为每个个体
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
因此,人若想逃避集体是不可能的。
也许当我们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社
会关系时,会觉得个人的独特性好似被时代湮
灭,但是有的人能做到在时代的洪流中迎难而上,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既符合社会的发展,又不会在人群中迷失自我。
比如胡适,在政治旋涡中专注学术追求;比如蔡元培,他坚守着“不当官”的主张,一心办教育,造福社会,成就了一代名校,亦成就了自己。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冲突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它仍然在坚守和放手、舍身和出世、社会和个人价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发生各种冲突。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既然冲突无法避免,我们在其中兴许会痛苦、会迷惘,但我们需要明白,无论在什么年代,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有先贤做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模仿、学习,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或者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慰藉。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
朱思源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将读者引入了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在宏大的视野中解读萨特的名言,认为萨特的言论将自我与他者对立,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战争,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
紧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王鼎钧之言所提倡的化干戈为玉帛、人人握手言和的取向是值得赞赏的。
后文分析了与他人良性互动和心灵对话的益处:个体可以借此对抗孤独,在互相学习中进步、共荣。
最后,回到萨特的言论,认为它不失为一个真相,却有弊端:抹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文末以诗意的文字呼吁人们携手而行,追求美好人生。
本文对两句名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能够熟练运用其他名家之言作为自己观点论证的辅助,思路清晰,情理兼备。
(陈天娇)
自我与他人
历史的天空有一张愁云惨淡的脸。
正如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所看到的一样,在我们视之为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地方,他看到一个独一的灾难在持续把废墟堆积到废墟之上。
几个世纪前,北非的原住民看到悍然登陆的欧洲舰队,意识到所谓的西方高级文明不过是另一种野蛮。
萨特所论固然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辩证联系,却似乎也成了西
方人政治与军事侵略的工具。
正是这种自我与他者实为对立关系的认识,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或推或搡地把散落四方的各种文明聚为整体;也正是这样的认知,使得各个大陆上的炮火声不断,震碎了文明的七魂八魄。
萨特还说过,他者是自我的地狱。
我却认为,唯“千日防贼,百年披挂”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浩劫,而化干戈为玉帛、人人握手言和的环境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他人而言,都十分有益。
以此为基础,自我与他者间的良性互动和心灵对话无疑又使他者为我之天堂。
纪伯伦曾写道,一个灵魂已经觉醒的人,他的生命核心和一切生命之间的道路都打通了。
在他看来,人的核心犹如一座秘密房屋,远离一切他人组成的道路。
然而,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情感共鸣,那么自我就可从孤岛状态中得到解放———邻人的房中灯也可照亮我的屋子,他人心中的思想也可激发我的灵魂。
人类在互相学习中进步,在积极的沟通中共荣。
而这一天堂式人间的构筑,也许要以王鼎钧所谓“人烟稠密”“结束千年防贼,百年披挂”为前提。
也许以生物进化角度观之,不论哪一物种,“冲突”似乎是万难避免的自然状态;然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对人类而言,这绝非一种最佳状态。
萨特或许指出了一种不可判为错误的认知,却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自我成为凌驾
于他者之上的唯一重点。
人与动物有所不同。
自我向他人施予的关怀,是有所差异的源头。
正如周国平所说,凡配在生命的海洋里啜饮的,都配在你的小溪中舀满他的杯子。
放下拳头,去劳作,去放歌,去结伴游山林。
哪里有结伴偕行的人,哪里就有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