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器材准备】
教师:相应的PPT
学生:自己种植的凤仙花、前三周凤仙花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一)活动导入:
1、师:这个学期我们种植了凤仙花。

经过我们同学精心的种养,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从种子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三周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二)交流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

1.第一周的凤仙花幼苗的生长情况。

(重点交流凤仙花第一对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了解子叶。


2.第二周凤仙花幼苗的生长情况,(重点交流凤仙花第二对叶子与第一对叶子的在形状、大小、叶脉等方面的不同,了解真叶和子叶的区别。


3.第三周凤仙花幼苗的生长情况,(重点交流如何测量茎的高度,观察叶子的数量、大小、分布,如何更好的记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
仙花幼苗的各部分特征,体会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植物的方法。

(三)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1.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1)现在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下来。

(2)茎的颜色是怎样的?测量它的粗细和高度。

(3)数一数,植株上有多少片叶子?
(4)观察叶子的分布特点。

2.小组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观察、记录与交流的各种学习技能,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了解生长了四周凤仙花与前三周有哪些变化。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我们的凤仙花幼苗现在有多高了啊?凤仙花从一棵2-3毫米的种子长成了这么大幼苗,长大了多少倍啊?那凤仙花长成这么大,它所需要的营养是从哪来的啊?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植物叶的作用。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叶子制造的。

大部分的植物的叶子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呢?因为绿色的叶子里面有植物用来制造食物的小工厂,你们想看一看吗?
2.学生观看光合作用的视频。

3.植物不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还能释放氧气,满足动物呼吸的需求呢。

4.出示叶子交叉生长和重叠向上生长的凤仙花模型。

提出问题:哪一个模型更符合凤仙花幼苗真实的样子?为什么凤仙花幼苗的叶子都是交叉生长呢?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了解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分布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体会到植物的生长是适应自然环境的。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围绕着学生的观察开展讨论和深入学习,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

课堂一开始回忆刚出土幼苗的特点,为后面的对比观察做了铺垫。

在观察凤仙花的环节,利用了记录单,让学生的观察发现更加全面、丰富。

也让之后的归纳总结更加顺利。

学生基本能说出凤仙花经过4周的生长,长高了,叶子数量多了,叶子也长大了,茎变粗了等等。

利用学生的汇报总结也很顺利地引入了光合作用的教学。

光合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节课通过先阅读课本资料,利用3个引导问题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然后用视频加强认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基本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能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所需的条件,也会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中小老鼠不会马上死亡的原因。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教研活动时各位听课老师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有些过于紧凑,据听课老师描述,我像拿着棍子在后面赶着学生,说明教学有些仓促。

原因一方面是试教了多次,对环节太过熟悉,不自觉加快了进度;另一个原因可能因为公开课,心理有些紧张,也导致速度加快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失误:汇报时忘记让学生汇报叶子在茎上的分布特点。

后来将这个环节放到了学习光合作用之后,再让学生来分析叶子的分布特点和这样分布的原因,感觉效果也可以。

二、记录单设计得不错,但只是呈现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如果想让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增加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自己对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事实到概括的整理过程。

三、在汇报环节,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做好的记录单。

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凤仙花和记录单,上台汇报,让下面的学生既能通过投影看到这位同学的记录,又能看到他的凤仙花,就可以比较他的记录是否准确,也能马上对自己的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多位同学的凤仙花,学生也能很快发现,不同的凤仙花是不一样的,最明显的是茎的颜色有红有绿。

四、在教学中问了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凤仙花还很矮小,有的同学的却长得很高大?”学生说长得矮小的没晒够太阳。

其实影响凤仙花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性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前提,所以我应该这样问:“通过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让学生站在本节课的基础前提下进行分析,才更合理更准确。

五、在之前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作业本》上的有一道题目学生的错误率很高,原题是:凤仙花的生长不仅需要水,还需要_________。

很多学生填了阳光,说明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本质还没有真正理解。

今天这节课在学生做练习时仍然出现了这个问题。

我在做习题的时候通过讲解进行了更正,感觉有些生硬。

怎样把这个知识点更好地融入我的教学过程中呢?听课老师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在讲解完光合作用的过程式之后,试着让学生说一说光合作用是什么?然后通过课件把光合作用的概念用文字总结的方式概括呈现出来。

这样能让学生把光合作用的过程式和概念进行匹配,同时追问学生,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今天的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刚出土的凤仙花幼苗的茎上长着一对“叶子”。

这是一道判断题,答案应该是正确的。

那么在教学时我应该要注意向学生强调说明,刚长出的第一对叶子有特殊的名称叫子叶,但是它也是凤仙花的叶子。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很多细节的地方仍然需要我继续钻研,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